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教术语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今启洪愿,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修途之初步,宜运成山之始篑(kuì)(求位切)。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中文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外文名: 定义: 类别:佛名 解释:佛智名 华译:无上正等正觉

简介

通俗的讲就是:对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为出发点,完全、彻底、客观及宏观地去认知,产生正确的理解,从而处理问题,得出的圆满结果所显现出的智慧!

破除个体观念,从,我、人、大家、整体,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也叫换位觉知,圆满去解决问题。所谓的换位觉知及整体概念就有不同的级别,有罗汉,菩萨,佛(终极觉悟者)。所谓的整体概念就比如国家,地球,宇宙,终极是包容宇宙的虚空。

佛教认为智慧不是思考出来的,和西方哲学不同。西方认为我思故我在,佛教所追求达到的宏观是要消除这个“我”的定义和概念后产生整体。甚至最终觉悟每个个体之间的衔接比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海和一滴水的概念都没有, 但觉悟者明白他们自性相同没有差别。

详细介绍

术语解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详解字义

肇论曰:秦言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师云:阿,此云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

孤山疏云: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

发轸云: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

裴相国云: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庆幸意,当须秉心,对佛像前,烧香散华,三业供养,立四弘誓,发成佛心。

故华严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发此心者,须识其体。体有二种,一曰当体,二曰所依体。其当体者,所谓悲心、智心、愿心,此三种心,乃是当体。所依体者,自性清净圆明妙心,为所依体。性自具足,号如来藏。惑不能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能生万法,号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信,唯认攀缘六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此之心体,如肇师云: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度一切诸佛境界经,文殊言:菩提者,无形相、无为。云何无形相?不可以六识识故。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

裴相国云: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复,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性含万德故,在圣不为得;体绝百非故,居凡不为失。然欲发此心者,当运慈悲而为宗要。

故华严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一切群汇(音谓),本无生死,妄风飘鼓,汨(音骨)没苦海。今发大愿,黑暗崖下,誓作明灯;生死波中,永为船筏。此起悲心拔众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净功德,今迷宝藏,贫穷孤露。今启洪愿,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修途之初步,宜运成山之始篑(kuì)(求位切)。崇德广业,不倦终之(余昔住大觉时,有王仁林垂访,

问曰:佛道若云易成,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云难成,安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余即答曰:了性,则见本是佛,依自圆修乃易。昧性,则欲求作佛,依他别修乃难。慕圆宗者,起信乐心,才举念时,已作如来真子;如回向际,便成无上菩提)。

[翻译名义集 - 宋·普润法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维摩诘所说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出处例证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