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尾螳螂虾

雀尾螳螂虾

口足目齿指虾蛄科动物
雀尾螳螂虾,学名蝉形齿指虾蛄,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掠虾亚纲,口足目,单盾亚目,指虾蛄总科,齿指虾蛄科,齿指虾蛄属。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行底栖生活,常栖身于珊瑚礁岩缝、洞穴中,亦可居住于砾石或贝壳的底部。肉食性,主要猎食海洋底层行动缓慢的腹足类、双壳类、甲壳类动物,人工饲养时可喂食鱼肉、虾肉等动物性食物。
    中文名:蝉形齿指虾蛄 拉丁学名:Odontodactylus scyllarus 别名:孔雀螳螂虾、小丑螳螂虾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甲壳动物亚门 纲:软甲纲 亚纲:掠虾亚纲 目:口足目 亚目:单盾亚目 科:齿指虾蛄科 亚科: 族: 属:齿指虾蛄属 亚属: 种:蝉形齿指虾蛄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英文名:Peacock Mantis Shrimp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 栖息深度:3至40米,通常10至30米 体长:3至18厘米 特点:前外侧甲壳上具豹斑 活动:昼夜均活跃 混养:不宜与多数动物混养 性情:凶猛,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领域性

分布范围

关岛至东非的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中国的南海及台湾海域。

生活习性

雀尾螳螂虾栖息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附近的水域,身长最大可达18厘米,外表由鲜艳的红、蓝、绿等多种颜色构成。正如其英文名“Peacock Mantis Shrimp”的含义,是一种外表颜色类似孔雀的肉食性节肢动物。平常,它栖息在石礁的岩石缝里面,若有猎物经过,它就会用偷袭的方式袭击猎物,如同守株待兔的掠食者。当然,其领域性强,个性也相当的凶残,公的母的都一样,可谓养鱼爱好者的眼中钉。

雀尾螳螂虾为何会被养鱼爱好者视为通缉犯呢?原因是它太凶残又领域性强。如果把一只雀尾螳螂虾放进一个大鱼缸里,过不了多久,鱼缸里其他的小动物就会被雀尾螳螂虾给吃个精光,所以雀尾螳螂虾只适合单养。此外,由于雀尾螳螂虾平常多栖息在石礁的岩石缝中,有些养鱼爱好者不想花大钱来装饰自家的鱼缸,就去找些天然的“活石”来省钱,结果就意外地把这些“偷渡客”一同给带回来了。所以当养鱼爱好者想去外面找些“活石”来装饰鱼缸时,你可要仔细看看,可别把这些不速之客也带回来。

之所以会用“雀尾螳螂虾”来称呼它,除了其外表像孔雀,最主要还是它猎食的方式像螳螂。雀尾螳螂虾的前螯钩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化,已经进化成一对威力十足的“弹簧铁拳”。当有猎物靠近时,它就用那对弹力十足的前螯钩狠很地往猎物身上敲下去,而且不止一次,雀尾螳螂虾会视情况给予更多地追击,是相当聪明的肉食性动物,如同拳击手快速使用刺拳攻击对手般,只是雀尾螳螂虾的刺拳更具威力与速度(当然每次使用都消耗它不少的体力)。

雀尾螳螂虾极为好斗,而且常常表现得无所畏惧。鱼类是它的主要敌人。在露天地带被抓住后,它总要进行斗争,在猎手嘴里挣扎的雀尾螳螂虾很难被咽下去,许多又被原封不动地吐了出来。

雀尾螳螂虾的第二对颚足非常发达,是它捕食和御敌的利器。其捕肢最前端的一节呈单刺状,末端如锥子一般非常尖锐,根部则凸起加厚。当它折叠起来时,加厚的部位可以像锤子一样击碎甲壳类、贝类、螺类等动物的硬壳;而当它伸展开时,又可以轻松刺穿动物的软组织。

攻击猎物时,它可以在五十分之一秒内将捕肢的前端弹射出去,最高时速超过50英里(约合80千米)每小时,加速度超过0.22英寸(合5.588毫米)口径的手枪子弹,可产生最高达60千克的冲击力,瞬间由摩擦产生的高温甚至能让周围的水冒出电火花。曾有科学家下海捕捉时戴着手套也被其弄伤了手指,血流不止。带回实验室放在量筒里,量筒也被其击得粉碎,凶猛可见一斑。

雀尾螳螂虾的“武器”重量轻且耐冲击,大约在敲击5万次后才会损坏。雀尾螳螂虾会通过周期性的蜕皮来补偿自己“武器”的损耗。蜕皮后的雀尾螳螂虾脆弱但仍极具攻击性,当受到惊动时便会从栖身的洞穴中冲出来攻击对方,即使对“入侵者”构不上什么威胁。等甲壳变硬后,雀尾螳螂虾依旧是海洋世界中无可匹敌的“拳击手”。

雀尾螳螂虾的猎食范围是很广泛的,从行动缓慢的贝类、螺类,到从它旁边走过去的虾蟹,以及只是想填饱肚子的鱼类,只要被雀尾螳螂虾看中,它一定会凶猛地朝猎物赏上几拳,就算猎物的体型跟它一样或比它还大,它还是会勇猛地冲上去打爆猎物,并把它拖回礁岩的巢穴中饱餐一顿,之后继续埋伏等待下一个目标。

虽然雀尾螳螂虾很凶猛,但因为它的外表像孔雀般华丽,所以还是有人把它当宠物来养,当然一定要单养才行,而且千万、绝对、务必不要用你的手去抓它,一定要用网子捞它起来,否则你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被它那时速超过80千米每小时的“锤子”打中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视觉

雀尾螳螂虾在过去4亿年间的进化中很少发生变化,它们速度与力量兼具的拳头,强有力地压制对手。同时它们还长着迄今世界上最复杂的眼睛,拥有无可比拟的视物能力。n

雀尾螳螂虾有类似苍蝇一样大而圆的复眼,由眼柄支撑高过头顶,每只眼睛可以独立移动,能分别看向不同方向的事物,利用这种能力,观察环境以及追捕猎物不在话下。眼睛中央黑色的点,表明它看向的地方,像是人类的瞳孔,光线从这里进入眼睛,不过人类只有两个瞳孔,螳螂虾却有六个。n

同时螳螂虾眼中还含有数百万个感光细胞,分别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用以观察光线和运动,视锥细胞分辨色彩。人类可以感知光学三原色——红色、蓝色和绿色,就是因为有3种感知色彩的视锥细胞。但是雀尾螳螂虾多达16种,能看见紫外线和红外线。在海底完全漆黑的礁石缝中,螳螂虾可以在其它动物经过时,通过它们身上微弱的紫外线,判断眼前的生物是敌是友。n

除此之外,雀尾螳螂虾这对难以置信的眼睛还有更多惊奇之处——可以看到偏振光。动物界中,很多候鸟以及一些昆虫都能看见偏振光,它们常利用偏振光来指引方向,为自己导航。蜜蜂发现食物后,会回巢给同伴们跳一支舞,以此转达食物源所在的方向。而这舞蹈,就是利用偏振光作出定位的一种形式。虽然人类无法看到偏振光,但是不妨碍人类利用这种能力——科学家已经开始使用偏光诊断损伤和疾病。n

到了雀尾螳螂虾这里,感视偏振光的能力则会在它们繁殖求偶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雀尾螳螂虾身上的软甲含有大量糖分,能够反射圆偏振光(属于偏振光)。利用表面特征使得光线迂回运动,像螺旋结构那样快速旋转,同类就可通过识别偏振光来判断传递的信号。在同类眼中,对方反射出的偏振光如闪着耀眼光芒的钻石,独居的成年雀尾螳螂虾,以此方式在茫茫大海中寻觅配偶,往往事半功倍。发出求偶信号后,双方进行互动和交流,避开了看不见这些光的掠食者,雀尾螳螂虾彼此“看对眼”后就可以交配繁衍。n

雀尾螳螂虾整年都可繁殖,在其洞穴中交配、产卵、孵卵。雄性释放精子,形成受精卵,雌性就用“胶粘剂”把受精卵们结合在一起,一直贴身携带达到40天。其间,雌性会对受精卵们进行护理、清洁和充气,漫长的过程中自己甚至不会吃东西,一直到受精卵孵化为止。孵化后,幼虫会离开安稳的洞穴,几个月后,新一代完全成熟的成年虾崛起,各自隐藏在海洋的岩石缝隙中。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