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

钱基博

中国古文学家、教育家
钱基博,生于1887年,1957年11月30日逝世,字子泉,别号潜庐,中国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1]早年参加革命。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任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1920年后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1923年后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11月30日去世。
  • 中文名:钱基博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
  • 毕业院校:
  • 学位/学历:
  • 职业: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
  • 专业方向:
  • 职务:
  • 学术代表作:
  • 主要成就:
  • 别名:字子泉,别号潜庐
  • 籍贯:江苏无锡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887年
  • 去世年月:1957年11月30日
  • 代表作品:《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等

人物简介

钱基博(1887年-1957年11月30日),字子泉,别号潜庐,中国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

早年参加革命。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任无锡县图书馆馆长。1920年后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

1923年后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该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11月30日去世。钱基博思想保守,家教甚严,钱钟书是他的儿子。

教育成就

钱基博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任职历程

从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到私立华中大学与华中师范学院教授,自小学以至大学,从事教育事业44年。钱基博先后任教于无锡师范学校、清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武昌华中大学。1952年起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1957年病逝武汉。

言传身教

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都督赵秉钧、江苏都督冯国璋皆因其才学,招他为秘书,他毅然谢绝。钱基博提出教育救国须先重视师范教育的思想。

学校重在教育而不重在处罚,人才难于培养而易于摧残,提倡正面教育。钱基博对教学作如是评述:“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直言,无曲学以阿世。”

钱基博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默化潜移。他读书治学注重对师范生国文基本功的训练,从门径上指点学生,特别是注意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用他的解题及其读法来指导学生学习。钱基博教人读书,采用桐城家言“诵读”“圈点”之法。

钱基博对旧中国国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将国学课程分为三大类:诵读学程,整理学程和训练学程。这个改革方案,重在读古籍原着,重在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性,陶冶学生的人格,通过严格的读写训练来加以贯彻。根据上述课程设置,钱基博又制定了各门课程的学时并区分了必修、选修。一、二年级基本上是必修课;三、四年级,基本上是选修课。所开古籍,都用原书。

钱基博处处从严治教,身教重于言教。吟诵课文,为了启发学生多提问题。钱基博认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转变学风,改变社会风气。教师不能光传授知识,还应该教育学生做人。除了寓育人于教学之中外,钱基博还一贯倡导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坚决反对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以图实践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