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麦

雀麦

禾本科雀麦属植物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叶鞘包茎,被白色柔毛;叶舌透明膜质,顶端具裂齿;叶片长5~30厘米,宽2~8毫米,两面皆生白色柔毛,有时下面无毛。雀麦是危害我国小麦最为重要的恶性杂草,具有密度大、群体高、繁殖力强、难以根除的特点。
    中文名: 拉丁学名:Bromus japonicus Thunb. ex Murr.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亚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亚纲: 超目: 目:禾本目 Graminales 亚目: 科:禾本科 Gramineae 亚科: 族: 亚族: 属:雀麦属 Bromus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分布于华东、华中、陕西、青海、新疆、四川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雀麦 二名法:Bromus japonicus

形态特征

一年生。秆直立,高40-90厘米。叶鞘闭合,被柔毛;叶舌先端近圆形,长1-2.5毫米;叶片长12-30厘米,宽4-8毫米,两面生柔毛。圆锥花序疏展,长20-30厘米,宽5-10厘米,具2-8分枝,向下弯垂;分枝细,长5-10厘米,上部着生1-4枚小穗;小穗黄绿色,密生7-11小花,长12-20毫米,宽约5毫米;颖近等长,脊粗糙,边缘膜质,第一颖长5-7毫米,具3-5脉,第二颖长5-7.5毫米,具7-9脉。

外稃椭圆形,草质,边缘膜质,长8-10毫米,一侧宽约2毫米,具9脉,微粗糙,顶端钝三角形,芒自先端下部伸出,长5-10毫米,基部稍扁平,成熟后外弯;内稃长7-8毫米,宽约1毫米,两脊疏生细纤毛;小穗轴短棒状,长约2毫米;花药长1毫米。颖果长7-8毫米。花果期5-7月。染色体2n=14(Tateoka1953)。

生境分布

产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新疆、西藏、四川、云南、台湾。生于山坡林缘、荒野路旁、河漫滩湿地,海拔50-2500(-3500)米。欧亚温带广泛分布,北美引种。

药用价值

别称:蘥、爵麦、燕麦、杜姥草、牡姓草、牛星草、野麦、野小麦、野大麦、野燕麦、山大麦、瞌睡草、山稷子

采收和储藏:4-6月采收,晒干。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的全草。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止汗;催产。主汗出不止;难产

功效分类:驱虫药;泻下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附方:治汗出不止:燕麦全草一两,水煎服,或加米糠五钱。(《湖南药物志》)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女人产不出。煮汁饮之。

2.《品汇精要》:去虫。

摘录:《中华本草》

农业危害

雀麦是危害我国小麦最为重要的恶性杂草,具有密度大、群体高、繁殖力强、难以根除的特点。近几年在我国各省市传播蔓延迅速。与小麦争肥争水,传播小麦条锈病等多种病害,同时又是小麦黄矮病等病毒病及害虫的中间寄主。使小麦严重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产生毒麦使人畜中毒。危害值1.75%,滩地麦田受害较重。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各地。也为优质牧草,北方多处有人工栽培。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反映,侵入冬小麦田,成为种群密度上升很快的新型杂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