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提

阿凡提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
阿凡提布偶戏系列美术片于1979~198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共14集,导演曲建方、靳夕、刘蕙仪、蔡渊澜、金芳玲,编剧凌纾、靳夕。故事根据流传于新疆民间的《阿凡提故事》改编。[1]
    中文名: 外文名:نەسىرىدىن ئەپەندى هىكاىيلىرى 别名: 类型: 出品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 拍摄地点: 发行公司: 导演: 编剧: 制片人: 主演: 集数: 每集长度: 主要奖项: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在线播放平台: 中文名称:阿凡提 导 演:曲建方、靳夕 编 剧:凌纾 集 数:14集 类 型:动画 上映时间:1980年 动画类型:布偶戏

故事简介

主人公阿凡提是个疾恶如仇、幽默风趣的人,他利用自己的智慧,为穷苦百姓伸张正义,让贪婪愚蠢的巴依、国王受到惩罚。影片中西域风格的情景,夸张的造型,幽默的对白使这部片子广受好评,尤其是阿凡提黑胡子、头缠包布、骑着小毛驴的形象深入人心。

分集剧情

第1集 卖树荫

热日当空,为生计疲于奔命的穷人在一棵大树下稍作歇息,贪财的财主 巴依看到,和老婆稍作合计,想出发财妙招:他称树荫属于他,穷人要想乘凉,必须拿钱来买。穷人纷纷摇头表示没有银子时,巴依和老婆动手欲将他们手中赖以活命的羊奶等物抢去占为己有。纷扰中,倒骑毛驴的阿凡提来到树荫下,巴依自然也要他快掏银子,阿凡提不慌不忙,表示欲买树荫,巴依和老婆以为阿凡提是傻瓜,狮子大张口要了他一袋钱。众人起初不解阿凡提意图,慢慢明白他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2集 兔送信

财主伯克忽叫阿凡提买油忽让他打水忽要他背柴,阿凡提被他呼之得一刻空闲功夫也没。某日伯克欲出门,临行吩咐阿凡提浇湿院子,但不许用水,也不能让太阳把湿地晒干,结果阿凡提以油代水浇湿院子,伯克气得干瞪眼。伯克和其他几个财主商议要惩罚阿凡提,他们告知世界末日即将到来,要阿凡提贡献出肥羊,阿凡提也利用世界末日将几人戏耍一番。众乡邻为阿凡提担心时,阿凡提将兔子送信的计划讲出,众人纷纷点头称赞,伯克又一次被狠狠耍弄。

第3集 神医

乐善好施的阿凡提手牵毛驴来到一个混有形形色色的人的热闹市集,正苦于拔不掉病人的坏牙的牙医看到他,犹如看到明灯,可是阿凡提却摆摆手说不懂如何行医,但自己的毛驴懂,牙医和周围的人都很好奇,结果毛驴拔牙的方式令他们十分佩服。紧接着,聪明的阿凡提假借毛驴神医之名声,治好了肥胖者、苦于找不到知音的歌者等人的病或心中的郁结,并捉弄了自称很有智慧的信口雌黄者、惩治了小偷。

第4集 比智慧

愚蠢的国王梦见自己被百姓嘲笑,醒后为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出了三道难题,并下诏书说能全部答对者,将得重赏,财主、贵族等挤破头要去答题,结果自诩为最有智慧的两个人被国王轰出了皇宫,没人敢再前去作答。国王又下令,每个城市和每个村庄都要派一名代表去答题,答不出者当场斩头,百姓恐慌。阿凡提代表百姓前去答题,以自己的智慧让国王无奈地点了头。然而国王并不甘心败给阿凡提,他又和大臣们商议出了诡异,但他没想到的是,阿凡提成了他的噩梦。

第5集 偷东西的驴

阿凡提和一帮靠骆驼代步的商人在沙漠里饮过酒后就地休息,深夜他们熟睡后,贼人悄悄偷走了商人的骆驼和阿凡提的毛驴。第二天早上,商人们见骆驼被偷都很着急,阿凡提却不慌不忙地就他的毛驴被偷一事开起玩笑来,原来他看到了贼人遗落在地上的斧头,而斧头上有该人的名字。众人看过斧头,议论说贼人是之前路过的县城的县官。阿凡提听到,觉得有意思,决定去会会这位既是贼又是官的人物。——可想,这位贼官被聪明的阿凡提找上后,会吃多少苦头。

第6集 吝啬鬼

财主巴依和老婆是一对一根骨头都要熬过汤之后再分成两截喂狗的吝啬鬼,长工库尔班将他们吩咐的事做得井井有条,可是一向他们开口借钱盖房子,他们就推说自己是穷鬼。一日,巴依出门办事遇到狼,幸得库尔班及时相救才保了命,不想他反过来责怪库尔班用枪打破了狼皮。阿凡提见状,决定好好惩罚一番巴依和他老婆,他先将巴依的毛发剃了个精光,又让巴依被迫借钱给库尔班盖房子,复让巴依两口子算计库尔班的新房子时吃尽苦头。

第7集 巧断案

国库大臣于深夜悄悄潜入他负责看管的国库偷了许多金币,不想第二日一大早于国库门口碰到了法官,愚蠢的法官本来心生疑惑,却被他三言两语骗了过去。国库丢失金币的消息传入百姓耳朵,街头巷尾一片议论声,国王责令法官速速捉到贼人。国库大臣怕事情败露,想出诡计,又暗中贿赂贪财的法官,于是两个一时贪心的乞丐被诬蔑为偷盗金币的贼人,他们性命难保之际,阿凡提出现。

第8集 驴说话

顶着大大的包头的跳梁小丑对穷人不屑一顾,对权贵财主拍马溜须,阿凡提嘲笑他一副软骨头像,包头倒是给自己的毛驴戴更合适,他反鄙夷地说包头是智慧的象征,毛驴不配戴,阿凡提笑笑,说能教毛驴读书识字,小丑将之报告了宰相。宰相命阿凡提限期一月教会他常骑的毛驴读书,否则问罪,阿凡提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训练毛驴,没令宰相和小丑的阴谋得逞,宰相再令他一月之内教会毛驴说人话,他可没想到,到头来被戏耍的人是自己。

第9集 狩猎记

王子出城打猎的消息一号,全城百姓纷纷择路躲藏,慌乱中,阿凡提的毛驴不小心碰撞了王子的马,王子先是大怒,后和左右马屁随从商议,要阿凡提随他们去打猎,他们准备好好捉弄阿凡提一番。路上,阿凡提的毛驴不知为何停了下来,王子三人将阿凡提比作毛驴狠狠嘲笑,阿凡提不慌不恼想出好办法,结果三人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追不上。而到了打猎地点,三人又多次出诡计想惩治阿凡提时,都被阿凡提将计就计反惩治。

第10集 寻开心

残暴的国王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终日郁郁寡欢,见阿凡提快乐地做染坊生意时,他和左右大臣商议想出诡计,想将阿凡提也变成愁眉不展的人,没有得逞,于是下令百姓不准开染坊,违者当斩,阿凡提摇身变作鞋匠,依旧很开心,国王再次刁难,再次灰溜溜地走开,故伎重施再下禁令。阿凡提一琢磨,明白了事情原委,想出捉弄国王和左右大臣的好法子,三人果然中计。他们被捉弄得苦不堪言时,全城百姓乐开了花。

t

第11集 宝驴

路上,税务官向钦差大臣的女儿求婚时,不但被这对贪财的父女嘲笑了一顿,还不小心落入了水中,可是众人向他伸手准备拉他上岸时,他却担心会花银子不肯接受,直到阿凡提将毛驴尾巴伸入水中他才舒口气。谁知上岸后还没缓过神,他就向周围的人征收看热闹等税,众人无可奈何交过钱币,他忙背起钱袋叩开了钦差大臣的大门,又被嘲笑了一番:钦差大臣要的是金币而不是钱币。一心想把钦差大臣的女儿变成自己老婆的税务官开始了更加离谱的征税,这次是面向全城百姓,阿凡提也巧将自己的毛驴变成“宝驴”,将他狠狠戏耍,顺便,也将钦差大臣愚弄。

第12集 奇婚记

阿凡提骑着毛驴在树林中边哼歌边赶路时,两个持刀歹徒冒了出来,一番哄骗,阿凡提仍没从他们手上逃脱,性命危机关头,一名小伙出手相救,之后,阿凡提应邀来到小伙家做客。小伙是个穷小伙,他最珍视的财宝是一棵石榴树和一个冬不拉,阿凡提要小伙同他一起唱歌时,小伙叹气讲了自己的心事:他和财主巴依的女儿彼此相爱,可是因为他穷,上门求婚时被拒之门外。阿凡提听后,决定帮助这个善心的好小伙,一场奇婚记上演。

第13集 真假阿凡提

国王一心要将眼中钉阿凡提铲除,无奈阿凡提久不露面他无法抓把柄,因为阿凡提常和贫苦百姓打成一片,国王派大臣向百姓打探消息,百姓不是傻子,一年过去无果。国王恼羞成怒,想出诡计,他让人装扮成阿凡提的模样,四处散发归降国王的谣言,百姓一时咂舌,而真的阿凡提出现时,百姓都投去鄙夷的目光。可是纸包不住火,真假阿凡提相遇时,谁是冒牌货一看便知,假阿凡提可不会帮百姓说话办事。

第14集(1979年出的,最早的阿凡提美术片)

种金子咒语:“埋沙子种金子,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不得念错了)   

短腿巴依向穷人放高利贷,经常在巴扎向人们催债,借一个鸡蛋要还十个鸡蛋的钱,跌破一个砂锅要赔一百个砂 锅(因为巴依老爷说是母锅子)。阿凡提看不过,为给穷人出气,利用巴依的贪婪,引诱巴依以为阿凡提能种金子。巴依贪财上了 当,把自己的金子全给了阿凡提做种子,阿凡提把这些由巴依搜刮来的金钱全都还给了穷苦的百姓。

人物称谓

毛拉(Mawla)

伊斯兰教职称谓。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保护者”、“主人”、“主子”。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载有“主啊!吾人之保护者”一语,其中“保护者”一词的原文即为“毛拉”(Mawla)。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该词成为教职称谓而被广泛使用。

含有多义:

①7~8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将非阿拉伯人血统的穆斯林称为“毛拉”,其复数形式为“麦瓦利”(Mawali),汉语译为“释奴”。埃及艾哈迈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称:“毛拉”是从“瓦拉”(Wala’)派生出来的被动名词,通指“被释放者”、“被解放者”、“被管理者”,并非专指“被释放的奴隶”。泰伯里《古兰经注》称:“伊本·赛德解释《古兰经》‘我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毛拉’这句话时说道:‘蒙昧时代,称同宗的人为毛拉。后来对外国人无以称之,便称为毛拉’。”

②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亚和印巴次大陆将知识分子、学者尊称为“毛拉”,通常指伊斯兰学者,相当于汉语的“先生”。

③伊斯兰教什叶派有时将伊玛目也称为毛拉,以示尊崇。

④中国新疆维吾尔等突厥语族穆斯林,将清真寺的阿訇、教长称作“毛拉”,其中德高望重者称“大毛拉”。

⑤中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通用汉语的回、保安、东乡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学习经文的学生称为“满拉”,该词即为“毛拉”的异译。《回疆志》称:“又有识字之回,号莫洛,唯能粗译文义。”“莫洛”即“毛拉”。

⑥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在男性人名前冠以“毛拉”,以示有文化、受人尊敬的身份,如毛拉·穆萨、毛拉·比拉勒、毛拉·宰因丁等。

阿訇(Akhond)

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波斯语音译,意为“教师”、“学者”。亦译“阿衡”、“阿洪”、“阿宏”等。约自明代后期胡登洲开办经堂教育时起,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经文的教师为阿訇,后逐渐流行。其地位名列“三道”制或“五道”之下。18世纪末,随着“三道”制的衰落,阿訇才基本上取代“三道”制,跃居首位,成为清真寺的主要负责人。今为由清真寺经堂大学或经学院“穿衣”毕业,具有较高宗教学识的宗教人员—的通称。

一般担任小寺阿訇的条件是:必须受过经学教育;懂得基本教义和教法,能诵读、通晓《古兰经》;能为经堂中小学生授课。

担任大寺阿訇的条件是:通晓13本大学经典;熟悉教法、教义;能胜任教授大学学生;品德兼优。阿訇在中国受到穆斯林的尊敬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教众大多不通阿拉伯文,对于诵经、了解经义都有很大困难,对教法礼仪也知之甚少,故需阿訇来教育、讲解、引导并代为执行。阿訇的职责是“替圣传道”,领导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

按照宗教学识素养、地位、职责等的不同,历史上曾有如下几种阿訇称谓:

1、掌教阿訇。即清真寺的伊玛目,亦称“掌教”,一般由本地人担任,专管本坊一切宗教事宜并带领礼拜。历史上曾一度变成世袭,近代已变为推举聘任。

2、开学阿訇。即向外地寺坊聘请的为经文大学授经的高级讲学阿訇,或称“统教”,其讲学期间称之为“开学”。以上两种阿訇颇受尊敬,地位较高,俗称“阿訇老人家”。

3、三道阿訇。即协助掌教负责唤拜的穆安津(Mu’adhdhin)、念“呼图白”和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海推布(Khatib)及阐释和执掌教法的穆夫提(Mufti),亦称“鸣教”、“督教”、“副教”,合称“三掌教”或“三道”。14世纪以来形成世袭,18世纪后已不复存在。

4、住学阿訇。凡上经堂大学称为“住学”,其学员则称为“住学阿訇”或“海里凡”、“满拉”。

5、小学阿訇。即专教经文小学的阿訇。

6、二阿訇。较大清真寺内专管宰牲和教经堂小学的阿訇。未设“三道”和小学阿訇的清真寺,二阿訇便一身兼数职。

7、散班阿訇。即不在职的阿訇,多以为本坊穆斯林举办婚丧、诵经等宗教仪式之所得维持生活。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还将“阿訇”作为“先生”的尊称,或用作复合人名,如“肉孜阿訇”、“努尔阿訇”等。

胡大

伊斯兰教教派众多,教义复杂。但是其信仰原则却非常简单:一个真主,一个最后的先知。真主,阿拉伯文叫“安拉”、我国穆斯林成为“胡大”、“真主”,他是一位造物神,并具有至高无上的品性。

幕后制作

曲建方,1935年生,上海人。国家一级美术设计师,前上海阿凡提卡通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代表作品《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形象设计者。

曲建方被称为“阿凡提之父”,除了因为他拍摄过很多关于阿凡提的题材,更多的是因为他设计创造出了那个身子瘦瘦长长,有着一把漂亮的卷曲胡子,牵着小毛驴的著名的阿凡提动画形象。记者问及这个动画形象“出炉”的过程,曲建方告诉记者,和他同期或更早期的文艺创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要深入真实生活,从生活当中汲取营养,寻找素材,所以,1978年,他和他的爱人,还有整个摄制组来到新疆,经自治区文化厅的协调帮助,到了喀什。“那时候,没有飞机,我们是坐汽车,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走了整整五天时间。”

到了喀什之后,他们就寻找当地维吾尔族的老乡,从他们那里收集阿凡提的故事。而在民间流传的那些从土耳其、伊朗传来的关于阿凡提故事的书,也被他们搜集到了。但这些办法,效果却不尽理想。在伊朗的故事里,阿凡提是一个白胡子老头,这个说法,曲建方首先就否定了,“因为,我要的是一个中国的阿凡提”。而在当地维吾尔人的民间传说中,阿凡提才三十几岁。此外,从维吾尔老乡那里听来的故事,虽然讲的很生动,故事很精彩,但是形象不符合曲建方心中的阿凡提,“感觉他们说的阿凡提,面目都很丑。”

真人的型+唐三彩的神=阿凡提

创作一度陷入僵局,曲建方决定去现实中找一个阿凡提的形象。他和同事骑上了毛驴,一天到晚到处走。有一天,他们碰到一支骆驼队,里面有一个男青年,“细高个,瘦瘦的脸型,眼睛炯炯有神,鼻子很挺。留着小山羊胡子,我一看,这个行,这个形象很像。于是我就赶紧把他拍下来。”曲建方一面说,一面在自己的脸上比划。说到眼睛有神,他以大拇指和食指虚指自己的双眼;说到鼻子,又以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

阿凡提的整体形象有了,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毕竟是真人,但木偶只有七寸大小(当时是拍关于阿凡提的木偶戏,后来的动画形象,脱胎于木偶戏里的形象),不可能那么细腻。”曲建方说,“所以要浓缩、要提炼,还需要夸张、变形。”后来,曲建方去新疆博物馆参观,看到了唐三彩,灵感一下子来了。“唐三彩线条很简练、圆润,被骑的骆驼都是圆线条,眉毛是装饰性的,胡子还有一点点花样的。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曲建方说,“但是我的变形呢,变得不一样,它的变形是装饰性的,我的变形是有幽默感的。”

“什么叫幽默感呢?我就画了一个长长的脸儿,眼睛一个眼珠一个豆儿,啪,看上去炯炯有神。”曲建方说着,又以手指眼,说到“啪”时,两眼一瞪,把头一拧。

“两眉毛呢?你看那个眉毛弯曲,像个叶子把儿,维吾尔族的文字写起来,有时候就像叶子把儿,我就是用个叶子把儿,作为新疆文化的特点。把络腮胡子一卷,鹰钩鼻子一对,很有意思。”曲建方的语速越来越快,手不停地指向所说的部位,挑一下眉,又做出抚髯的动作,像是在做一次即兴的“说哪儿指哪儿”的表演。

“阿凡提的身子确实是细长条,但是我的设计是上细下粗,肩膀是细的,胳膊到手,越往下,就变粗了。这样设计就很有幽默感,动起来非常有趣。”曲建方说。

这个后来家喻户晓的阿凡提的形象,就这样诞生了。

大力推广“阿凡提”这一文化符号

阿凡提的形象确定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拍木偶戏系列美术片《阿凡提的故事》。曲建方说,1979年,由他担任美术设计《阿凡提的故事》第一集拍出。很快受邀参加奥斯卡电影节,获得了奥斯卡短片奖的提名。但是因为参评的影片长度要求是25分钟,而《阿凡提的故事》片长是34分钟,剪辑已经来不及,最终没有能斩获奖项,但美国电影科学院赠与一个证书,上有“对影片表示欣赏”的评语。

随后,由曲建方担任总导演和美术设计的木偶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用八年时间,总共拍摄了13集。他不仅给阿凡提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对于“阿凡提”这一文化符号的推广,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阿凡提之父”的称呼,当之无愧。

但是,问及这个称呼对他意味着什么时,曲建方却表示,“实际上我不是阿凡提之父,真正的阿凡提之父是维吾尔族人民啊。”

采访结束的时候,曲建方握住记者的手说,他曾两次来新疆,第一次是1978年,为创作阿凡提的形象到喀什;第二次,则是1983年,到过吐鲁番。他说,对新疆有感情,一定要记者替他问候新疆的朋友。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