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汉语汉字
杂(拼音:zá)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至秦,杂本义指以各种彩色搭配制作衣服,引申指参和、混合。杂由各种颜色相杂,又引申为不纯的。
  • 中文名:杂
  • 拼音:zá
  • 繁体:雜
  • 部首:朩
  • 五笔:VSU
  • 仓颉:KND
  • 郑码:QYF
  • 笔顺:351234
  • 字级:一级(0498)
  • 平水韵:入声十五合
  • 四角号码:40904
  • 注音:ㄗㄚˊ
  • 笔画:6
  • 结构:合体字,上下结构
  • 造字法:形声字
  • 异体字:襍*、雑、?、?
  • 统一码:基本区-6742

字源演变

“杂”始见于战国秦睡虎地秦简。战国简牍的“杂”字形不固定,最为常见的字形是新附2(“襍”),左部是“衣”字,表示这个字与衣服有关;右部是“集”,表示读音。本义是各种颜色相配合。有人认为“集”也作形旁,因为这个声符“集”字,有集中起来的意思。把各种颜色的衣服集中一块儿。五颜六色,就显得杂了。有时字形中的“木”字又移动到“衣”之下,与“杂”的繁体字形相合(新附1);有时作上下结构(图1)。《说文解字》小篆已完全和衣旁结为一体。汉隶或承袭小篆写法,或承袭秦简写法,又或承袭小篆写法而于“木” “衣”皆有省。图5“衣”竟讹为“九”形。楷书繁体承袭小篆结构,但是“衣”字中表示衣领的部分变为两个“人”字。楷书简体衣旁承袭图5的汉隶讹为“九”的写法,又省去了“隹”旁,已无意可说。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动词

〈文言〉五彩相会。

混合在一起。

〈文言〉使紊乱。

〈文言〉兼及;配搭。

〈文言〉装饰。

集合;聚集。

〈文言〉烦琐;细碎。

〈文言〉用同“匝”。环绕;圈。

形容词

多种多样的;不纯的。

正项以外的;正式以外的。

紊乱;纷乱。

名词

传统戏曲角色名,一般扮演各种临时上场、无关重要的人物。

副词

〈文言〉共同,一起。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衣部】徂合切

五彩相会。从衣集声。

说文解字注

五采相合也。与?字义略同。所谓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也。引伸为凡参错之偁。亦借为聚集字。《诗》言襍佩,谓集玉与石为佩也。《汉书》凡言襍治之,犹今云会审也。

从衣,集声。此篆盖本从衣雧。故篆者以木移左衣下作?①。久之改雥为佳。而仍作杂也。组合切。七部。

【注释】①作杂(繁体)“隹”改“雥”。

广韵

徂合切,入合从 ‖集声缉3部(zá)

杂,帀①也。集也。猝也。穿也。《说文》曰:“五彩相合也。”徂合切。七。

【注释】①帀:音义同“匝”。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部】 杂·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0

《广韵》徂合切。《集韵》《韵会》昨合切,并音䕹。

《说文》:五彩相合也。《玉篇》:糅也。《易·坤卦》: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

又《礼·玉藻·杂带》注:杂,犹饰也,即上

之韠也。

又《玉篇》:同也。《广韵》:集也。《易·系辞》:杂物撰德。疏:言杂聚天下之物。

又《扬子方言》:碎也。《易·系辞》:其称名也,杂而不越。疏:辞理杂碎,各有伦序,而不相乖越。

又《玉篇》:厕也。

又最也。

又《广韵》:帀也。

又穿也。

又鸟名。《尔雅·释鸟》:爰居,杂县。疏:爰居,海鸟也,一名杂县。

又《集韵》七盍切。《韵会》《正韵》七合切,并音囃。《公羊传·成十五年》:诸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释文》:杂,七合反,又如字。

字形书法

【笔顺】①ノ(撇)②乙(横折弯钩)③一(横)④亅(竖钩)⑤丶(点)⑥丶(点)

【规范】下部是“朩”,不是“木”。

【写法】“九”窄“朩”宽。“九”,居上居中,首笔撇从竖中线上端左侧起笔,收笔于横中线下侧;乙(横折弯钩)的下横段在横中线。“朩”,横笔在横中线下方,两端超出上部;竖笔在竖中线,撇、点底部持平,高于竖钩底部。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二十七合

开口呼

全浊

徂合切

dzʰAp

集韵

入声

二十七合

开口呼

全浊

昨合切

dzɒp

入声

二十八盍

开口呼

次清

七盍切

tsʰɑp

韵略

入声

昨合切

增韵

入声

昨荅切

入声

七合切

中原音韵

入声作平声

家麻

全清

tsa

中州音韵

入声作平声

家麻

叶咱

洪武正韵

入声

九合

全浊

昨荅切

dz‘ap

入声

九合

次清

七合切

ts‘ap

分韵撮要

阳入

第十七金锦禁急

阳入

第二十四缄减鉴甲

方言集汇

◎ 赣语:cop4

◎ 粤语:zaap6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