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猪油

雪猪油

松鼠科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的脂肪油
为松鼠科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的脂肪油。本动物的骨(雪猪骨)、肉(雪猪肉)亦供药用。《四川中药志》: “辛,温,无毒。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地。药材产四川、青海等地。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约10~15厘米,厚约 1厘米。以张大、厚实、色白黄者为佳。
  • 中文名:雪猪油
  • 外文名:
  • 别名:
  • 采集时间:冬季

来源

为松鼠科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的脂肪油。

【动物形态】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us, 英文名Himalayana m

armota,藏名“齐哇”,又名:土拨鼠(《本草拾遗》),塔刺不花(《坎膳正要》),大旱獭、雪猪、哈拉,雪里猫、四川旱獭。

体形肥大,体长50厘米左右,体重3~6公斤。尾短而略扁,其长不超过后足长的2倍。头粗短,耳廓短,眼极小。四肢粗壮。前足拇指退化,其爪很小,其余四指爪长而弯曲,后足趾爪较短。吻部有黑灰色田,吻侧淡棕色,下领棕灰色。两颊至耳基为灰黄色,并杂以黑灰色。背部及四肢外侧淡黄色。腹部淡棕黄色。足背淡灰黄色。尾端棕褐或黑棕色。毛色随产地、个体有所变异。

栖于高山草原。穴居,群栖。洞穴多筑于阳坡。日间活动,有冬眠习惯。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地。

本动物的骨(雪猪骨)、肉(雪猪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等其他

【采集】于雪猪冬眠时捕捉最宜。其洞穴常有数口,捕时只留一口,其余堵死,然后用硫黄、辣椒等烧熏,或灌水,驱其外出。此时,洞口张以麻袋,即可捕获。捕得杀死后,剖腹取出脂肪,装入其胃内,挂起风干。

【药材】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约10~15厘米,厚约1厘米。质柔润,以张大、厚实、色白黄者为佳。

产四川、青海等地。

【功用主治】治风湿痹痛,痒疮,体癣,臁疮。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肿痛,痒疹疮毒,臁疮久烂。"

【用法与用量】内服:浸酒。外用:配其他药涂敷。

生长环境

1、喜马拉雅旱獭:栖息于海拔2800-5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带。洞穴居,群栖。白天活动,冬眠。主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叶等。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灰旱獭:栖息于海拔2500-3500m的草原、草甸。喜潮湿。洞穴居。洞口有土丘即旱獭丘。以植物为食。仅分布于新疆北部。

3、草原草獭:栖息于地势起伏,草原与荒漠相交的边缘地区。群居。洞穴大多筑在高地或坡地上,洞口外有土丘。以草根、种子为食。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新疆北部。

4、长尾旱獭:本种为中亚高山草原地带代表种之一。栖息于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丛生处。洞穴居,亦喜群居。洞口附近有典型的旱獭丘。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为食。分布于新疆西部和南部。n

性状鉴别

装入胃内的脂肪油外形如卵石状,大小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已卷缩成团,伸张后,长、宽10-15cm,厚约1cm。质柔润。n以张大、厚实、色黄白者为佳。n

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除风湿,解疮毒。治脚生痒疮,风湿肿痛,臁疮久烂及湿热疮毒等症。”

2、《中国药用动物志》:“有祛风湿,解毒的功效。主治风湿肿痛,皮肤溃疡,臁疮,湿热疮毒等症。”

3、《彝医动物药》:“主治风湿疼痛,手足拘挛。功在温经散寒,除湿通络,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