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韬奋奖

长江韬奋奖

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
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该奖项为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精神由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合并而来,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20名获奖者(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范长江新闻奖作为长江韬奋奖的前身之一,于1991年设立,是由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中青年记者评选最高奖。最初每三年评选1次,从1998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截至2005年共评选了六届。韬奋新闻奖作为长江韬奋奖的另一前身,设立于1993年,由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组织评选,是奖励全国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类节目制片人、校对等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截至2005年已评选六届。
  • 中文名:长江韬奋奖
  • 外文名:
  • 别名:
  • 创办机构:
  • 受奖条件: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
  • 分类:长江系列、韬奋系列
  • 组织机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 评选时间:每两年评选一次

简介

长江韬奋奖原分别为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将两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范长江新闻奖作为长江韬奋奖的前身之一,于1991年设立,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项。最初每三年评选1次,从1998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已评选六届,共产生获奖者59名。

开展这项评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推动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检阅和提高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

范长江新闻奖前三届每届评选获奖者10名,提名奖30名。从第四届评选开始,不再设立提名奖。范长江新闻奖采取有组织推选参评者的办法。评选范围是在有正式刊号、公开发行的报纸,国家通讯社,经正式批准的广播电台(站)、电视台和其它新闻机构从事记者工作连续10年以上,在评选年度不超过50周岁,人品、文品俱佳的现专职中青年记者(含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

评选标准和要求是:德才兼备,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新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要把参评者的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映和综合业务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评选。

韬奋新闻奖作为长江韬奋奖的另一前身,设立于1993年,由韬奋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是奖励我国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性节目制片人、通联、校对等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已评选六届,共产生获奖者57名。

评选目的

开展这项评选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邹韬奋同志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发扬敬业创新精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优异成绩,促进新闻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韬奋新闻奖前三届每届评选获奖者10名,提名奖30名。从第四届评选开始,不再设立提名奖。韬奋新闻奖采取有组织推选参评者的办法。评选范围是在有正式刊号、公开发行的报纸,国家通讯社,经正式批准的广播电台(站)、电视台和其它新闻机构从事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性节目制片人、通联、校对等连续10年以上,人品、文品俱佳的现专职新闻工作者。

评选标准和要求是:德才兼备,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在新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要把参评者的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映和综合业务成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评选。

合并后的长江韬奋奖,由每两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获奖者20名(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评选条件与合并前基本相同。

评选范围

在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主办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不含网络版、电子版)从事新闻工作5年以上、持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记者证的新闻记者、编辑、评论员、校对检查和新闻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制片人。参评人员近5年内不得有违反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不良记录。曾获长江韬奋奖者不再参评,新闻单位副部级(含)以上负责人不参评。

评选标准

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综合考察参评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业务实绩、职业道德和社会影响。

1.认真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工作党性原则,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2.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作风扎实,勇于创新,敬业奉献。

3.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社会反映好。

4.综合业务成绩突出。参评者须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全国好新闻奖中的一项或2005年以前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新闻作品奖一等奖,或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报纸、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新闻奖一等奖(校对除外)。

5.在参评人选各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1)记者

采访深入,具有较高的采访报道水平,采写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2)编辑

在组织策划、编辑稿件、制作标题、编排版面、创办栏目、制作节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编辑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3)新闻评论员

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注重调查研究,撰写的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有力,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4)校对检查

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在防堵差错、质量把关方面成绩优异。

(5)新闻播音员、新闻类节目主持人

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驾驭节目的能力,主持、播音的节目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6)新闻类节目制片人

具有出色的统筹策划能力,能够发扬团队精神,实行科学管理,廉洁自律,敬业奉献,业绩突出。

奖项设置

长江系列

以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新闻类节目播音、主持为主的新闻工作者。

韬奋系列

以从事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校对、新闻类节目制片为主的新闻工作者。

设20个获奖者名额,其中长江(记者)系列10个,韬奋(编辑)系列10个,可以缺额,不能超过。

由中国记协向获奖者颁发长江韬奋奖奖杯、获奖证书和奖金。

评选机制

长江韬奋奖与中国新闻奖一同评选。评选委员会由新闻主管部门、新闻单位记者编辑代表、各地记协领导、新闻教研机构专家学者代表等不超过90人组成。评委会人员由中国记协报经中宣部同意后聘任,任期一届。评委实行回避制和轮换制。

长江韬奋奖评选实行新闻单位推荐、报送单位初评和评选委员会定评三级评选机制。为提高评选公开性和透明度,评选办公室在定评会前和评选会结束后在新华网、中华新闻传媒网(中国记协网)公示参评材料和评选结果,接受社会评议。对参评材料的评议意见将提交评选委员会参考;对评选结果的评议意见,将提交评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

获奖者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耀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无数新闻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和努力。“长江韬奋奖”获奖者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杨青

杨青,女,获奖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1993年,56岁的杨青获得首届韬奋新闻奖,她开创了我国广播报道的新形式。

1990年1月23日6点半,在杨青的组织下,中央广播电台“报摘”节目抢发了记者刚刚从卢森堡发回的“欧共体挣脱美英控制,决定恢复同中国的关系”的消息,这条新闻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特等奖。

于宁

于宁,男,1994年获得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新闻评论工作者。

于宁从1970年起从事新闻工作,1981年从中国社科院新闻系毕业后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从一位普通评论员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和领导干部。他坚持执笔撰写重要言论,1982年-1993年为人民日报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共计255篇(其他言论和文章未计算在内),平均每年21篇,为人民日报之最。于宁同志具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理论概括与分析能力。从1985年起,于宁同志连续10年参加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新闻报道,撰写开幕、闭幕社论,并撰写多篇专访、通讯、侧记。党和国家的重大节日多数社论,出自于宁之手。这类社论要求高、难度大,他总是反复修改,写出新意。

李树田

李树田,男,1998年,59岁的李树田获得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对外广播工作者。

从六十年代初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李树田把全部精力贡献给了我国对外广播事业。

李树田中、英文功底较厚,知识面较广,讲政治,作风认真,一丝不苟,长于在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上把关,多年来堵错纠错不计其数,甚至经常发观并补救外国专家改稿中的纰误,在确保安全播音方面,功不可没。

张晓爱

张晓爱,女,1998年,52岁的她获得第三届韬奋新闻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少儿新闻工作者。

张晓爱1969年大学毕业,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近30年,获奖时任北京电视台副总编、高级编辑。她无论是在广播电台做记者、编辑,还是在电视台从事策划、编导、撰稿等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善于开拓进取,勤奋努力,忘我工作,显示出良好的思想作风、很强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1996年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称号”。

叶研

叶研,男,2000年,48岁的叶研获得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时任中国青年报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他是中国最先报道科考队到达北极点的记者。

叶研1971年参加新闻工作,他被人称为“三极记者”,去过北极、南极和珠峰地区,他也是中国新闻界第一个报道科考队在南极越冬的记者,发在《冰点》等处的4万字报道,视角独特,让人记忆犹新。他1985、1986年两次赶赴老山前线,多次通过炮火封锁区和“生死线”,进入前沿阵地乃至作战现场采访。他赴汤蹈火,采访过大兴安岭火灾,参加并参与指挥了1998年的长江抗洪报道,同时还是第一个去南沙采访的军外记者。另外,他关于南极格罗夫山的报道,“驼峰航线”、“高黎贡山”的报道,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新闻。

吕岩松

吕岩松,男,2000年,年仅33岁的吕岩松获得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他是第一位报道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的记者。

吕岩松获奖时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编辑(记者)。派驻莫斯科工作期间,他参与报道了“八·一九政变”、苏联解体、独联体成立、俄美签署第二阶段裁减核武器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并独家采访了叶利钦。回国后担任时政记者,撰写了数十篇国际评论文章,并组织了一些重大专题报道。

马国力

马国力,男,2002年,49岁的他获得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体育新闻工作者。

自1982年以来,马国力一直从事电视体育报道工作,为中央电视台体育报道从小到大、确立全国领先地位做出了贡献。1989年首创《体育新闻》栏目;1990年亚运会首次建立演播室直播“包装”节目的模式并沿用至今;1991年创立中国第一个常规性体育栏目《体育大世界》;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上主持直播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直播谈话节目《奥运沙龙》,开创记者担任主持人的先河;1994年领导策划了广岛亚运会的报道,将全部制作中心首次设在海外,使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报道进一步走向世界;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出现代化的报道模式,将奥运比赛公共信号与体现独家形象的单边信号进行了紧密结合;2002年世界杯上创立中央电视台独特的报道方式,开中国电视历史先河。

朱海燕

朱海燕,男,2004年,47岁的他获得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铁路新闻工作者。

朱海燕1983年任《铁道兵》报记者,1984年后历任《人民铁道》报记者、首席记者,获奖时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

除台湾外,朱海燕走遍了全国所有省区市,走完全国7.3万公里铁路线,行程100多万公里。京九铁路建设中,他24次下京九;南昆铁路建设中,他12次下南昆。兰新铁路、内昆铁路、渝怀铁路等各个铁路建设工地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写下7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60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新闻奖。特别是1998年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后,他戒骄戒躁、与时俱进、奋发努力,1999、2001、2002、2003年又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2003年,报告文学《深秋挥泪送穆青》,获得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他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报告文学奖在内的10项全国性大奖;9次获中国产业报协会新闻一等奖,8次获中国产业报协会新闻二等奖;19次获中国铁路新闻一等奖,6次获中国铁路新闻二等奖,1次获广东省新闻一等奖。

韩小蕙

韩小蕙,女,2004年,她获得第六届韬奋新闻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文学副刊编辑。

韩小蕙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光明日报社。做过校对、检查、总编室夜班编辑、文艺部副刊编辑,获奖时为该报“文荟”副刊主编。

韩小蕙1985年开始文学副刊编辑生涯,她的目标是把“文荟”副刊做成全国最好的副刊。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她采访了全国上千位知名作家学者,成为一部活的“当代作家词典”,并通过热心的服务把名家“拉入”写作阵营。著名作家李国文就称自己是“被韩小蕙培养出来的散文新星”。她发起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活动得到全国学者巨擘们的响应和肯定,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一天之内就写完了4000多字的文章,题目就叫做《赋得永久的悔》。季老还附来信笺,夸赞题目“出到人心里去了”。

舒斌

舒斌,男,2009年,41岁的舒斌荣获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奖,时任红网董事长、总编辑,他是湖南省当年唯一获得长江韬奋奖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我国网络媒体创办以来首个获得长江韬奋奖的新闻工作者。

2000年11月,舒斌负责筹建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红网。网站于2001年1月开通试运行,5月31日正式开通。红网在他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八年间发展成为在国内重点新闻网站中唯一一个率先并连续五年实现赢利的新闻网站,综合影响力稳居全国新闻网站前列,成为在全国以及海外颇具影响的中国知名网站。

王天定

王天定,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长江系列)、河南日报高级记者。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记者身体力行用脚步丈量时代,把新闻写在大地上。他不知疲倦地用相机记录着这个伟大的时代,践行着“四向四做”新要求;他以“勿忘人民”的新闻坚守,展现着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时任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座谈会上这样表扬王天定:“做宣传不需要讲大道理,要像王天定那样通过一幅图片、一篇报道、一个事件、一个人物,通过实实在在的内容展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宣传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和实践。”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