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老

阁老

汉语词语
词目:阁老拼音:gé lǎo释义:1.唐两省官中书舍人与给事中相呼为阁老。2.地名。为一村名,属甘肃省宁县和盛镇。阁老是明清之际时人对入阁官员的一种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称呼。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深久者及中书省﹑门下省属官的敬称。[1]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集大权于皇帝一身;又设内阁,实际上只是供皇帝咨询、起草诏命的秘书机构,并无决策之权。后明宣宗早逝,英宗即位时年幼,于是由内阁大臣“三杨”与太皇太后共同执政,此时内阁职权相应扩大。
    中文名:阁老 外文名: 拼音:gé lǎo 近义词: 反义词:

释义

1.唐两省官中书舍人与给事中相呼为阁老。

2.地名。为一村名,属甘肃省宁县和盛镇。阁老是明清之际时人对入阁官员的一种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称呼。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深久者及中书省﹑门下省属官的敬称。

出处

(1)《新唐书·百官志》:“(中书省)舍人六人……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判本省杂事。”

(2)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两省相呼为阁老。”(中书省、门下省属官皆可称“阁老”。)

(3)严武迁给事中时,杜甫有《赠严阁老》诗,给事中属门下省。

(4)明代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六“阁老”。

引证释义

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深久者及中书省、门下省属官的敬称。

五代、宋以后亦用为对宰相的称呼。明清又用为对翰林中掌诰敕的学士的称呼。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两省(中书省、门下省)相呼为阁老,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旧唐书·杨绾传》:“故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公廨杂科,归阁老者五之四。”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一日诸阁老待漏朝堂,语及林泉之事。”

明李贽《复焦弱侯书》:“赵文肃先生云:‘我这个嘴,张子这个脸,也做了阁老,始信万事有前定。”

清赵翼《陔馀丛考·阁老》:“苏州有阁老坊,乃吴匏庵为学士时所建,则翰林之在文渊掌诰敕者,亦得称阁老矣。”

典故

唐两省官中书舍人与给事中相呼为阁老。明、清称内阁大学士为阁老。阁老是明清之际时人对入阁官员的一种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称呼。

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集大权于皇帝一身;又设内阁,实际上只是供皇帝咨询、起草诏命的秘书机构,并无决策之权。后明宣宗早逝,英宗即位时年幼,于是由内阁大臣“三杨”与太皇太后共同执政,此时内阁职权相应扩大。

明武宗死后无嗣,帝位由从弟继承(即明世宗嘉靖),朝起“大礼议”之争,此时内阁之权几与帝权相衡,而阁臣则成为有实无名的宰辅。神宗时,张居正职权之隆,为有明一代之最。

阁臣例设多人(一般三四人)但有“首辅”、“次辅”称谓之分,权力也相应不同。万历早期,张居正为首辅,权倾天下,其地位实际上已相当于唐宋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同为阁臣的其他官员,虽然也被称为阁老,但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清时,内阁制多有变化,称谓上也有些不同,但入阁实际上就是拜相。只是后期逐渐被军机处所取代,后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机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