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信息时代的第二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指为了实现制作、加工、处理、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的集合。[1]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权威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在统计和分析时通常采用的词,电子信息产业具体细分为投资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三个大类。出于部门隶属渊源的原因,电子信息产业有时人们分析时也用电子工业一词代替。到2009年2月为止,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中文名:电子信息产业 外文名: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别名:电子工业 性质:产业 成熟时间:2009年2月为止 销售额:2012年11.0万亿元 历史最长国家:德国 产值:世界第一

简介

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子产业)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及各种电子元件、器件、仪器、仪表的工业。是军民结合型工业。由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生产行业组成。根据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公报统计,电子信息产业分为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加工工艺的改进,集成电路差不多每三年就更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光纤通信、数字化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的兴起,使电子工业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高技术产业。

电子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进了作战指挥系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无线电通信成为军事通信的基本手段,被称作军队的“神经”系统。利用电子技术,通过由通信、雷达、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组成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通信、侦察和情报处理手段,大大提高了军队指挥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效能。改进了武器装备系统。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现代武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电子器件成了现代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技术是导弹、军事卫星及其他高技术武器装备制导和控制的核心,无论是战略武器,还是战术武器,其性能高低都同电子技术有密切关系,使电子战发展成为独立的作战手段。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电子摧毁等形式的电子对抗,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在现代战争中越来越重要。

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十万亿元大关,达到11.0万亿元,增幅超过15%;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84619亿元,同比增长13.0%;软件业实现收入25022亿元(快报数据),比上年增长28.5%。

行业增速保持领先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2%,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在全国41个工业行业中增速居第7位;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9.8%和20.9%,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2.8和17.6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9.4%和7.8%,比上年提高0.3和1.2个百分点。

制造大国地位稳固

2015年9月1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布2015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据统计,本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利润总额1416亿元,比上届增长18.6%;总资产合计达到2.7万亿元,比上届增长13.7%。呈现企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态势。另一大亮点是,电子百强企业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面向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跨国经营层次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话语权显著增强。据统计,本届电子百强企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5195亿元,比上届增长13.6%,占行业总量比重达到10%。

发展特点

一、技术和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

二、研制开发投资高,生产制造成本相对低;

三、需求方规模经济效应突出;

四、用户成本锁定;

五、对标准的高度依赖;

六、高渗透性。

发展机遇

从政府层面看,我国政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近期国务院出台10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央行出台8项措施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同时,我国今年还3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了3770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大部分是机电产品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缓解出口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和减缓企业出口的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各级政府、各部委为响应中央拉动内需的精神,积极出台相关具体措施,加大投资力度。近期水利部新增200亿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铁道部2009年计划投资6000亿元开展铁路基本建设,到2010年将新增铁路里程1万公里、投资规模1万亿元;民航总局明年计划投资2000亿元开展机场新开工项目。这些领域智能系统的建设,为我国软件产业和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划分

依据《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分类注释(2005-2006)》,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雷达工业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软件产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专用材料工业行业,12个行业、产业,共46个门类。

德国发展史

德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在世界电子市场上曾与美国争霸,称雄一时。早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当时,德国的电子技术尤其在理论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工业方面,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通信设备企业·西门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等重要电气垄断企业。它们创建于上一世纪中期或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技术成就,为德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0年代初,瓜分了国内市场,垄断了德国电气设备的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军用设备。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门子公司曾大量制造飞机、潜艇、导弹用的电气设备和发射装置。这时的电子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战争服务的。随着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德国电子工业也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民用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军用电工技术及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德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曾被禁止研究和生产军用电子产品,只能发展民用电子产品。但是在美国的扶植下,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迅速恢复和重建;损失巨大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如西门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等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其资本日益集中,业务逐渐扩大,技术不断创新。它们控制了联邦德国电子信息产业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到1950年,整个联邦德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比战前的1936年增长了两倍。50年代,联邦德国电子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20.3%,在制造业中仅次于造船业(21.7%)。

2、1956年~1975年

1956年后,随着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联邦国防军的建立,成立了一些军用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机构,开始了军用电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例如,1957年1月在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研究协会范围内建立了高频物理研究所,1963年建立了无线电和数学研究所,1967年建立了人机工程学研究所,1974年建立了数据处理和模型识别研究所以及光学研究所等。这些机构在军用电子技术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此阶段,联邦国防军装备的军用电子设备从国外采购逐步转向国内生产,越来越多的企业承担了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工作,研制了大量性能先进、质量优异的军用电子产品。在通信设备方面,西门子公司研制了FM12/800移动式无线电中继系统等;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FM120/500无线电中继系统等;罗德·施瓦茨公司研制了XT3000系列甚高频和超高频电台(装备了‘狂风’和‘阿尔法’喷气战斗机)。在雷达技术方面,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飞行安全控制雷达、机载和舰载雷达、防空雷达;西门子公司研制了移动式多普勒雷达(MPDR);标准电气洛伦茨公司研制了毫米波雷达等。在光学仪器方面,卡尔·蔡司公司、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等研制了各种测距仪、潜望镜、红外瞄准仪、夜视仪、热成象设备等。在导航设备方面,好几家公司研制了各种机载和车载导航设备和陀螺仪。此外,还研制了一些自动化作战指挥、侦察和电子战等方面的设备。

3、1975年到2009年2月为止

联邦德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加快军用电子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加强与国外的合作,实现了军用电子产品的国产化。为了实现军队指挥自动化、现代化,发展了综合军用电子系统。例如,在这期间研制了“奥列斯特”(Onest)三坐标雷达、“莱姆斯特”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统;通用电气-德律风根公司研制了ETM1800高频调制解调器,E-1800通用接收机,西门子公司研制了CHR532/533高频通信接收机、CHX200系列短波智能/跳频通信系统、CTM200微波中继通信设备;罗德.施瓦茨公司研制了HF-850系列短波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XK403高频收发信机等。联邦德国研制的通信设备完全取代了美式装备。已研制成阿德勒和阿雷斯两种地炮火控系统,并开始实施军民两用的比格风(BIGFON)光纤通信工程,耗资149亿马克,以取代联邦德国现有的电缆通信,以及研制陆军防空侦察、指挥系统等。1984-1988年用于侦察、指挥设备和系统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增长33%。

中国发展史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1929年10月,中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南京建立“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后又组建了“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达研究所”等研究生产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接管了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恢复了生产。1950年10月,中国政务院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电信工业局。1963年,中国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中国国防工业序列。这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

198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改称电子工业部。中国的电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军民结合、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部门。到90年代初,中国电子工业已经能够主要依靠国产电子元器件生产20多类、数千种整机设备以及各种元器件,许多精密复杂的产品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形成了雷达、通信导航、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与电子专用设备等六大产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具有门类齐全的军用电子元器件科研开发与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统工程科技攻关能力;基本能满足战略武器、航天技术、飞机与舰船、火炮控制和各种电子化指挥系统的需要;到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所提供的产品都达到了较高技术水平,其中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方针

德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针

1、集中统一管理

联邦德国军事电子技术的科研和电子设备的生产,其总的管理原则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联邦德国的军事装备是在国防部装备部的统一领导下,由联邦德国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军事电子技术的科研、电子设备的生产及采购均由该署的通信技术与电子部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包括制订具体科研、生产和采购计划,并对总承包商的研制和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军种装备部门密切配合联邦德国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工作,它们无权单独组织军用电子设备的研制与采购。

2、依靠民间企业发展军用电子设备。寓军于民

联邦德国没有独立的军事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工业体系。军用电子设备的科研和生产几乎全部由民用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利用民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军事电子方面的科研和生产工作,避免了军内建立庞大的科研和生产体系,减轻了国防部管理工作的负担,并节省了财政开支。此外这种寓军于民的科研和生产体系有利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互相转移和交流,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同时也便于平战结合,一旦必要时可迅速动员私营企业生产更多的军用设备。

3、重视国际合作和德国内合作

联邦德国在发展军事电子信息产业电子设备方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与法国合作研制的"拉塔克"雷达,与美国合作研制LN3惯性导航设备,与加拿大合作研制CL-289无人侦察机。通过国际合作发展军用电子设备不仅节约本国的研制费用,而且还能吸取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加速本国军用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时,联邦德国也重视同国内厂商的合作,一些重要产品都是由几家大企业合作研制和生产的。例如军级自动化通信干线网就是由电气公司、西门子公司、标准电气洛伦茨公司、特.卡德公司等合作研制的。通过国内各厂商的合作,可以发挥各家特长,提高产品质量。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针

1、整合市场和企业资源,建立关键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

中国国内企业应抓住中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数字电视和互联网建设的时机,依托国内市场建立自主标准体系,推动企业加大对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力度,争取在关键技术和重大标准方面实现突破。

2、推动融合发展,打造大产业链条。

中国应抓住技术进步和国际产业调整的新机遇,形成一批上千亿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单纯靠规模扩张已经难以为继,如:中国国的彩电行业,再扩大规模难度已经很大,今后应该转向速度与效益并重,推动产业向创新型和效益型的转变。

3、整合区域资源,高起点推动东中西部互动发展。

应该依托中西部资源优势和信息化应用状况,以软件、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高技术、低污染行业为切入点。同时利用周边国家资源,发展加工贸易,推动中国的国家出台扶持政策。

4、促进生态流程整合,建立产业生态设计、评估和管理体系。

建立产业生态参数数据库,研究产业生态评估模型,开展重点产品生态参数课题研究。

5、建立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基地。

中国发改委与中国开发银行和深圳市签订合作备忘录,2009年的5年投入800亿元,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中国2009年今后还将在条件成熟地区大力发展中国国家级产业基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