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风景区

云门山风景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云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区南部2公里处,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以它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独具风貌。[1]山顶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云门洞,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远望如高悬于天空的明镜,拱壁镶嵌。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犹如仙境一般,故被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乃为古青州胜景之一,云门山也因此而得名。
    中文名:云门山风景区 外文名: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开放时间:7:00-17:00 门票价格: 占地面积: 著名景点:云门献寿万春洞望寿阁石窟造像 所在地:山东省青州市玲珑山南路延伸段 票价:80元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景点简介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区南部2公里处,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以它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独具风貌。云门山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顶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云门洞,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远望如高悬于天空的明镜,拱壁镶嵌。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犹如仙境一般,故被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乃为古青州胜景之一,云门山也因此而得名。

主要景点

云门洞阳坡西侧,有一天然罅隙,口如井状,深不可测,夏秋季节,常有云 雾泛出,名日"云窟",经它造云,由云门升天。"云窟"、"云门"相互呼应,旧传隋朝的北海人李清曾入窟学道。明朝冯梦龙所着《醒世恒言》一书中的《地道人独步云门》一篇,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演义而成.

云门仙境,历来颇得佛、道两教的青睐,山阳有大小5个石窟,石刻造像272尊,主要为西方三对像,也有力士、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像等。有题记者可追溯至开皇九(589)年,虽经1400年的沧桑变易,风雨剥蚀,这些造像仍然保存基本完好。明清两代,在云门山题刻者更多,这些题刻和碑碣都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云门山之历史较为准确的资料,在众多的题刻中最有名的是山阴处海内外罕见的巨大镌刻"寿"字,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高2.22米,为大个头的汉子所不及,故当地有 "寿比南山"、"人无寸高"之说。

这个"寿"字是明嘉靖年间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端详此"寿",字体挥洒俊逸,笔划圆泣流畅,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自此,青州官民,朝野上下,去云门山拜寿的人络绎不绝,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近年来,众从的中外游客都把能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

云门山后东侧,有明朝嘉靖年间衡王府周全开造的"万春洞"。该洞高1.6米,宽1.2米,洞室外宽阔,深达5 米,在洞南侧,雕塑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石像一尊,北侧有两个空台。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在陈抟石雕头部的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庆类洞 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 当地民间有"陈抟一睡八百载"的传说。

云门山主峰名"大云顶",形若鱼脊,东西走向,上多寺庙宫观,山巅植"东岳大帝"之宫,树"泰山老母"之祀,东西建阆风亭,新修盘石级968级。建云门山"八仙亭""望寿阁",红墙青瓦,古色古香。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游览区。近年来,中外游客日益增多,云门山人涌如潮,列户成峰 ,登顶俯瞰,一望无尽,山野之盛,远胜往昔。

早在隋、唐、宋时期,这里就深受诗人骚客和佛、道两家的青睐。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处,石佛二百七十二尊,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 造像、碑碣共计百余处,遍布云门山摩崖。其中,云门山大“寿”字,位于山顶耸立的摩崖北壁。整个大字通高7.5米,宽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高2.3米,所以在当地有“人无寸高”的戏语,为我国摩崖“寿”字之最。云门山石龛造像是山东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以前佛教造像之一,因历史久远、窟大,造像精美被各方人士所赞赏。云门山造像共有5个石龛,石刻造像272尊,有题记者可追溯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

自西向东排列,第一、二龛均开凿北齐至隋代,位于云门洞的西边;第三、四、五龛开凿于盛唐时期,位于云门洞的上方。万春洞,又称希夷石室。它位于山阴东侧,洞高1.6米,宽1.2米,深5米,洞内南侧有石床,有陈抟老人的高浮雕石像一尊,枕石长眠,长睡不醒,安祥悠然,憨厚可掬。该洞是明代嘉靖年间衡王府内典膳掌司冀阳周全为纪念陈抟老人而凿,所以当地俗称陈抟洞。

山腰处是“望寿阁”,原为元朝时期的“灵官庙”,后毁于战火,1984年重修。因这里与山顶的“寿”字遥遥相望,于是更名为“望寿阁”。阁内的正殿建于悬崖之上,高大宏伟,古朴壮观,正门匾额上书“望寿阁”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启功 题写。殿内供奉福、禄、寿三星,东西两边的厢房里供奉关公和财神,许多游客喜欢在此进香拜神,希冀自己和家人一生平安,万事如意。

云门山巅“大云顶”,为横亘东西数百米的峭壁,两端建有东西阆风亭,有“云门仙境”石碑、迎旭门、天仙玉女祠、玉皇殿等景观。据史志记载,山顶明代以前建有碧霞祠、关帝庙、灵官庙以及东西阆风亭,清代建有赠怡堂、闲云亭和留弇亭。到解放前夕,山上的建筑多毁于战火,仅存残址。近年,重新修复迎旭门、三元殿、天仙玉女祠和东、西阆风亭。山顶西侧,有一垂直天然石隙,口如井状,深不可测,夏秋季节,常有云雾从窟中泛出,故称“云窟”。

《醒世恒言》中“李道人独步云门”就是说的这个“云窟”的故事。故事说在隋朝少年件,青州有一个财主叫李清,这年正逢六十大寿。他要的寿礼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每人一根麻绳。这天让人把麻绳接起来,一端拴个筐,他手拿一锣,坐入筐中,让人把他渐放石窟中,并约好天到锣就把他提上来。

可人们在上边等了一天一夜,也没听到锣声,把筐拉上来也不见了李清,众人无奈只好回家。原来李清在窟底敲锣,好久也不见 往上拉他,只好顺着窟底往里走,走了很长时间,看到两个白胡子老头在下棋,便看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下棋老头临走时水果,别打开北面墙上的窗户。可李清在实在忍不住后,还是打开了那扇窗户,发现窗外就是家乡,他思乡 心切,就从窗户爬了出来。等他回到家乡,可已物是人非了,无人识此君他也不识人了。

云门山四周青山逶迤,峰峦秀丽,松柏叠翠,森林幽深,空气清新,环境静谧,与整洁优美、繁盛发达的市区连接映衬,构成群山连翠,障城如画的靓丽风光。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人称“铁面御史”的赵抃曾于熙宁知青州,他在《咏云门山》一诗中赞美云门山曰:“十里峥嵘到忽平,兀然如觉梦魂醒。石通幽室心生白,径拥寒云步入青。一水下窥绝线,两山前列似开屏。重城归去仍堪喜,岁年稔人家户不扃。”黄庶(黄庭坚之父)曾任青州通判,他也赋诗赞美云门山曰:“区区霸迹欲知小,试绝大云孤顶看。老僧指我日上处,镜面泻出黄金盘。”

云门山与近傍驼山,山下范公亭连成一体,成为青州的风景庙会区,在这里游览,有一套谣谚可作导游:“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四品书。”

拜寿上云门山有两项内容:第一,云门山上有明衡王朱厚矫庆寿时刻下的一个大“寿”字,高7.5米,宽3.7米,只“寿”字下部的一个“寸”字,就有2.3米高,人攀其上,足蹬“寸”钩,头顶不着那上边的一横,俗称“人无寸高”。当年衡王要的是“寿比南山”的豪侈,现在人们拜这大“寿”字,取的是“长寿”、“高寿”的吉利。第二,云门山上有陈抟洞,其中有“老寿星”陈抟的石雕卧像,成了吉祥的象征,人们入洞拜他,又必动手摸他,有谚谣唱到:“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用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天长日久,是寿星被摸的油光锃亮。

云门山上拜佛,实际上拜的是“三仙玉女祠”,拜佛的目的多在求子。求子的形式除了别处也有的“拴娃娃”之外,还有一种“抱狮抱”,庙会上舞狮,舞至极热闹时,大狮子生出一个由小孩扮演的小狮子,求子的人赶紧抱了回家,让媳妇搂抱片刻,再给小狮子吃一口奶,若碰巧果真生了孩子,这孩子的小名便叫“狮抱头”。另有歌谣是“要想抱孙子,头上插柏枝”,引得老太太们逛山,人人插得满头翠绿。

至于拜清官、品书法,一在范公亭,拜的是曾任青州太守的范仲淹,一在玲珑山,看的是北魏郑道昭留下的题铭石刻。

交通

火车:青州客运站乘出租车40分钟路程;

汽车:青州汽车站乘出租车20分钟路程;

自驾车:

(1)济南方向:从济青高速9号A口下南行,经新东环--南环路(向西行)--云门山景区约1小时。

(2)青岛方向:从济南高速9号口下,南行经市区云门山景区大约1小时路程。

历史变迁

云门山大云寺位于城东北隅,是最早的佛教寺院。据《魏书.释老志》载:“有 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今洛阳、姑臧(今武威),临淄皆有阿育寺,盖称其遗迹焉。”这里讲到故臧的阿育寺,就是指凉州早期的大云寺。

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即西夏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宝塔,奉安舍利,报佛恩重,今武威郡塔(大云塔)即其数也。张轨称制(西凉)……天锡宫中,数多灵瑞,天锡异其事,时有人谓天锡曰,昔阿育王奉佛舍利起塔,遍世界中,今之宫乃塔之故基之一也,天锡遂舍其宫为寺,就其地建塔。”

清康熙《重修白塔寺碑记》也载:“昔阿育王造塔八万四千……甘州之万寿塔与凉州之姑洗塔属其二焉。”以上记载说明凉州大云寺塔为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宝塔之一。到前凉时,其宫殿修在了阿育王佛塔的遗址上,因此宫中屡屡现灵,前凉国王才舍宫复寺建塔。

又据唐景云二年《凉州大云寺古刹功德碑》云:“大云寺者,晋凉州牧张天锡升平之年所置也。本名宏藏寺,后改为大云寺,因则天大圣皇妃临朝之日,创诸州各置大云,遂改号为天赐庵。”碑文还记载:前凉宏藏寺“花楼院有七层木浮图,即张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层列周围二十八间”,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规模宏大。

清康熙《重修清应寺塔记》也载:“北斗宫之有姑洗塔,盖始于晋张重华舍宫内地建立寺塔。今此塔与大云寺并峙,镇塞水口而摩穹碍日,光耀非常,盖凉州一胜况也。”

西夏时期,公元1038年10月元昊称帝建国,11月即仿宋南郊故事,亲自从首都兴庆府来到西凉府大云寺祀神拜佛,说明大云寺在西夏时期的重要地位。在干顺天佑民安四年(1093年),由皇帝、皇太后发愿,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大云寺寺庙及塔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第二年完工后,即立碑赞庆,将大云寺更名为护国寺,立碑铭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直到元代大云寺院及塔基本保持了西夏时期修复的状况,成为河西佛教文化的一大胜景。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