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贝力龙

阿贝力龙

阿贝力龙科恐龙
阿贝力龙科(学名Abelisaurus)是阿贝力龙科恐龙的一属,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现今的南美洲阿根廷,约8000万年前的坎帕阶。它是两足的肉食性恐龙,虽然目前只有一部分的头颅骨化石标本,但估计身长可达10米4吨。是阿贝力龙科已知的最大成员,体型和爆诞龙不相上下。尽管有一个肯尼亚的未命名种有可能超过它。和它们的近亲相比,阿贝力龙身材中等,也有着短小的前肢,头部和身体的比例较短。存在于地球,是恐龙大家族的一员。是食肉恐龙,屠杀食草恐龙。与霸王龙相似。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学名:阿贝力龙科
  • 拉丁学名:Abelisauridae
  • 别称:食肉龙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蜥形纲 Sauropsida
  • 目: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兽脚亚目 Theropoda
  • 科:阿贝力龙科 Abelisauridae
  • 亚科:玛君龙亚科
  • 族:食肉牛龙族
  • 属:阿贝力龙属
  • 分布区域:非洲与南美洲,以及印度、马达加斯加等地
  • 生存年代:8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坎帕阶
  • 特征:身材中等,头部短,前肢小
  • 生存时代:白垩纪晚期

简介

阿贝力龙属的名字意思是"阿贝力的蜥蜴",为了纪念发现该标本的罗伯特·阿贝力(RobetoAbel),他同时也是摆放该标本的阿根廷的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馆的前馆长。而阿贝力龙的学名则是以标本发现处的阿根廷科马约地区为名。其属及种名都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何塞·波拿巴和奥尼拉斯·诺瓦斯(FernandoNovas)于1985年所命名,并将它分类在新建立的阿贝力龙科内。

地理分布

阿贝力龙超科被认为属于角鼻龙下目,而在中侏罗纪的马达加斯加曾发现可能是阿贝力龙超科的化石。阿贝力龙科的化石仅发现于冈瓦纳大陆。

当阿贝力龙科首次在1985年被建立时,仅包含食肉牛龙与阿贝力龙,两者都来自于晚白垩纪的南美洲,最大的是爆延龙,当时的阿贝力龙科仅位于晚白垩纪的印度(印度鳄龙与胜王龙)与马达加斯加(玛君龙);白垩纪时期的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是紧密连接在一起。

过去一度认为非洲没有发现过阿贝力龙科化石,显示非洲脱离冈瓦纳大陆之后,大约1亿年前,这群动物才演化出来。然而,在北非的中白垩纪地层发现了皱褶龙与其他阿贝力龙科恐龙,推翻了这个假设。阿贝力龙科恐龙也生存于中白垩纪的南美洲,显示这群动物是在冈瓦纳大陆分裂之前就演化出现

化石材料

阿贝力龙化石发现于南美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内格罗河省,其化石是不完整的头骨。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专家推测阿贝力龙是阿贝力龙科恐龙的一属,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现今的南美洲阿根廷,它身材中等,也有着短小的前肢,头部和身体的比例较短。

阿贝力龙的化石只有唯一的一个部分头颅骨,尤其在右边部分缺失严重。大部分的腭骨也缺少。除了失却的部分外,头颅骨大约有85厘米长。

虽然它们不像其他阿贝力龙科(如食肉牛龙)般有任何冠或角,但却在鼻端及眼上有粗糙的隆起部分,可能支撑者由角质构成的冠,而没有在化石化过程中保存下来。在头颅骨上亦有一般恐龙也有的大洞孔,用以减低头颅骨重量。和近亲一样,吻宽很宽,唯一个体吻宽估计可达32厘米,这个比例相当于一般霸王龙的吻宽。这个唯一个体的体长被估计有10米,重4吨。

年代争议

阿贝力龙的重组图画阿贝力龙是其中一种在巴塔哥尼亚发现的恐龙。它原先被认为是从Allen地层中发现,但后期研究证实它是在阿根廷内格罗河省较古老的Anacleto地层(属于内乌肯省的一部分)中发现。Anacleto是南美洲的一个地质岩层,为上白垩纪的坎帕阶早期,即约8300万到8000万年前。阿贝力龙的化石年代被认为来自于8000万年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