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鹰

雀鹰

今鸟亚纲隼形目鹰科动物
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是一种小型猛禽,体长30-41厘米。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色横斑。尾具4-5道黑褐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翼下飞羽具数道黑褐色横带,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也捕食鸽形目鸟类和榛鸡等小的鸡形目鸟类,有时亦捕食野兔、蛇、昆虫幼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和中国及日本。越冬在地中海、阿拉伯、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国家。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索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鸟纲Aves 亚纲:今鸟亚纲Neornithes 目:隼形目Falconiformes 亚目: 科:鹰科Accipitridae 亚科:鹰亚科 族: 属:鹰属Accipiter 亚属: 种:雀鹰A.nisus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中文学名:雀鹰 中文别名:黄鹰、鹞鹰、牙鹰、鹞子、细胸、朵子 英文名:Sparrowhawk 二名法:Accipiter nisus(Linnaeus) 分布:新疆、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和东北地区

外形特征

雀鹰是小型猛禽,体长30~41cm。雀鹰雀鹰是小型猛禽,体长30-41cm,体重150-300克。雄鸟上体鼠灰色或暗灰色,眼先灰色,具黑色刚毛,有白色眉纹。雌鸟体型较雄鸟大,羽色浅,有白色眉纹。

分布情况

雀鹰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生长环境

雀鹰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的次生林和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喜在高山幼树上筑巢。

雀鹰北方亚种繁殖于东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冬季南迁至中国东南部及中部以及台湾岛和海南岛。雀鹰南方亚种繁殖于甘肃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云南北部;冬季南迁至中国西南。为常见森林鸟类。

生活习性

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飞翔时先两翅快速鼓动飞翔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的在树丛间穿行飞翔。

捕食

雀鹰喜欢从栖处或“伏击”飞行中捕食。它的的飞行能力很强,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数百公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地在树丛之间穿梭飞翔。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翔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雀鹰主要以鸟、昆虫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鸠鸽类和鹑鸡类等体形稍大的鸟类和野兔、蛇等。

雀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就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的爪捕猎,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获物,用嘴嘶裂吞食。攻击鸡类等体形较大的猎物时,常采取反复进攻的手段,有时第一、二次仅能使猎物受到轻伤或散落一些羽毛,但在多次打击下,也难免被击垮,失去抵抗能力,成为雀鹰的“盘中餐”。

在雀鹰的食物中,有5%是昆虫,15%是鸟类,80%是鼠类,因此堪称是鹰类中的捕鼠能手。

生长繁殖

雀鹰在中国有一部分是留鸟,一部分迁徙,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

雀鹰每年5月间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鸟叫声频繁,十分洪亮,经常在空中边飞边叫。雄鸟和雌鸟有时在林地上空盘旋,有时穿梭于树林之间,互相追逐、嬉戏。交尾大多在针叶树或者阔叶树平伸的树枝上进行,通常是雌鸟在枝头站立,伸颈扭头,一边象四周观望,一边注视着雌鸟的动态,并且不时地鸣叫几声。然后雄鸟来到它的身边,跳在雌鸟的背上,同时将双翅张开,保持平衡,雌鸟则将尾羽上翘,双方尾羽左右摆动,发出欢快的叫声,完成交尾。交尾之后,雄鸟飞到另外一个树枝上,抖动身体,疏松全身的羽毛;雌鸟有时停留在原地,有时尾随雄鸟而去。

雀鹰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面的高度为4~14米。巢通常筑在靠近树干的枝杈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椴树、红松或落叶松等阔叶树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过补充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为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有松枝和新鲜树叶,以及羽毛、废纸、布屑等。

雀鹰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5~7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近圆形,颜色为鸭蛋清色,光滑无斑。孵卵由雌鸟负责孵化,偶尔雄鸟也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为32~35天。

雀鹰的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长5厘米左右,体重18~23克,全身被有浅黄色的绒羽,皮肤呈肉红色,嘴为褐色,蜡膜略呈黄色,眼睛微微张开一个小缝,需要经过大约24~30天才能具备飞翔的能力。亲鸟在雏鸟10日龄之前主要饲喂各种昆虫,以后逐渐增加鼠类、鸟类等食物的比例。

雀鹰繁殖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日本和中国北方;越冬地在地中海、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长江以南。亚洲亚种在中国繁殖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新疆,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山东、宁夏、内蒙古、广东、福建和台湾;喜马拉雅亚种主要繁殖或留居于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越冬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亚种分化

1.Accipiter nisus nisus分布于欧洲和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东北部,冬天到非洲和中东地区。

2.Accipiter nisus nisosimili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东部,冬天到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支那。

3.Accipiter nisus melaschistos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喜马拉雅山脉。

4.Accipiter nisus wolterstorffi分布于科西嘉岛和撒丁岛。

5.Accipiter nisus grant分布于马德拉和加那利群岛。

6.Accipiter nisus punicus分布于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突尼斯。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雀鹰的分布广泛,数量较多,特别是捕食大量的鼠类和害虫,对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均十分有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雀鹰可驯养为狩猎禽。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