隹

汉语汉字
隹(拼音:zhuī、cuī、wéi)是汉语通用规范三级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鸟。   许慎《说文解字》释“隹”为短尾鸟的总称,但实际上古文字中的“隹”和“鸟”区别不大,看不出尾巴谁长谁短。商周时期常借“隹”为句首语气词“唯”。“隹”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174   。用隹作意符的字大多与鸟有关,如:雀、隼、集、雏。[1]
  • 中文名:隹
  • 拼音:zhuī
  • 部首:隹
  • 字码:U 96B9
  • 五笔:WYG
  • 仓颉:OG
  • 笔顺:撇竖捺横横横竖横
  • 字级:三级(编号:6699)
  • 笔画:8
  • 部首笔划:0
  • 四角号码:20215

文字源流

象形字。商代甲骨文(图1-6)的“隹”是一只鸟的象形,头、尾、身、羽俱全,头的朝向、羽毛的多少、爪的有无、笔画的繁简皆不固定。西周至春秋,字形渐趋固定,一般头朝左,左面不再出现其他笔画,右面的羽毛多数作四支,由组成鸟腹的一个竖笔贯通。战国时虽然出现了新的繁化与简化,但都是在西周、春秋以来大体一致的字形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没有造成大的混乱。《说文解字》小篆(图23)基本上同于前代较为规整简约的字形,隶变后楷书作隹,成为记号字。

依《说文》,“隹”本义是短尾鸟或短尾鸟的总名,读zhuī。而从隹的鸟有的却不是短尾,例如“雉”。图A和图B是“鸟”的甲骨文,与“隹”的甲骨文对比,其实是看不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的。甚至有学者认为“隹”和“鸟”就是同一个字。甲骨文中,与鸟有关的字大多从“隹”,从“鸟”的屈指可数。只是后来“隹”被借用作发语词“唯、惟、维”,周代往后,从鸟的字才多了起来。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zhuī

名词

短尾鸟的总名。

short-tailed birds

《说文·隹部》:“隹,鸟之短尾总名也。”

同“鵻”。即鹁鸠。

《诗经·小雅·四牡》“翩翩者鵻”陆德明释文:“鵻,音隹,本又作隹。”

柘的果实。

崔豹《古今注·草木》:“柘实曰隹。”

cuī

形容词

通“崔”。高大。

畏隹;隹隹

wéi

助词

同 “唯”。 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墨子·明鬼下》:“矧隹人面,胡敢异心。”

矧隹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隹部】职追切(zhuī)

鸟之短尾緫名也。象形。凡隹之属皆从隹。  

说文解字注

鸟之短尾緫名也。

段注:短尾名隹,别於长尾名鸟。云緫名者,取数多也。亦鸟名。翩翩者鵻,夫不也,本又作隹。

象形。

段注:职追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广韵》职追切。《集韵》《韵会》《正韵》朱惟切,并音锥。《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

又《尔雅·释鸟》隹其鳺鴀。注:今鸠。疏:鵻,一名鳺鴀。诗曰:翩翩者骓。毛传,鵻,夫不也。春秋传云:祝鸠氏司徒。祝鸠即鵻。

又《集韵》遵绥切,嘴平声。与崔同。崔崔,高大也。亦作嗺、崒、

又《集韵》祖诔切,音粹。与嶊同。山貌。《庄子·齐物论》:山林之畏隹。郭注:大风之所扇动也。刘注:山林之偎僻角尖处,风所不到也。

又《集韵》诸鬼切。山貌。《庄子·齐物论》畏隹注:李轨读。

又《集韵》祖猥切,嘴上声。义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ȶ

i̯wər

王力系统

ȶ

ǐwəi

董同龢系统

ȶ

juəd

周法高系统

t

jiwər

李方桂系统

t

jəd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wi

拟音/王力系统

wi

拟音/董同龢系统

juei

拟音/周法高系统

iuɪi

拟音/李方桂系统

jwi

拟音/陈新雄系统

ǐue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六脂

合口呼

全清

职追切

tɕjuei

集韵

平声

六脂

合口呼

全清

朱惟切

ʨiuI

平声

六脂

合口呼

全清

遵绥切

tsiuI

上声

五旨

合口呼

全清

祖诔切

tsiuɪ

上声

七尾

合口呼

全清

诸鬼切

ʨiuəi

上声

十四贿

合口呼

全清

祖猥切

tsuɒi

韵略

平声

朱惟切

增韵

平声

朱惟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七灰

全清

朱惟切

tʃuei

切韵

平声

合口呼

全清

职维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