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鮠

长吻鮠

鲇形目科鲿科动物
长吻鮠(学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鲿科、鮠属鱼类。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鳃孔大。
    中文名:长吻鮠 拉丁学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 别名:鮰鱼,江团,肥沱,肥王鱼,淮王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鲇形目 科:科鲿科 属:鮠属 种:长吻鮠 命名者及年代:Günther,1864

形态特征

体延长,体长为体高的5-6倍。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上下颌上均具锋利而细小的齿数排。肩胛骨显著突出,位于胸鳍的前上方,头顶部或多或少裸露,侧线平直。背鳍条Ⅱ,6-7,最后一硬刺的后缘有细锯齿。胸鳍刺很发达,内缘也有锯齿。在臀鳍的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臀鳍条14-18,无硬刺。全体裸出无鳞。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生活习性

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生长适温为15~30℃,pH范围6.5~9.0,最适pH7.0~8.4,不耐低氧,当池塘水质溶解氧低至2.5毫克/升时,则会浮头。长吻鮠营底栖生活,喜集群、畏光。

分布范围

长吻鮠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

繁殖方式

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为4~5龄。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7年ver3.1)——数据缺乏(DD)。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