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头双髻鲨

锤头双髻鲨

脊索动物
锤头双髻鲨(学名:Sphyrna zygaena)俗称双髻鲨、丫髻鲛、相公帽、官鲨、软骨鱼纲、真鲨目、双髻鲨科。锤头双髻鲨生活于近海与相当外海 ,遍及大陆棚与岛屿棚。分布于中国黄海、东海和台湾西南海域;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区。锤头双髻鲨分布在全球的温暖水域中,这种鲨鱼的名字来自它们头的形状,它们的头是扁平的,而且向两侧延伸。锤头双髻鲨体延长,稍侧扁,亚圆筒形。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前缘向后倾斜,起点约与胸鳍基底后端相对,上角圆钝,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基底前半部相对,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较远。
    中文名:锤头双髻鲨 拉丁学名:Sphyrna zygaena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软骨鱼纲 亚纲:板鳃亚纲 目:真鲨目 亚目: 科:双髻鲨科 亚科: 族: 属:双髻鲨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别名:丫髻鲛、双髻鲨、丁形双髻鲨 分布: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水域 原始文献:Syst.Nat.ed.10,vol.1,p.234.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亚圆筒形。头平扁,向两侧扩展,形成锤头突出;头长约为全长1/5。尾侧扁,中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下方凹洼不显著。头侧突出的外缘圆凸,后缘斜直,头头侧纵轴不成直角。吻短而宽,前缘广弧形,波曲,正中圆凸,里侧浅凹,外侧在鼻孔上方处深凹。吻软骨端部中央无圆孔。眼圆形,无鼻孔的距离比眼径为小;瞬膜发达。鼻孔平扁,位于吻端外侧;外鼻沟短,在入水孔上方;里鼻沟颇长,几伸达里侧浅凹处,浓度向里渐浅;鼻孔里侧在出水孔上方具一三角形突起。口弧形,口宽稍大于口前吻长;下唇褶很短小,上唇褶几消失。上颌牙侧扁,三角形,齿头外斜,边缘光滑,2行在使用,正中一牙,细小而尖,每侧各14牙。下颌牙与上颌牙相似,但较狭小,牙数相同。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最后一个狭小。n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前缘向后倾斜,起点约与胸鳍基底后端相对,上角圆钝,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基底前半部相对,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距尾基较远。尾鳍宽长,约等于全长2/7,尾椎轴上翘;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与后部之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臀鳍比第二背鳍大,距尾基比距鳍基底稍近,外角钝尖,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腹鳍比臀鳍稍大,近方形,距第一背鳍与距第二背鳍约相等。胸鳍中大,后缘凹入,外角和里角均圆钝微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半部。

分布范围

模式产地:欧洲; 美国。

世界分布:印度洋、太平洋和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区。

中国分布:黄海、东海和台湾西南海域。

生活习性

锤头鲨,游弋于温带海洋区域,头部形状扁平,并向两边横向扩展。遍及大陆棚与岛屿棚。在夏天向北回游;常见于数以百计个体的大群集中的幼鱼。偏爱觅食小的鲨鱼,魟鱼与魟,也捕食硬骨鱼类,虾,螃蟹,藤壶与头足类动物。这种特殊的头部构成可以帮助锤头鲨在海底寻找捕获猎物。在国际鲨鱼攻击列表中,锤头鲨排行第七。对人类来说最危险的鲨鱼鱼种为白鲨。近几年内 ,全球被锤头鲨攻击的案例有33起,但无一致命。

繁殖

双髻鲨以卵胎生的方式繁殖,它们的受精卵在体内发育,胚胎首先会消耗卵黄囊中的养分,而后卵黄囊会转变成类似于哺乳动物胎盘的结构,幼鲨通过这个结构与母体相连,并继续发育。雌双髻鲨的体型越大,它们能孕育幼鲨的数量越多。通常,雌双髻鲨一次可以产生20~40枚受精卵,小双髻鲨出生后便会离开母亲独自生活。

保护级别

第16届华盛顿公约CITES缔约国大会上,各缔约国刚通过投票,采纳了将锤头双髻鲨提升入附录II(CITES II)的提案,它们将得到国际公约的庇护,中国是CITES的签署国。请遵守公约,保护该物种,请勿捕杀。

捕获事件

2015年6月16日,一条怀孕的槌头双髻鲨鱼长约13英尺(约4米)被渔民捕获后准备放生时因为鲨鱼受力太大而死亡, 名渔民划开怀孕母鲨鱼的腹部,里面出现34条尚未出生的小鲨鱼,场面血腥让人倍感痛惜。尽管佛罗里达州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保护这一濒危物种,但在别的海域捕杀鲨鱼的事件因没有相关法律的制约仍屡见不鲜。

危险级别

锤头双髻鲨分布在全球的温暖水域中,这种鲨鱼的名字来自它们头的形状,它们的头是扁平的,而且向两侧延伸。另类的头部形状被认为有助于它们接近猎物和在海底觅食。虽然它们没有因袭击人而出名,但是,国际鲨鱼袭击文件清单把它们列为对人类造成危险的第7种鲨鱼,最危险的鲨鱼是大白鲨。近年来有33起锤头双髻鲨袭击人类的报道,虽然均未构成致命危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