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

鹤形目秧鸡科动物
长脚秧鸡(学名:Crex crex):属于鹤形目秧鸡科动物。是小型涉禽,体长26-29厘米,体重155克左右。嘴短,黄色。上体淡灰褐色,羽干黑色成粗大纵纹,翅上覆羽和翅下覆羽均为栗色;喉和腹白色,两胁具红褐色横斑。翼上有宽大的棕色块斑。飞行时锈褐色的长翼为明显特征。飞行时振翅无力,双腿下悬。相似种普通秧鸡嘴较长,红色,两翅无栗色,腹和两胁具黑白相间横斑,区别极明显。
  • 中文名:长脚秧鸡
  • 拉丁学名:Crex crex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目:鹤形目
  • 科:秧鸡科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形态特征

成鸟:两性相似。自头顶至尾羽均灰棕色,各羽有粗著的黑褐色纵轴斑,其周围棕褐色,羽缘灰棕色,由此上体形成黑褐色和灰棕色两色斑杂状。初级飞羽棕褐色,内翈多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棕白色;肩部翅覆羽棕栗色,内侧翅覆羽杂有不明显的白色横纹;翅下覆羽亦棕褐色,无斑点。眉纹、头侧灰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颏、喉棕白色,胸棕灰色;自后胸、两胁、腋羽至尾下覆羽和腿覆羽有明显的棕褐色与棕白色相间的粗横纹,尾下覆羽的棕白色横纹很宽。腹棕白色。雌鸟上体的棕色较明显,眉纹较灰较窄。

幼鸟:头侧、前颈和胸部不是灰色,而是棕褐色,有时胸部具白点,两胁条纹不明显。

虹膜棕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腿和脚角褐色,爪淡。

栖息环境

栖息于森林、草地、荒野、半荒漠和农田等各类生境中,常在河岸、湖边高草丛和灌丛中活动。

生活习性

长脚秧鸡在中国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下旬迁来我国,秋季于10月份迁走。善于藏匿,白天多躲藏在草丛或灌丛中,早晨、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并且经常鸣叫,叫声清脆洪亮,很远都能听见,鸣叫时常常向前伸长脖子并且左右来回摆动。在地面上奔跑时迅速而敏捷,所以常常通过疾速奔跑来逃避敌害。在危急时和通过开阔的水面时也能飞翔,但飞翔的速度不快,两个翅膀扇动缓慢,常常飞不了多远又迅速落入草丛中。由于脚长,又有很长的脚趾,所以在湿地上行走十分方便,但在起飞和飞翔的时候,两条长长的腿只好悬垂在下面。

杂食性,主要以各种昆虫、蠕虫、草籽和谷粒等为食。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从欧洲西部的大不列颠岛,向西北到挪威、瑞典,向南到法国、意大利,向东经土耳其、伊朗到中国西北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越冬地在非洲扎伊尔东部和坦桑尼亚南部,到南非东部以及马达加斯加。

国内仅分布于西部边境,主要在新疆的西部和北部,过去文献记载的分布地点有:帕米尔高原(旅鸟)、阿克陶(苏巴什)、喀什、塔什库尔干以及特克斯(科克铁列克)、穷克木玉尼、伊犁、铁列克、西部天山、和静(巩乃斯)和西藏阿里地区的斑公湖。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又记录了以下新分布地点:伊犁地区的巩留、昭苏、新源、霍城等县,阿尔泰地区的哈巴河县、布尔津县(包括哈纳斯湖区)(迁徙中),乌鲁木齐市郊和昌吉州的阜康市(繁殖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配偶为一雄一雌制。通常营巢干岸边富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河谷地带的湿草地上,也在湖边沼泽和森林中营巢,有时甚至营巢在耕地或原野附近的灌木丛或高草丛中。巢的大小为直径12-14厘米,深-7厘米。每窝产卵6-14枚,通常为7-12枚。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淡赭色,被有红褐色的斑点,卵在大小为34-6.1毫米×24.1-29.6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4-15天。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