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蝽科

长蝽科

昆虫科属
长蝽科为半翅目中的大科之一,本科昆虫多为中、小型种类。广义的长蝽科是指昆虫分类中的长蝽总科,狭义的长蝽科做为长蝽总科下的一个科进入分类目录。狭义长蝽科昆虫为陆生蝽类,体形多样,据Slate记载,世界已知4248种,中国已知约320种,世界性广泛分布。主要生活于地表和地被物间以及植物上,有相当一部分种类嗜食果实和种子、吸食植物汁液等。若虫拟态蚂蚁的种类挺多。
    中文名:长蝽科 外文名: 别名: 拉丁学名:Lygaeidae Schilling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亚 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半翅目 亚 目:异翅亚目 科:长蝽科 分布区域:世界性分布 种 类:4248种 中国分布:14个亚科

简要介绍

长蝽科是半翅目-异翅亚目(Hemip tera-Heteroptera)中的一个大科,在国内有若干种类对针叶林树种果实危害严重,如高粱狭长蝽(Dimor phopterus spinolae)危害高粱、谷子、玉米、糜子、小麦、芦苇和荻等。

分布范围

世界性分布,主要在暖热地带,各大区均有丰富的种类。

生活习性

长蝽科昆虫多数为植食性,不少类群吸食植物茎、叶的汁液,另有相当多的种类则专食或喜食植物的种子,包括未成熟或已成熟尚未脱落和已经落地的种子,甚至可以为害仓贮的花生等。由于体微小、生活隐蔽、不易被发现,对农牧、林业的危害也往往被人们忽视。

此外,少数类群为捕食性,捕食蚜虫等小型昆虫。尚有少数种类为吸血性,以穴居的哺乳动物血液为食物。

长蝽科昆虫多栖息于植物上或在地表爬行,前者多在草本植物或灌木上,生活于乔木上的长蝽科昆虫相对较少,这些种类常钻入开裂的蒴果或张开的球果中,吸食其中的种子。地表生活种类占相当大的数量,爬行于地被层中,觅食落地的种子,活动迅速,保护色很好,往往不易发现。

部分种类夜间有向光性。较老的昆虫学文献中认为长蝽科中前足腿节粗大具刺的种类具有捕捉其他昆虫的作用,现已证实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猜测,并无事实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种类事实上多以植物种子为食或吸食寄主植物的营养器官。喜爬行,受惊扰迅速奔逃。

生长繁殖

成虫一生可交配多次,把卵产在绿色叶鞘内侧,成排并列,少则2—3粒,多者8—9粒或20多粒排,雌虫一生产卵50—10o多粒。成虫寿命30—30天,雄虫稍短。日均温19.4℃卵期约45天,24.1℃23天。若虫共5龄,日均温24℃时,若虫期50天。

亚种分类

中国的长蝽科种类分属于14个亚科,其中较重要的有:

①红长蝽亚科,许多种类为鲜红色,体形较大,常以藦科等有毒植物为食。

②背孔长蝽亚科,小形,此亚科中的小长蝽吸食粟类作物的穗粒,造成为害。

③突眼长蝽亚科,体小,短厚,头宽,眼突出。豆突眼长蝽是南方山地大豆以及其他豆类作物的害虫。

④杆长蝽亚科,体狭长如小棒,生活于禾本科植物的叶鞘下,常成小群聚居,臭腺分泌物的臭味强烈,因生活隐蔽常不易发现。高粱狭长蝽为害高粱和芦苇,甘蔗异背长蝽为甘蔗害虫,竹后刺长蝽为害毛竹。

⑤大眼长蝽亚科,体短宽,眼大如蟾蜍状,捕食性,为蚜虫等害虫的天敌。

⑥地长蝽亚科,为长蝽科中最大的亚科,约占全科一半的种类。多数在地表生活。中国亦有众多的种类。

形态特征

长蝽科昆虫体型多为长椭圆形或窄长形,半翅目的1科,陆生蝽类昆虫。体壁坚实,骨化较强。体形多样,体中、小型者多,大型者少,多数为长椭圆形,但亦有粗短厚实如豆粒状,或细长如棍棒,或两端尖削如梭者等等。除红长蝽亚科(Lygaeinae)常为鲜红色或橙黄色并有明显花斑外,其余多为淡黄褐、黄褐、褐、黑褐至黑色等,具单眼,触角4节,着生在复眼中线下方,喙3节,前翅膜片有4~5条纵脉,无横脉,个别种类在膜片基部有一条横脉,后翅中室外侧有两条脉(R与M),足跗节3节,腹部第4、5腹节节间缝及第5腹节腹板侧缘的毛点常作为分类特征。

触角着生的位置偏于头部腹面,由背面观察时看不见触角基。前胸背板梯形,平坦或向前倾斜,侧角多圆钝,呈尖刺状伸出的种类极少,此点与蝽科及缘蝽科不同。

小盾片大小中等。前翅爪片远伸过小盾片末端,爪片接合缝长大,无楔片缝及楔片。膜片上5根纵脉多少平行、相互间隔有一定距离的纵脉,多数种类膜片基部无横脉,亦无翅室。足长度适中,前足腿节在不少种类中加粗,下方可具刺。臭腺孔及其周围构造发达。腹部腹面有毛点。雌虫产孵器管状。雄虫生殖节和抱握器对称,雌虫有发育完善的产卵器和受精囊,卵无真正的卵盖。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