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09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台湾作家简媜的作品,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09年11月1日出版。该书为简媜专事写作以来结集之第二本书,收散文三十余篇,分为五辑,以诚挚好奇之心体会佛山方外的人生意境。简媜,1961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台大中文系毕业,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等。着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私房书》、《下午茶》、《女儿红》、《胭脂盆地》等十余种散文集。简媜的作品不依赖绚丽的外表和多种包装,而是实实在在地靠着自己的文学才华及对生活的热爱,在台湾文坛创造了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文学成就。
    书名:只缘身在此山中 别名: 作者:简媜 类别: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数:185页 定价:¥18.50 开本:大32开 装帧: ISBN:9787503939884 品牌:华文天下 语种: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此书为简媜专事写作以来结集之第二本书,收散文三十余篇,分为五辑,以诚挚好奇之心体会佛山方外的人生意境,悄然感动,衷心礼赞;又写亲情醇厚,文有境而意无境;再写男女爱恋的细致觉悟,缘若在却以无缘了篇。简媜心思镇密,敏感多才,举目倾耳,周遭人事莫不有情;她自古典文章里练就一种圆融的句式,触类旁通,大有可观。

作者简介

简媜,1961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台大中文系毕业,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是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私房书》、《下午茶》、《女儿红》、《胭脂盆地》等十余种散文集。简媜的文字最繁彩、晶莹!她本人又极有趣,所以读她的书当是十分熨贴的!简媜的作品不依赖绚丽的外表和多种包装,而是实实在在地靠着自己的文学才华及对生活的热爱,在台湾文坛创造了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文学成就。读罢此书,相信您一定会有同感。

作品章节

序:像雪地上的足迹一般

万里天

行经红尘

山水之歙乃

月牙

莲众

天泉

竹涛

燕剪西楼

醒石

寻常饮水

拾箸观想

球之传奇

飞檐

行住坐卧

路在掌中

已饮阎浮提一切河水

行僧

人在行云里

天阶月色凉如水

却忘所来径

恒河沙等恒河

红尘亲切

无尽意

[意篇]

血雨

凯风

[尽篇]

缁夜

白发

[无尽意篇]

涉水摘竹

渔父

无缘缘

[缘篇]

水月

镜花

[无缘篇]

地衣

浮尘野马

[无缘缘篇]

解发夫妻

借宿

作品相关

“虽然只做了十三年的父女就恩断缘尽,他难道从来不想?”我常自问。然而,“想念”是两个人之间相互的安慰与体贴,可以从对方的眉眸、音声、词意去看出听出感觉出,总是面对面的一桩人情。若是一阴一阳,且远隔了十一年,在空气中,听不到父亲唤女儿的声音;在路途上,碰不到父亲返家的身影,最主要的,一个看不到父亲在衰老,一个看不到女儿在成长,之间没有对话了,怎么去“想”法?若各自有所思,也仅是隔岸历数人事而已。父亲若看到女儿在人间路上星夜独行,他也只能看,近不了身;女儿若在暴风雨的时候想到父亲独卧于墓地,无树无檐遮身,怎不疼?但疼也只能疼,连撑伞这样的小事,也无福去做了。还是不要想,生者不能安静,死者不能安息。

编辑推荐

读简媜的作品,可以体会一种简单的美。这种直指人心的美不需要太多浓墨重彩的渲染铺陈,写一种颜色,也可以像印象派绘画般百转千回;在深深浅浅的红里,就有了死亡与再生,缠绵与解脱,幻灭与真实,囚禁与自由。而她语言的弹性,密度,质料,慢慢地也品出来。

后记

这本书需要一个长序。

如果说,出书的意义是要对自己的创作概念进行编辑的话,这个散文集的确让我苦心积虑。

当“万里天”、“寻常饮水”、“行僧”这三组篇章出现的时候,我根本还没有开始找出书的“主题”,这些负载着各种不同意义的文字,仿佛是沙漠中流浪的骆驼队,不知将夜宿何处?然而,我始终相信,我将赋予它们一个可以讨论的旨意、一段可以弹奏出的旋律,一座可以避沙挡风的帐篷。

几乎没有一天,我不想到这些。忽然,有一个夏日,我希望独自去近海的港口走一走,毫无准备地就出发了。我仍记得那个早晨,跟任何一个早晨一样,我的脸上留着隔夜的倦容。当车子开上高速公路,窗外流动的山景,及山腰上筑着的城堡式住屋,及住屋上在阳台晾衣服的女人,及女人没看见的坡地上的野黄花……我用眼睛记录这些,心里在编织一些飞来的感触,忽然,另外两组篇章的神思掠过心原,像雪地上的足迹一般地清晰、自然,可以让我追随。我放弃了港口以及散步,又原车折返台北,渴望笔以及稿纸,如干铺上的鱼。

而文字速度却永远跟不上冥思的脚跟,我必须在工作、阅读、家事……的空隙里收集时间。背在身上的白色大布包几乎没有卸下,旅行的时候、约会的时候、喝喜酒的时候,或者自己行过桥头、走路回家的时候……身上总带着稿纸,及未完成的篇章,我把归宿背在身上,如一个新婚的妇人。

创作,实在像长途探险,每本书都只是一个驿站。在这本书里,我希望有系统地去整理自己的所思:自然与人之互证(万里天)、生活之腹育(寻常饮水)、个我生命之淬练(行僧)、天伦之源流(无尽意)、人常之初铸(无缘缘),以此礼赞让我存活的世界,向无穷无尽的生命进贡。

我尤其费神于“行僧”、“无尽意”、“无缘缘”这三组,因为是长期以来内在的绳索,借着禅宗破迷转悟的历路,为自己“解围”、“纾困”,希望这一路履痕,亦有助于其他人。很巧的是,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女性,这是无心之遇,也许,在某一处尚未探测的心域,我期待“母者”力量的重新莅临,引领生者亦安慰死者,呈现平安的秩序。这可能是另一个主题的契机,等我能力够壮硕了,再进行开矿。

每一组篇章,各有它们生灭与证成的长路,我只是一个记录与编纂的人吧,丰沛的奔赴之声,响在那些活得心平气和的人身上,也回音在人世的须弥山上——那座被称诵、礼拜、攀越,而可能无人能征服的生命之巉岩巅峰。然而,人在山则在,有时见山是山,有时不是山,又何妨?行人更在青山外,多妩媚的步子,雾迷津渡时投石问路可能就是悟。

谢谢痖弦先生、吉广舆老师、叶步荣先生,及一个姑隐其名的人。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一日台北

序言

序:像雪地上的足迹一般

这本书需要一个长序。

如果说,出书的意义是要对自己的创作概念进行编辑的话,这个散文集的确让我苦心积虑。

当“万里天”、“寻常饮水”、“行僧”这三组篇章出现的时候,我根本还没有开始找出书的“主题”,这些负载着各种不同意义的文字,仿佛是沙漠中流浪的骆驼队,不知将夜宿何处?然而,我始终相信,我将赋予它们一个可以讨论的旨意、一段可以弹奏出的旋律,一座可以避沙挡风的帐篷。

几乎没有一天,我不想到这些。忽然,有一个夏日,我希望独自去近海的港口走一走,毫无准备地就出发了。我仍记得那个早晨,跟任何一个早晨一样,我的脸上留着隔夜的倦容。当车子开上高速公路,窗外流动的山景,及山腰上筑着的城堡式住屋,及住屋上在阳台晾衣服的女人,及女人没看见的坡地上的野黄花……我用眼睛记录这些,心里在编织一些飞来的感触,忽然,另外两组篇章的神思掠过心原,像雪地上的足迹一般地清晰、自然,可以让我追随。我放弃了港口以及散步,又原车折返台北,渴望笔以及稿纸,如干铺上的鱼。

而文字速度却永远跟不上冥思的脚跟,我必须在工作、阅读、家事……的空隙里收集时间。背在身上的白色大布包几乎没有卸下,旅行的时候、约会的时候、喝喜酒的时候,或者自己行过桥头、走路回家的时候……身上总带着稿纸,及未完成的篇章,我把归宿背在身上,如一个新婚的妇人。

创作,实在像长途探险,每本书都只是一个驿站。在这本书里,我希望有系统地去整理自己的所思:自然与人之互证(万里天)、生活之腹育(寻常饮水)、个我生命之淬练(行僧)、天伦之源流(无尽意)、人常之初铸(无缘缘),以此礼赞让我存活的世界,向无穷无尽的生命进贡。

我尤其费神于“行僧”、“无尽意”、“无缘缘”这三组,因为是长期以来内在的绳索,借着禅宗破迷转悟的历路,为自己“解围”、“纾困”,希望这一路履痕,亦有助于其他人。很巧的是,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女性,这是无心之遇,也许,在某一处尚未探测的心域,我期待“母者”力量的重新莅临,引领生者亦安慰死者,呈现平安的秩序。这可能是另一个主题的契机,等我能力够壮硕了,再进行开矿。

每一组篇章,各有它们生灭与证成的长路,我只是一个记录与编纂的人吧,丰沛的奔赴之声,响在那些活得心平气和的人身上,也回音在人世的须弥山上——那座被称诵、礼拜、攀越,而可能无人能征服的生命之巉岩巅峰。然而,人在山则在,有时见山是山,有时不是山,又何妨?行人更在青山外,多妩媚的步子,雾迷津渡时投石问路可能就是悟。

谢谢痖弦先生、吉广舆老师、叶步荣先生,及一个姑隐其名的人。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一日台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