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楸帆

陈楸帆

国内作家、科技从业者、编剧
陈楸帆,男,汉族,生于1981年11月30日,广东汕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双学位,为中国更新代代表科幻作家之一,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而着称,被视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作品曾多次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科幻奇幻翻译奖短篇奖等国内外奖项。陈楸帆曾在Google(2008-2013),百度(2007-2008,2013-2015)工作,从事市场营销、商务合作、品牌推广等工作,目前为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Noitom Ltd.)品牌副总裁,专注于动作捕捉技术及虚拟现实领域。他同时还身为影视编剧、剧本顾问、专栏作家,并频繁受邀出席各类公众活动,发表于科技、科幻、媒体、影视相关领域的见解观点。
    中文名:陈楸帆 外文名:Stanley Chan 别名:香水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省汕头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作家、科技从业者、编剧 代表作品:《丽江的鱼儿们》 主要成就:2013年《荒潮》获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

人物经历

1981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

1997年,16岁即发表作品《诱饵》获(校园科幻大奖)少年凡尔纳奖一等奖,开启科幻创作道路。

2000年以广州省汕头市文科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工作,并且创作的小说《坟》和评论《选择野兽之美》获首度高校科幻作品“原创之星”奖,2004年在北京大学获得了中文和影视编导的双料学位顺利毕业。

2004年到2007年回到家乡就职于金地公司,但是对于第二故乡北京的眷恋和对互联网的前瞻预见,2007年又回到北京进入百度工作,2008年后去了谷歌中国,从事市场营销、商务合作、品牌推广等工作。工作之余不断从事科幻创作,发表《丽江的鱼儿们》《鼠年》《霾》《递归之人》出版《星云IV.深瞳》等作品。

2012年初,签约郭敬明最世文化,并在最世旗下《文艺风赏》开设专栏“未来病史”,同时在旗下其它刊物发表短篇小说《动物观察者》和《沙嘴之花》《天使之油》《造像者》;同年8月开始在旗下《最幻想》连载长篇近未来科幻小说《荒潮》,并于2013年1月出版单行本。

2013年重新加入百度做产品市场,2015年加入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Noitom Ltd.)任副总裁。

由于与星云奖、雨果奖双料作家刘宇昆建立深厚友情,他同样是第一批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中国科幻作家,其作品见诸于《奇幻与科幻杂志》(F&SF),《克拉克的世界》(Clarkesworld),《光速》(Lightspeed)等等,在很多刊物上,他都是第一位发表作品的中国作家。其中《丽江的鱼儿们》更是获得了第二届科幻奇幻翻译奖最佳短篇奖,这个奖项首次授予中国作家。

瑞典汉学家、翻译家陈安娜(1965年-)作为莫言、余华、苏童、韩少功的瑞典文译者,也对陈楸帆作品高度关注并将其作品翻译成瑞典文。英国作家、编剧乔纳森·克莱门茨,也对陈的作品在英语界作了推广之力。据悉,《荒潮》已卖出英国电影版权。

陈楸帆被公认为80后一代中国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已经多次斩获中国各大科幻文学奖,如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他的很多作品都从中国的视角展开,以赛博朋克式的审美表达对全球化的深切忧虑。随着科幻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陈楸帆在很多没提示发表专栏文章,大多是关于重大文化事件的,比如《星际穿越》的上映,《三体》英文版的出版,以及中国科幻大会(比如银河奖和星云奖颁奖典礼)。同时创作改编自他的小说《无尽的告别》的剧本。

人物简介

陈楸帆,男,汉族,生于1981年11月30日,广东汕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双学位,为中国更新代代表科幻作家之一,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而著称,被视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作品曾多次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科幻奇幻翻译奖短篇奖等国内外奖项。

活动

2012年9月,参与美国芝加哥世界科幻大会,为期5天。

2013年9月11日,参加国际性英文作品朗读比赛“Literary Death Match"北京站。

2013年10月3日至5日,参加在山西太原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礼。

2013年10月5日至10日,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由《Caravan》主办的中国文学交流活动。

2014年6月13日至15日,参加在韩国大田由韩南大学主办的东西方科幻研讨会。

2014年11月1日至3日,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礼。

2015年2月23日,参加在汕头举办的“听潮”演讲活动。

2015年4月14日,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全球首映。

2015年4月26日,参加在广州举办的Ant.View“偏爱白日梦”演讲活动。

2015年5月30日,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相会银河系公民”演讲活动。

个人作品

*1997年

《诱饵》(发表于《科幻世界》1997年第1期,获当年度校园科幻大奖一等奖)

*2000年

《O》(获首届"庄子杯"北京高校原创科幻大奖赛第一名)

*2004年

《坟》(发表于《科幻世界》2004年第5期,获首度高校科幻作品"原创之星"奖)

*2005年:

《亲爱的,我没电了》(《科幻文学秀》2005年第4期)

《涟漪》(《科幻文学秀》2005年第6期)

《曼陀罗夜曲》(《科幻文学秀》2005年第8期)

《林中语》(科幻文学秀》2005年第10期)

《宁川洞记》获台湾奇幻艺术奖青龙奖首奖

*2006年:

《最后的诱惑》(发表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2期)

《丽江的鱼儿们》(发表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5期)

《宁川洞记》(发表于《世界科幻博览》2006年第5期)

《谙蛹》(发表于《世界科幻博览》2006年第6期)

《先知》(发表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8期)

《夜生》(发表于《飞奇幻世界》2006年第12期)、

中篇小说:《深瞳》收录于《星云4:深瞳》,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

《抽象》(发表于《幻想1+1》2007年1月号)

《吉米》(发表于《世界科幻博览》2007年7期)

《递归之人》(与罗亦男合作)(发表于《科幻世界》2007年第2期)

《彩虹尽头》(发表于《幻想1+1》2007年2月号

《第七愿望》(发表于《科幻世界》2007年7期)

*2008年:

*2009年:

《虚拟的爱》(发表于《科幻世界》2009年增刊)

《一日天堂》(发表于《时尚先生》2009年1期)

《双击》(发表于《科幻世界》2009年1期

《鼠年》(发表于《科幻世界》2009年5期)

《丧尸》(发布于《大众软件》2009年8期)

创作访谈

※对于你来说,什么是科幻小说?它吸引你投身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很小的时候,我以为凡尔纳、柯南·道尔、克拉克的小说就是科幻;长大一些,发现《五号屠场》、《1984》,甚至王小波的《白银时代》也可以是科幻;现在我觉得,只要逻辑自洽,具有约定俗成的"科学"元素的想象性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科幻小说。当然,评论家兔子等着瞧的说法更简洁: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的小说就是科幻小说。

我创作科幻的根本动力在于,它能给我带来其他行为所无法代替的满足感和快感,就像有人痴迷于跑马拉松,有人疯狂追星一样。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在科幻创作上你有哪些优势?专业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高材生不敢当,优势更不敢当,说劣势倒是很多,比如理科知识不够扎实、逻辑不够缜密(尽管我逻辑课学得还不错)等等。如果硬要说专业给创作带来的最大影响,那么我想应该是对文学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由长期的阅读和系统训练得来的。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类,它可以有千变万化的风格和题材,可以是硬的软的不硬不软的,可以是新浪潮赛伯朋克后奇点,但从根本上说,小说只有好的或不好的两种。这个问题扯开来谈就会有一本书那么长,所以我就此打住。

※你从小就是个科幻迷吗?能谈谈你喜欢的科幻作家及作品吗?

大概从幼儿园起,我就看父亲从单位带回的《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画报》上面的科幻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失落的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神》,后来又读了凡尔纳的《神秘岛》等,然后由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很早就在电视上看到了《星球大战》系列以及《星际旅行》动画片(TAS)。所以我觉得,在同龄甚至更小一辈的人里,可能很难找到像我这么"核心"的科幻迷。

喜欢的作家作品很多,最喜欢的还是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也许是读的时候年纪正好,造成的冲击最大,所以说读书要赶早赶巧。

※你的很多作品都有很强的哲学思辨和宗教意味,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小时候会经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是我,而不是别人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胡思乱想多了就变成了所谓的哲学思辨;再者我跟宗教很有缘,身边总会遇见基督徒或者学佛的朋友,我也会去教堂或者各种寺庙观察信徒们的行为,思考其中的意义,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