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汉语汉字
鉴是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是盛水以为镜子之用,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其功能性作用的引申。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四耳圈足式,窄口缘,束颈有肩,兽首耳两对,其中一对衔环,不衔环的一对纯属装饰,腹部圆收,其下有短圈足,此式较小。鉴身外壁除浮雕的勾连云纹和蟠螭纹外,还有8个龙形耳纽。铜鉴有一个装饰着镂空花纹的漂亮方盖,盖的正中有一大方孔刚好套住方缶的口沿,这种套合同今天暖水瓶的组装方式颇为相似。
  • 中文名:鉴
  • 拼音:jiàn
  • 繁体:鑒
  • 部首:金
  • 五笔:JTYQ
  • 仓颉:LIC
  • 郑码:KDMP
  • 字级:一级(2894)
  • 平水韵:去声三十陷
  • 总笔画:13
  • 注音:ㄐㄧㄢˋ
  • 四角码:28109
  • 造字法:会意、形声
  • 结构:合体字,上下结构
  • 异体:鑑*、鍳*、鑬
  • 统一码:基本区-9274

字源演变

鉴的初文是监。监是会意字,古字形像人跪或立在器皿旁边自鉴其容。以铜为鉴(镜子),大约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的事了。在这之前,人们就靠水来自知其容颜。后来有了铜镜,加之“监”的引申义使用频率增高,至春秋时代用为器物名称加“金”字旁以示区别(图1),旧时有上下结构(鉴)和左右结构两种形体(⿰金监),其中上下结构形体的“皿”字变为“罒”形,左右结构形体变化不大。汉字简化时,以上下结构为正体,将眼睛(臣)改为二竖,省略字中的器皿“罒”,写作“鉴”。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1.镜子。

2.照:光可~人。

3.观察,审察:~别。~定。~赏。~于(看到,觉察到)。~往知来。

4.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戒。前车之~。引以为~。

5.用在书信开头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台~

详细字义

〈名〉

1.形声。从金,监声。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2.同本义[basin]

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

鉴谓之镜。——《广雅》

借明于鉴以炤之。——《淮南子·主术》

我心匪鉴。——《诗·邶风·柏舟》

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庄子》

春始治鉴。——《周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

3.又如:鉴诸(古代承露取水的器具);鉴燧(方诸和阳燧)

4.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ancientbronzemirror]。如:龟鉴;鉴台(镜台);鉴明(镜面明净);鉴洼(凹面镜);鉴团(凸面镜);鉴台(镜台,梳妆台)

5.借鉴,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warning]

槛外诸鉴。——[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6.又如:引以为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鉴戒(以过去的经验为教训)

7.编年史的一种名称[history]。如:《资治通鉴》;《了凡纲鉴》;鉴书(历史;史书);通鉴;年鉴;图鉴

〈动〉

1.明察,审查[scrutinize]

溪极则不鉴。——《吕氏春秋·适音》

不能鉴听。——唐·李朝威《柳毅传》

2.又如:鉴彻(明察);鉴达人(鉴事人。明察事理的人);鉴貌辨色(察言观色;看脸色行事);鉴事(明察事理)

3.照看[reflect]。如:(鉴人照人);水清可鉴;鉴微(照见细微的东西)

4.旧时书信套语,表示请对方看信[mayIdrawyourattentiontothefollowing]。如:某先生台鉴;惠鉴;钧鉴

5.借鉴,鉴戒[warn]

哀之而不鉴之。——唐·杜牧《阿房宫赋》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鑒

《廣韻》同鑑。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