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

镐京

一般指丰镐遗址
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和丰京一起并称为丰镐两京,是西周时代的首都,京城,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称京的都城,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即位后,由丰迁都镐京,《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标志着西周的灭亡。近年的考古已经基本确定了丰镐的城址和遗址面积,通过多学科的精确定位,确定了丰镐两京的遗址面积总计近17平方公里,是一个巨型都城遗址。1933年调查发现,1951年起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镐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严格规划的都城,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城市。
  • 中文名:镐京
  • 地理位置:陕西省
  • 所处时代:西周
  • 占地面积:17
  • 英文名:the first capital of the Chou Dynasty
  • 现今位置:西安市长安区西北
  • 拼音:Hào Jīng
  • 别称:西都
  • 建城起始年:公元前1057年
  • 所经朝代:西周、秦、西汉、新、隋等
  •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丰京和镐京为西周奴隶制王朝的国都,两京分别位于长安县沣河中游的西岸和东岸,均以水命名。丰京和镐京先后由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营建。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于骊山时止,丰镐一直是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丰京的范围约在客省庄和马王一带,其遗址是一组成一定布局的建筑群,并有一套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最大的一处遗址坐北向南,东西长61.5米,南北进深35.5米,总面积1826.98平方米,约为穆王到厉王、宣王时期的建筑。

镐京遗址在斗门镇、花园村、洛水村、下泉北村和普渡村一带。经考古钻探,发现数十处夯土基址和白灰墙皮堆积等遗迹。其中的五号建筑遗址为一处大型宫殿遗址,呈“工”字形分布,坐西朝东,中央的主体建筑南北长59米,东西宽23米。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沣河东、西两岸发掘了数以百计的西周墓葬,其中20座墓有殉人。另外,遗址中还清理出十多处车马坑以及带有铭文的多友鼎、卫鼎等大批青铜器。丰镐遗址系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记•周本纪》,文王死于武王二年(公元前1058年),武王三年(公元前1057年)周人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作丰邑。此即为西安地区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之起始年。

周丰镐城

西周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位于西安西南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镐京在东。具体来说,丰京在沣河西岸的马王镇一带,镐京在沣河东岸的斗门镇一带。尽管经过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丰镐的城墙,但丰京和镐京的具体范围已经确定,证明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是一个城市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完全可以以丰镐相称。

关于丰镐的平面布局,虽然考古上尚未证实,但文献记载的却十分具体,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一直指导着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视作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经典。这就是《周礼·考工记》。关于《周礼》的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战国,但这并不否认它记载了西周以来最完整的典章制度,开创了中国典章制度的先河。

《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的国也就是国都。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其总体布局为城的每面有3个城门,即都城12门。有南北向的街道9条,东西向的街道9条,即九经九纬。也就是说,通向每个城门的有3条平行的街道,构成左出右入,车从中央的街道格局。经涂9轨,指经纬之途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凡八尺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

一步按1.4米计,则每条街道的宽度为16米左右,也是相当宽畅的。左祖右社,指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面朝后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宫南面,或指宫殿大门向南,市场要建在王宫北面,即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由此证明,周代对市场的设置已极为重视,划出一定区域作为交易市场,面积达0.02平方千米左右。据说这种布局是最理想的制度,即“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国社于王宫之右;朝者义之所在,必面而向之,故立朝于王宫之南;市者利之所在,必后而背之,故立市于王宫之北”。

除上述街道、祖庙、社稷坛、王宫、市场外,其余的地区应该就是居民区。对居民区如何称呼,怎样划分,《周礼》并未提及。按照方形城市的惯例和周原考古所挖掘的早周的房屋遗址看,应该是方形的小区,可能以里相称,因为闾里是中国人居住区的最早称谓。《说文解字》:“闾,里门也,从门,吕声。《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就是指居住单元而言。秦末,二世尽发“闾左”,以戍渔阳,汉长安城的居住区以闾里相称,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司马贞《索隐》,闾左,谓居闾里之左也,可见闾里是最早的居住区的名称。

事实上,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大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树立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一直是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楷模。

宫殿建筑

经典记载丰镐内宫室朝寝宗庙建筑街衢井然《诗·大雅》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筑城伊,作丰伊匹”;“维丰之垣,四方攸同“;“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这里,不仅记述了周文王伐崇胜利后营建丰邑并自岐邑迁都丰邑以及武王宅镐的史实,而且表明丰邑是有坚固的城垣和护城河的。

在另一首周人讲述开国历史的史诗《诗·大雅.皇矣》中,称“以伐崇墉、崇墉言言、崇墉仡仡”,表明崇城是有高大坚固城墙的;“作丰伊匹”表明丰邑堪与崇城相匹敌。《诗·大雅》载:岐邑“立皋门,皋门有伉”,表明先周的岐邑建有城郭并具有高大对称的城门。至于西周王朝苦心经营200多年的镐京,无论是规模和形制,与岐邑、崇城和丰邑相比,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而市。”《左传》昭四年云:“康(王)有丰宫之朝。”《诗·小雅·巧言》载:“奕奕寝庙,君之作之。”《诗·大雅》载:“宫,肃肃在庙。”一些西周金文亦载宗周(镐京)有宫室庙堂。这些文献不仅表明丰邑和镐京内建有宫室、朝寝和宗庙建筑,而且城中街衢井然。

《尚书·召诰》云:“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成王)找步自周(宗周,即镐京),则至于丰。”从周成王自镐京徒步至丰的记载来看,丰、镐应是相距不远的。近代学者从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考释,西周早、中期诸王曾在丰邑执掌政事和主持各种典礼来看,虽“武王宅镐”以来政治中心迁至镐京,但丰邑还具有周都的部分功能。对丰镐考古建树颇丰的胡谦盈先生称“所以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或说二者是周都双城,是很有道理的。”

谦盈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客省庄、马王村、西王村一带是一个面积广大、内涵丰富的周代遗址,遗址东以丰河为界,西至灵台河,北至客省庄、张家坡,南至西王村、冯村;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丰邑中心似乎不能超出这个周遗址的范围以外。”“在昆明池西北,即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园村、斗门镇一带,是一个面积广大、内涵丰富的西周遗址。镐京中心就在这个遗址之内。”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胡谦盈在总结建国后30年的丰镐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将丰、镐遗址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曾长期主持丰、镐田野考古的卢连成先生、郑洪春先生所指出的丰、镐遗址范围与之略同。综合而论,丰邑遗址包括丰西的客省庄、马王庄、张家坡、大原村、曹家寨、冯村、西王村、石榴村等;镐京遗址包括丰东的斗门镇、普渡村、花园村、白家庄、上泉北村、下泉北村、洛水村等。

然而,随着丰镐田野考古的继续,对目前已圈定的丰镐遗址范围出现了一些必须正视的质疑,如:在目前所划的丰、镐范围内,丰西的客省庄、马王村大夯建筑基址与马王庄、客省庄、张家坡墓葬区相邻;丰东的花园、普渡的夯土建筑基址集中区与西周族葬墓地和陶窑近在咫尺,这与都城的内涵是极不协调的。因为,在周原遗址发现于贺家村、刘家村一带的先周时期墓地和礼村、双庵、衙礼、齐家、云塘、黄堆等地的西周早、中、晚各期墓地,都与凤、召陈等都邑的大型宫室建筑遗址保持着相当距离,两者相距最近也在1公里之遥。另外,在丰镐遗址已发掘的数十座西周居址为椭圆形土窑式或方形、圆形半竖穴式小型居址,从居址内出土的大量蚌制刀镰和其他生活用具来看,居址的主人多是从事农耕的市郊农民,而不像都市居民。

虽然丰镐田野考古又取得不少新成果新发现,但至今丰镐遗址考古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在还缺少一个确凿的证据以指明丰镐就在于此。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努力发现了。”

丰镐遗址地理学上的坐标渭河一级阶地

周都丰邑和镐京地理位置的选择当是由其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当地理学家对丰镐地区的地质地理环境和第四纪以来的地质面貌发育史,以及丰镐遗址有关历史、考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犹如灵光一闪般地寻觅出了自然与历史之间某些规律性的有机联系,从而为探索丰镐遗址谜团提供了新径。

《诗·大雅·文王有声》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这不仅表明丰水东(北)注入渭水的史实,而且表明了丰水在丰、镐二都周围绕流、积水的情形。《禹贡》谓:丰镐之地“原隰底绩。”学者史念海著文指出:“原是高平的地方,隰是下湿的地方。”“底绩”的意思是在田野修浚畎浍,使积水都流到附近的川野。

丰镐地区的渭河二级阶地,如细柳原、高阳原、眉坞岭等地,就是地势高平的原,而渭河一级阶地与镐池、彪池、灵沼等地和丰河等河川地带则是下湿的隰地了。丰镐地区沿渭河二级边缘和陂池周围分布有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遗存,历经先民们3000多年的苦心经营,到商、周之交,这里当时的原隰皆已促成富庶之区了。《诗经》里不少讴歌这里“原隰”的诗篇,如“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匀匀原隰,曾孙田之”“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这都说明“原隰”地带都是周人的最佳生存环境。《诗经·小雅·白华》曰:“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可以想见,在今丰水东北田村和大苏村一带的渭河一级阶地上荒古时代大片分布着野稻谷漂香的水田。丰镐地区田畴纵横,河网交织,不仅宜耕宜农,更是宜室宜家筑都城了。

以农为本的周人,从后稷教稼有邰到公刘迁豳;从古公单父徙于岐下到文王作丰和武王宅镐,周人无一不在认识、选择、适应最佳的生存环境,当周文王姬昌从周原“董茶如饴”的岐下进军渭水之南,战胜了崇国,看到丰镐这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的膏腴之地,当然就乐而忘归见异思迁了。

至此,地理学家在研究了丰镐地区的地质、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后,提出了丰镐当在“原隰”的渭河一级阶地,再结合考古学者们提供的宝贵线索,就可对丰邑和镐京的地理位置做出准确测定。丰邑遗址:遗址区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沙河村、马王村、韩家庄、韩南村、纪家村等。镐京遗址: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庄、牛角村、南村等。

考古学说对丰镐二京遗址顺理成章的佐证

在著名地理学家孙嘉春先生依照地学和水文资料等作出丰镐二都的具体方位后,使得现存诸多疑问迎刃而解,并且得到了考古学家多年来考古成果的有力反证:在丰邑范围内曾大量发现比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窑、窑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遗址,并于这一带发现了十余座夯土遗址,其中呈“丁”字形的四号基址总面积达1826.96平方米;在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内还发现了陶水管道。在镐京范围内,考古学家从1961年起,先后在普渡村之西发现一些西周夯土建筑基址,在落水村发现大量建筑用瓦和白灰面墙皮、红烧土块;在普渡村西发现的“工”字形五号基址总面积达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东发现有十余座陶窑,在斗门镇之东和白家村之北见有一些西周灰坑。

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边丰河故道河床中发现西周重器多友鼎。所有的这些遗存都浓烈地渗透出周人生活、生产、营商、军事、政治的时代气息,今人闭上眼睛仿佛就能浮现出那遥远的丰、镐二都里贵族平民、王侯将相、奴隶俘虏的人生百态、社会画卷。

沙河古桥遗址的考古成果同样为通过地理学而找出的丰镐遗址提供了证据。以发掘秦陵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段清波先生对沙河(古丰河)桥遗址的考古显示:“沙层厚达7米……第6层为灰细沙层,因此未发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层内随四季变化不断升降,厚度不详,沙层纯净,颜色呈灰黑状,内多含有秦汉陶瓦片,不具有后代遗物。”

今天,沙河桥址河床标高388米,客省庄、韩南间沙河口标高392米。结合地理变迁数据可推断出,西汉时沙河河床标高在381—385米之间,西周时丰水在客省庄到严家渠一段河床标高约在382—386米之间(今标高385—390米),与推断的丰邑所在地标高389—392米和镐京所在地标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难以犯上河堤。可见西周时,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级阶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条件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马王村村北再一次发现了三座土残基址,并在一座基址内发现陶水管道这些西周土基址和陶水管道所在地正好与这次地理学家推断的丰邑东南角相吻合。由此推断,这几处西周土基址是西周丰邑城垣东南隅的残迹,而陶水管道有可能是为丰邑提供水源的输水管道系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下泉北村之西的沙层中发现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达37公斤,铸于西周厉宣时期,内壁铸有铭文278字,记载多友率周人与外敌作战获胜的史实。该鼎埋藏于砂层中,表明西周晚期废弃丰镐二都,是因为丰水泛滥曾泱及今大泉北村一带。另外,多友鼎原应存放于王室或贵族宅地,洪流搬运不会太远,可见下泉北村以西的大片土地即上泉北村一带就在镐京城址范围之中。

西周丰镐

当我国历史发展到夏商时期时,出现了一批规模较新石器时代古城大许多的城址,特别是当时几座主要都城,如河南登封市王城岗的禹都阳城遗址、偃师市二里头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以及郑州市商汤亳都遗址、安阳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等。但从史籍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论,它们也只具有“祀与戎”的政治、军事功能,尚不具备“城市”的多方面职能。

商代晚期,周族在关中平原崛起。至文王时,在今西安市西郊之沣水西岸建立丰邑。其子武王继位后,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沣水相望,实为一城。武王以其作为政治中心,励精图治,历12年,东向灭掉殷商王朝,使周王朝成为中华大地上替代商王朝继起的华夏一统的强盛王朝。

丰镐作为西周主要都城,又被称为“宗周”。西周末年,丰镐为犬戎族攻入,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丰镐遭战火焚毁。之后在秦始皇修阿房宫与汉武帝修昆明池时,镐京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整个城址的规模与布局已很难全面复原。经近现代多年考古发掘与研究,在沣水两岸约15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只发现了多座宫殿、宗庙、贵族与平民居址、车马坑、青铜器窖藏、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此外,据《诗经》等文献记载,还当有辟雍、灵台、灵沼等礼仪和游乐性设施。

特别是记载都城丰镐规制、并成为后世都城设计圭臬的《周礼·考工记》中,明确记有“前朝后市”这一规划与建筑内容,结合《周礼·司市》篇中所记,当时“市”已有多种类型:“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同时,还设有专门管理市场的机构,从担负“平市”、“均市”、“止讼”、“去盗”、“除诈”等职能情况看,丰镐城中的“市”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再结合西周经成王、康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至中期工商业日益兴盛,平民庶人中不少因从事工商业致富,商人地位提高甚至可做官受爵这一历史发展状况看,丰镐城中不仅集中居住着一大批王族宗室与公侯贵族,还有人数不断增加的百工、商贾。他们与各类“市”相结合,使丰镐除具有政治、文化功能外,经济功能也愈益突显出来,因而使其成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其始建年代,即文王徙都于丰之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研究确定的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046年与《史记·周本纪》所载相关内容推算,当在公元前1059年,距今已三千多年。

王朝年代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古都;关于历代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合计历时多少年的问题,也有多种见解,短者有1062年的,长者有1220年的,介于二者之间的尚有1077年、1158年与1099年诸种。这显然是与各自认定的建都朝代与计算方法不同有关。

现按前述确定的十六朝另行计算如下:

西周:都于丰镐,始于文王末年,止于幽王十一年。幽王十一年为公元前771年,此为史所明载。至于文王都丰之年代,向有多种说法。2000年10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将公元前1046年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这样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元年则为公元前1057年,文王死于公元前1058年,周人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作丰邑就为公元前1059年。此即为西安地区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之起始年。若以此年为西周在西安地区建都之起始年,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身死国灭,西周在丰镐建都历时为289年。

秦:都于栎阳,始于献公二年(前383年),止于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历时34年;都于咸阳,始于孝公十二年,止于子婴元年(前207年),历时144年。合计178年。

西汉:都于栎阳,始于高祖五年(前202年),止于高祖七年(前200年),历时3年;都于长安,始于高祖七年,止于孺子婴居摄三年(8年),历时208年。合计211年。

新都于长安:始于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止于地皇四年(23年),历时15年。

汉更始帝刘玄:都于长安,始于更始二年(24年),止于更始三年(25年),历时2年。

赤眉帝刘盆子:都于长安,始于建世元年(25年),止于建世二年(26年),历时2年。

东汉献帝:都于长安,始于初平元年(190年),止于兴平二年(195年),历时6年。

西晋愍帝:都于长安,始于建兴元年(313年),止于建兴四年(316年),历时4年。

前赵:都于长安,始于刘曜光初元年(318年),止于光初十二年(329年),历时12年。

前秦:都于长安,始于苻健皇始元年(351年),止于苻丕太安元年(385年),历时35年。

后秦:都于长安,始于姚苌建初元年(386年),止于姚泓永和二年(417年),历时32年。

西魏:都于长安,始于文帝大统元年(535年),止于恭帝三年(556年),历时22年。

北周:都于长安,始于闵帝元年(557年),止于静帝大定元年(581年),历时25年。

隋:都于大兴,始于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止于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历时38年。

唐:设京师于长安。唐朝都于长安可分为前、中、末三个时期。前期始于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止于690年;中期始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止于昭宗天佑元年(904年),历时22年。合计271年。

大齐帝黄巢:都于长安,始于金统元年(880年),止于金统四年(883年),历时4年。

上列16个朝代与政权在西安地区建都,去掉7个重叠年份,累计为1133年。

简言之,西安是十六朝古都,建都历时长达1133年。n

定义分析

古都定义

关于古都的定义,已有一些学者作出了自己的阐述。但为我国古都学界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定义则是:我国历代王朝与政权所建立的首都(包括一些地区性政权建立的都城)及陪都皆为古都,这一定义显然是较为宽泛的。也就是说,凡是被历史上某一王朝或政权的统治者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不论其时间的久暂,统治区域的广狭,是统一时期之王朝还是分裂时期之王国,是华夏族还是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是贵族豪强还是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是首都还是陪都,是已沦为废墟还是形成了新的城市,皆应视为古都。

定义的分析

按上述定义,则上述牛致功教授所确认的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地区建都当无问题。关于西晋惠帝与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不应认为是迁都,以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以东都洛阳为都,且易名神都,武周王朝的政治生命是与神都共始终,因而不当以长安为都,上述情况,牛致功教授在他的《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一文中皆有精辟论述,这里不再引述。因而此三朝应排除在曾于西安建都之朝代之外。

对于刘玄、刘盆子、黄巢、李自成等所建政权是否在西安建都事,按前述古都定义审视,不当以因是农民政权,“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一语即行否定,而应当予以考虑。正史中对刘玄、刘盆子事迹记载最详的当推《后汉书》,该书曾为刘玄、刘盆子设传,排为列传第一,紧接在帝后纪之后。可见对二人十分推重。按其史实,二人均于新莽末年乘势而起,聚众起义,并被拥立为帝,先后攻入长安,封王拜相。

建年号,行政令,历时均分别达到2年。因此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应视为在长安建过都。对于黄巢,旧唐书、新唐书俱有传。载明黄巢率起义军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12月5日攻占长安,13日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为金统。后至金统四年(883年)4月10日始撤离长安。以长安为都施行政令长达3年,故而大齐政权也当列入在西安地区建过都的一个政权。至于明末李自成,虽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十月攻占西安,十七年(1644年)正月称王于西安,定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但为时不长,即于当年二月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三月十九日攻占京师,并在北京称帝。

由此可见,李自成只是将西安当作攻取京师的基地,并未将之定为都城。nn

综述

综上所述,可判定西安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隋、唐等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五个分裂时期的政权,东汉献帝与西晋愍帝等二个末代皇帝以及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大齐皇帝黄巢等三个农民起义政权建都,即合计有十六个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因此可称西安是“十六朝古都”。

历史考证

西安是我国也是世界的大古都,这已是获得广泛认同的不争的事实;但西安究竟是几朝古都,以及与之相关连的西安始都于何年,西安建都究竟历时多少年等,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纷纭的问题。“十三朝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赞同,但不时仍有不同意见提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影响对西安古都地位认定的无关宏旨的问题,但实际上不仅使有关政府部门在对外宣传介绍时常出现混乱现象,也妨碍对西安作为重要古都之历史的深入研究。所以还需要进行精深的研究,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结论。

据学者们对述及西安地区历史上建都之王朝问题的论著进行搜检统汁,发现关于西安建都朝代数,已先后出现十朝说、十一朝说、十二朝说、十三朝说,直至二十一朝说等12种之多。实际上在上述诸说中,不少还有2种、3种甚至4种见解。粗略统计,见诸报刊论著中关于西安建都朝代的说法,竟达20多种。当然,上述的诸朝说只是一种概称,究其实,内中既包括有统一时期的王朝,也包括有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还包括有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说:n

十朝说

如果不局限于正统朝代,西安也有10朝说。最初的倡导者是历史学者武伯纶。他在1979年出版的与1984年再版的《西安历史述略》一书中,列出了在西安建都的10个朝代,即:

西周(前1134一前771)

秦(前350-前207)

西汉(前204—24)

前赵(318—329)

前秦(351—383)

后秦(384—417)

西魏(535—556)

北周(557—581)

隋(581—617)

唐(618—907)

前后历时共1062年。

作者也认为“以上只是一个传统的说法,事实上并不完全正确,有的更不能反映历史的实际情况”上述十朝说的确不全面,尤其是一些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讫年代,未作精审的考订,很不准确。但所列10个朝代却是曾在西安建都的最主要的王朝与政权。nn

十四朝说

由统计学家、曾任西安市统计局副局长的王书勋于1992年在《对西安历史上建都朝代和时间的统计研究》一文中提出。即在前述十朝外,增加了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周(武周)等4个朝代。在文中列有《西安建都朝代统计表》,对所确定的十四个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止年代一一列明,得出在西安建都历时1158年的结论。

作者对建都朝代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同时从专业统计工作角度对新认定的14朝在西安建都之起讫年代竭力进行准确的统计。但因所提出的一些建都朝代标准存在可商榷之处以及进行建都年代统计的一些根据,如前述之《西安历史述略》等并非权威性论著,因而也存在若干不确定的问题。

十三朝说

由历史学家牛致功教授于1993年著文论定。他在《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一文中,在肯定了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是没有争议的”之后,论定王莽建立的新朝与东汉献帝被胁迫到长安以及西晋愍帝在长安称帝均应视为在长安建都,同时还阐述了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与武则天所建周不应视作在长安建都的理由。因而认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是: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十三朝古都是史学界对西安公认的建都数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nn

十七朝说

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力主此说。

1990年,他在《中国古都概说》一文中将西安市定为我国惟一的一座历史上建都历时千年以上的古都。并将他认定的在西安建都的17个王朝与政权列述如下:

1.镐:西周都,268年;

2.咸阳:秦都,145年;

3.长安:西汉都,208年;

4.长安:新莽都,15年;

5.长安:汉(刘玄)更始都,3年;

6.长安:赤眉都,2年;

7.长安:东汉献帝都,6年;

8.长安:晋惠帝愍帝都,7年;

9.长安:前赵都,10年;

10.长安:前秦都,35年;

11.常安:后秦都,32年;

12.长安:西魏都,23年;

13.长安:北周都,25年;

14.长安:隋都,26年;

15.长安:唐都,266年;

16.长安:齐(黄巢)都,4年;

17.长安:大顺(李自成)都,2年。

上列17朝建都历时为1077年。

十七朝说较前述十三朝说增加了西汉末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与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自成等4个政权。其中作者将汉更始帝刘玄所建政权称为“西汉之际称雄诸国”之一,而将后三者称为“农民及流民建立的政权”。此说虽于1991年初即已刊布,竟未为十三朝说及十四朝说之作者们所认同,这显然是彼此间学术观点不同所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