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提观音

阿摩提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
名称由来阿摩提观音三十三观音之一,又称狮子无畏观音常乘白狮而身放火光的法相,为密宗所奉,表示无畏之意。云南下关和古城之间有一观音塘,殿宇巍峨、香烟缭绕,木鱼声声、香火鼎盛。相传,汉时官兵进犯大理,观音大士化作一老妇,用草索背着一块大石头在路上与敌兵相遇。入侵官兵看见了,觉得非常惊讶,心想:这里的老妇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力气,更何况是青壮年呢?于是,敌兵不敢进犯,鸣金收兵。这就是著名的“负石阻兵”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观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了一座观音阁,阁内供奉观音像。
  • 中文名:阿摩提观音
  • 所属教派:三十三观音之一
  • 别名:狮子无畏观音
  • 象征:正气凛然、无畏无敌
  • 坐骑:白狮
  • 道场: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

形像

阿摩提观音

阿摩提观音乘白狮,身放火光,一首一面四臂。其中三臂分持摩羯鱼,白吉祥 鸟、凤头箜篌,一手结说法印;另一种形象为提棒骑狮的宝相,不过此相阿摩提观音比较少见。在少林寺便供奉有提棒怒目的阿摩提观音,表示匡扶正义、惩治邪恶。象征正气凛然、无畏无敌。

佛学大词典

名Amara^vati^。又译作阿马拉瓦蒂。为古代印度驮那羯迦国(梵Dha^nyakat!aka )之都城。位于南印度基斯特纳河(Kistna,古名 Kr!s!n!a)下游。阿摩罗婆提自薰迦王朝以来即为佛教文化、美术之中心。该地以西元一七九七年麦肯尼基上校(Mackenjie)所发现之大塔为重心。

据传该塔建于二世纪顷,或传此为阿育王时代(西元前三世纪顷)所建。为古代印度三大佛塔之一。塔式为覆钵形,然大多荒废,今仅存塔址与周围之石栏。石栏有内外二重,为大理石所制,高约四公尺,内外两面均有雕刻,所雕者有佛之本生谭及龙蛇树木等,可见当时亦盛行龙蛇树木等之崇拜。或谓此塔即大唐西域记卷十所载之阿伐罗势罗僧伽蓝之遗址。此外,从所发现浮雕佛陀像之美术手法中,可以推知西北印度之犍陀罗,以迄中印度之摩偷罗一带,均曾受希腊美术之影响。

于此城发掘之佛像及塔寺,其造型与锡兰(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所发现之佛像、塔寺相类似。学术界将此种类型称为阿摩罗婆提型。又除塔寺、佛像外,并发掘出大量之佛经。[解说西域记、佛教之美术及历史]

佛教百科全书

梵名Amara^vati^。

印度东南部的都市。在克里希那(Kr!s!n!a)河下游南岸。‘amara^vati^’一语,有‘不死之都’的意思。西元1797 年麦肯尼基(Mackenjie)上校在此地所发现的废塔,是印度古代三大佛塔之一,约建于西元二世纪(或说西元前二世纪)左右。该塔已破败不堪,仅存若干大理石栏和装饰塔面的石板,今收藏在马德拉斯政府博物馆和不列颠博物馆

这些栏楯和石板上的浮雕,技法优异,富于变化,内容以佛传图为主,佐以若干本生图。在佛传之中,大多以佛足迹、法轮等物来象征佛陀,间或有若干直接描绘佛陀形像的图案。此中,以象征方式表现佛陀的手法系承袭巴路特等地的雕术,而直接描绘佛陀形像的方法则系受犍陀罗艺术所影响。据此可以看出两种文化交流的情形。

又,在众多饰板中,有一块饰板雕有塔的图案,从中可知该塔原来是作覆钵状,四周环绕着精雕细琢的栏楯,四方入口处的顶端各耸立着五根柱子。根据勘查的结果,此塔的基部直径约五十公尺,栏楯高约四公尺。有谓此塔即弗婆势罗僧伽蓝或阿伐罗势罗僧伽蓝之遗址。

此外,1926年发现的龙树山遗迹,即在此城附近。其建立年代较阿摩罗婆提迟一世纪。在当地所发现的碑文中,可看到若干佛教部派的名称,颇具史料价值。[参考资料] 高田修《印度南海の佛教美术》;S. Beal《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丁福保佛学

梵名Abhetri Abhett&imacron;,又作阿么[齿*来]。译曰无畏。观音菩萨之别名。阿摩提观音仪轨曰:“无畏观自在菩萨,一名阿摩[齿*来]观自在菩萨,又云宽广。”

诗赞

无畏观音阿摩提 毘沙门天威神力

顾盼微尘目雄毅 智慧照见离苦际

愿力

阿摩提观音护佑:辟邪驱祸,家宅平安。

道场

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