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Lord Tennyson,1809年8月6日—1892年10月6日),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1]
  • 出生日期:1809年8月6日
  • 去世日期:1892年10月6日
  • 国籍:英国
  • 性别:男
  • 外文名:Alfred, Lord Tennyson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出生于林肯郡的索姆斯比,在1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他的父亲是村庄教区牧师。曾在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并在8岁时开始写诗。

教育经历

1828年丁尼生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

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

写作经历

1827年,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及查尔斯出版了《两兄弟诗集》,其实这部著作包括了三兄弟的作品。阿尔弗雷德的诗歌趋于平淡,只是单纯模仿偶像拜伦的作品。

1829年他的诗歌《廷巴克图》赢得了校长金牌。他成为一个学生团体“使徒(the Apostles)”中的一员,并在这些同伴的鼓舞下于1830年出版了《抒情诗集》。一些评论家喜爱这本书中的《马里亚纳》和其它几首诗歌,但总的说来是持负面评价较多。

1832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诗歌》,但并未被广泛接受。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他姐姐的未婚夫,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兰姆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于1833年去逝。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内未再出版作品。

情感生活

1850年6月与艾米莉·塞尔武德(Emily Sellwood)结婚。

其他作品

《诗歌》

(两卷本,1842年),赢得了评论家及公众的热烈欢迎。

最好的诗歌《拍岸曲》

(受贺莱姆之死启发而创作)

《亚瑟王之死》及《洛克斯利大厅》

长诗《公主》

(1847年)与妇女权益有关,并试图证明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幸福的婚姻(吉尔伯托和苏利文将诗歌改编为滑稽剧《艾达公主》)。丁尼生一些最好的抒情无韵诗篇就来自于以“泪水,空虚的泪水”开篇的那首诗《公主》。后来的版本又加入《轻轻地,柔和地》以及其它几首歌。

《悼念》终于付梓

自哈兰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

《悼惠灵顿公爵之死》

(1852年)丁尼生作为桂冠诗人的首部正式作品。

展开表格

人物评价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许多评论家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清教主义、一本正经的态度及过多的多愁善感大加批判。丁尼生在其作品中浓缩英国中产阶级各种偏见及道德主张,这是他最喜欢的素材。评论家们经常忽视他的创作技巧和雄辩的口才,过度强调他一味媚俗、过分拘谨及肤浅的乐观主义等缺点。

20世纪中叶,评论家们对丁尼生的重新评价既认可了他诗歌中好的方面,也接受了他的缺点。他的短篇抒情诗非常精彩,对英国景色、自然风光和天籁的描写十分出色。他的创作技能几乎是完美无瑕。

后世纪念

这位伟大的诗人于1892年10月6日长眠不醒。他的葬礼上来宾朗诵了该诗篇。他被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与乔叟相邻。

参考资料

[1]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Alfred, Lord Tennyson (豆瓣) · 豆瓣[引用日期2021-03-18]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