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

阳城县

山西省晋城市下辖县
阳城县,古称获泽,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标在东经112°一112°37',北纬35°12'——35°40'之间。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阳城县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清康熙、雍正年间,阳城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阳城县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海会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华名山析城山、蟒河与历山自然保护区。
  • 中文名:阳城县
  • 外文名:Yangcheng
  • 别名:
  • 所属地区:山西省晋城市
  • 下辖地区:10个镇、7个乡,另设有1个林场
  • 面积:1930.7平方公里
  • 电话区码:0356
  • 邮编区码:048100
  • 行政类别:市辖县
  • 地方特产:蟒河山茱萸,“帅源”牌桑椹汁,冬凌茶,大红袍“花椒”,析城黄花菜,大山核桃,高庄馍,毛头丸
  • 地域名人:陈廷敬,杨继宗,萧照,王国光,张慎言,张敦仁,田从典
  •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 地方方言:晋语濩济小片(阳城话分为4种)

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古代留下了“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商汤桑林筹雨,等众多的古老传说。古书《墨子》中即有“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的记载,《穆天子传》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述。

在传说中的尧舜夏时期,阳城属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

春秋属晋,战国时迭属韩、魏,为获泽邑。

汉置获泽县,治所在今阳城西15公里的泽城,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获泽城,置获泽侯国。

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获泽侯国复设获泽县,属平阳郡。

东晋太元中年(386年),获泽县改隶建兴郡。

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获泽县治由泽城迁往今阳城县城。

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属建州所辖的安平、泰宁二郡。

隋开皇三年,濩泽和西濩泽复并为获泽县,属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属泽州(或称高平郡),隶河东道。

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县,属泽州,隶昭义节度使。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属泽州,隶昭义军、河阳节度使。

宋仍为阳城,属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

金元光二年(1223年)升阳城为绩州,属忠昌军节度。

元中统元年(1260年),勋州复为阳城县,隶属泽州司侯司。

明、清时,阳城县属泽州(直隶州)和泽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属冀宁道。

民国十三年,直属山西省。

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

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合为阳城县。

抗战时期,属太岳四专抗日根据地领导,1938年3月,中共晋豫特委在阳城县成立。

1945年6月,阳城县解放。

1958年划归晋东南专区领导,1958年10月,合沁水县为阳城县。

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1971年划归晋东南地区领导。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直隶山西省晋城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标在东经112°一112°37',北纬35°12'——35°40'之间。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略呈凸形。东与晋城市泽州县相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西南与运城市垣曲县接壤,西部、北部与沁水县为邻。

地貌

阳城县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中、东部较为平坦,是阳城县主要农作区。境内南部山区,山岭陡峭。南部山区的云梦山,海拔1951米,为阳城县最高峰,西北部为丘陵区。

气候

阳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阳城年平均气温11.7℃,7月份平均24.6℃,1月份平均-3℃,年降水量平均627毫米,无霜期为170~195天,日照年平均2571.3小时。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水文

阳城县河流均属黄河水系。西起索泉岭,东至三盘山为南北分水岭。分水岭以北主要有沁河、芦苇河、获泽河。沁河位于县境东部,县内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为175平方公里;芦苇河位于县境北部,县境内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366平方公里;获泽河位于县境中部,县境内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845平方公里。分水岭以南有次滩、盘亭、南门、秋川、蟒河、石圈、江河、龙门等八条小河,合计流域面积38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阳城县主要矿产有煤、硫铁、铁、铝土、石英石、石灰岩、白云岩、铅、锌、铜、重晶石、水晶石等。其中,煤炭地质总储量59.22亿吨,硫铁矿7431.1万吨,铁矿995.9万吨。

生物资源

阳城县境内有历云、蟒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保护的稀有植物9种和珍贵动物16种。其中,红豆杉、领春木、山白树、牛鼻酸、青檀等起源很早,为中国特有的树种,有中草药300多种。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末,阳城县普通中学26所,在校学生16691人,教职工2087人;

职业高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1924人,教职工199人;

小学64所,在校学生13817人,教职工1657人;幼儿园106所,在园幼儿6987人,教职工505人;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教职工16人;

2018年高考阳城一中一本达线率52.5%,其中7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再创历史新高。

科技事业

2018年,阳城县科技研发专项资金支持引导科技研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项目共30项,研发经费855万元。争取市级科技创新项目4项共113.9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发明专利申请量57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5件。

卫生事业

截至2018年末,阳城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分馆1个,文物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电视台1座。全年各类文艺演出400余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544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电影279场。组织了优秀传统剧目展演、元宵节街头文艺表演活动。举办了阳城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和现场文艺演出。皇城相府景区和天官王府景区举办“非遗”、演艺进景区活动共计1317场。

旅游景点

蟒河自然保护区

蟒河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桑林乡境内,北承太岳,东接太行,西依中条,南连王屋,且与河南济源市毗邻。居暖温带之南缘,亚热带之北界。地理座标为东经112°22ˊ10″-112°31ˊ35″,北纬35°12ˊ50″-35°17ˊ20″,总面积5573公顷。

蟒河自然风景旅游区,东起三盘山,西至砥柱山,南至河南省界,北至花园岭。海拔最高的砥柱山1572.6米,最低的拐庄沟300米。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地貌特征多以深涧、峡谷、奇峰、瀑潭为主。蟒河自然风景旅游区是中国发现较晚、保护最好的一块原始的自然风景富集区。

九女仙湖景区

九女仙湖旅游区位于阳城县东部太行山沁河峡谷中,湖面长20余华里,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因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第九个女儿(即九仙女)居于湖中的九女仙台,又常在湖中沐浴、游玩,因此,人们就称该湖为“九女仙湖”。自古以来就是士绅大夫、文人墨客流连娱游胜地,留下了“太行多胜境,无乃此为尤”、“孤峰磐石上,四顾大河横”等脍炙人口的诗篇。现在已成为晋城市最大的水上乐园。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整个建筑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宽度在2.5与3米之间,总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

历山风景区

历山,位于阳城县、沁水县、垣曲县、翼城县等县的交界处。

历山是中条山的主峰,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与翼城、垣曲、阳城毗连衔接。历山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会寺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

析城山

析城山,又名析津山、圣王坪、东坪。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西南30公里处,方圆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万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崖壁似城,中间凹陷如盆,有东、西、南、北门分析,故曰析城。旧志:山峰顶平、四周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故名。

析城山地表为8.516平方公里亚高山草甸,地下有数量众多的溶洞景观和地下河水,是中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封闭式岩溶洼地,属非常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析城是古老的中华名山。中国最早的地理经典文献《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时,沿着山脉从西往东,导山疏河经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可见析城山之名甚古,几乎就是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而来。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今本书纪年疏证》中记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桑林在哪里?清《山西通志》说:“桑林水,导源析城之东麓。”阳城县古称获泽,相传析城山即是当年汤王祈雨处。千百年来,晋豫间官祀民祷,香火不绝。

天官王府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天官王府,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户、吏三部尚书,曾辅佐明王朝达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为是国家AAAA级景区。

著名人物

杨继宗(1428—1488),字承芳,号直斋,又号祠庵,天顺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云南副使,累官左佥都御史,巡抚云南。成化年间,被称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王国光(1512~1594),字汝观,号疎庵,明万历初期的政治家和财政家。因官居尚书,故有“天官”之称,王国光故居被后人称为“天官王府”。著有《王疏庵率意稿》。

张慎言(1578—1646),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山西阳城人。作为思想家和诗人,在当时颇为先进,具有较大的进步作用。其为官,刚正廉之,也颇值称颂。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张敦仁(1754-1834),字仲篙,一字古余、古馀,号古愚,清数学家、藏书家。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