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窑

铜官窑

釉下彩陶瓷工艺
铜官窑遗址,位于望城县铜官镇至石诸湖一带,南距长沙城27公里,北与闻名遐迩的铜官陶城相接,东依连绵的山丘,面临湘江。长沙铜官窑是中国唐朝彩瓷的发源地。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从铜官镇至石诸湖,沿湘江东岸十里河滨,已发现唐代烧窑遗址19处,面积最小的约300多平方米,最大的过万余平方米,堆积厚度最薄为0.4米,最厚约4米。1972年9月1日和1983年10月10日两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月14日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南省古遗址中唯一的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铜官窑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
  • 保护级别:
  • 开放时间:
  • 类别:景点
  • 所在地: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石渚湖附近
  • 类型:出口瓷窑
  • 盛行时间:中晚唐
  • 衰落时间:五代

景区特点

胎体疏松,胎呈灰白色或灰青色,少量黄褐色和微带红色,带红色的胎的表面往往上一层化装土。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带黄者居多,釉面均开细小纹片。装饰技法有釉下彩、釉中彩和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操作上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先在胎上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再填绘褐绿彩。烧制工艺方面:盘碗碟类采用叠煤法,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盒类平底外凸,碟类平底内凹。

擅长在胎上粘贴印花装饰和施绿、褐、酱色彩斑。首创釉下彩工艺,其内容有花鸟鱼虫和人物、诗词警语等,有的还表现外国人物和自然风情。该窑产品曾大量销往海外。

地理位置

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多次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唐代长沙窑窑区的范围。它北起长沙县铜官镇,沿湘江东岸的十里河滨往南延伸至石渚湖一带。在望城区铜官镇至石渚湖,两端相距约五公里的地域内,大分为3个窑区:即铜官镇窑区、古城窑区、石渚窑区。

历史溯源

公元八世纪。唐代经历过开元天宝盛世之后,“春夜喜雨”进入“落花时节”:安史之乱轰然火起。此时,长沙铜官,在一片丘陵起伏的古城村,远近燃起冲天大火。窑工们依山挖出龙形的窑场,用山柴烧制瓷器。这一烧,成就了永不磨灭的长沙窑,长沙窑又成为世界釉下彩的创烧地,开创着陶瓷业一个伟大的时代。

此前,世间只有青、白单色瓷器,而长沙窑的技工们在瓷器上创立了釉下多种色调,尤其是红色。红色在唐代于长沙窑惊现,虽然极少,也许偶然,但毕竟是堂堂正正地诞生了。长沙窑当时生产的器皿书法着诗词、谚语、广告。

长沙窑瓷器制作工艺有压花彩绘,彩绘作品题才多样。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在这个孤陋寡闻的古城村一带,生产了许多反映北方生活和西亚文化的瓷器。如骆驼大象胡人骑射。瓷器上用阿拉伯文写着“真主真伟大”。

长沙窑在唐代末期面对外地如越窑、邢窑等地的瓷器总是扬长避短。比如窑工们在胎土不如别的厂家时,生产市场没有的瓷玩具,生产湖区劳作生活的小件产品如网坠油灯。且能按用户要求随意制作,始终走着一条人无我有,特别便宜的生产销售路线。在市场上生机盎然红红火火。主要成就是釉下彩绘取得了巨大突破,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色釉和刻、划花或贴花工艺,为后世瓷器的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沙铜官窑器大量采用文字作装饰,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本网所展示的唐长沙铜官窑诗文执壶,其正面草书“人有方寸之心,必不求于名利”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唐人墨迹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可在许多长沙铜官窑器物上特别是长沙铜官窑执壶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唐人笔迹,这对当代学者研究唐代文字甚至唐代社会生活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与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为长沙窑的发展提供了装饰素材,这可以从众多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正因为佛教在长沙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地便留下了诸多有关佛教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可以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载体,并且也为长沙窑找到了一种实用的装饰素材。长沙窑将它们广泛应用于瓷器表面,并且最终得以广泛被百姓接受,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佛教文化为长沙窑的发展提供了间接的帮助。

其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带来了狮子文化。在佛教文化中狮子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传入中国后狮子塑像常常列置于寺门外,而在寺院中狮子成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因此狮子便成了佛教的护法者。在长沙窑所有产品中,小动物占有一定比例,而在其中狮子虽然不多但是每个造型均十分生动可爱,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长沙窑借鉴了佛教文化中的狮子因素。

以上这两点可以说明长沙窑善于采纳诸多优秀文化,并且将它们广泛运用于自己的装饰之中,这样就可以为长沙窑的销路提供重要途径。

长沙窑积极吸取佛教中的经典文化,一方面为自己的发展带来了素材,另一方面随着长沙窑的市场不断扩大也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间接的作用。长沙窑和佛教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长沙窑广泛吸取佛教的优秀文化为自己提供了装饰素材,而佛教借长沙窑的不断发展为自己的传播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鉴赏鉴定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根据胎质、釉色鉴定

长沙窑釉下彩绘有两种。一是用彩色直接在坯胎上作画,然后加盖一层青釉在上,入窑高温煅烧而成。二是先在坯胎上刻划出花纹,在其上施彩色,然后罩上青釉,最后入窑烧成。彩绘的色彩,常见有褐色、绿色、粉蓝色、褐绿色或白色等。长沙窑胎釉特征明显体现在初唐时产品胎质较粗糙,欠坚硬,呈暗红色,有微微灰黄灰青色,釉层显薄,釉色青中发黄,有姜黄色倾向。唐中后期,胎色基本为深灰色或浅灰色,胎质较前坚硬精细,胎和釉粘结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瓷化程度已相当高。长沙窑的胎体,一般是粗厚的,和同时代的邢窑胎骨相比,相差很明显。釉色主要是青色釉,除此还有白釉和褐色釉等。青色釉中又分为青黄色和青绿色两种。釉质精细莹润,观察釉面可见表面布满无色细碎片,它细密、均匀、柔和分布,这也是真品的特征。釉的表面往往是不均匀的,一个器物中可见釉层厚薄不匀现象。

根据纹饰鉴定

长沙窑属于青瓷体系,其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绘花等。绘花最富创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绘出各种花纹。这种釉上彩绘不是在烧好的有白釉的瓷胎上绘彩,而是将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阴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画,入窑煅烧,一次性完成。这种釉上彩绘一般是绘彩云、彩山、彩带、彩斑、彩树叶等纹饰,这种彩绘,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生动、流畅,有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生气。

彩绘的纹饰常见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圆形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游龙、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天地。长沙窑把绘画、剪纸,雕塑等工艺都运用于陶瓷的装饰中。其次,有些产品反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内涵,由于出口到西亚等地,因而就有一些椰枣等异国风格的装饰。还有一些产品中甚至出现了金色卷发女郎、异国情侣等西方人物形象。此外,还有反映马球等运动场景的纹饰。

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来源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卓尔不凡的釉下彩绘艺术完全是写意的、游戏的笔墨,这种简约粗犷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根据造型鉴定

长沙窑的雕塑艺术非常成功,有人物和动物。人物有贵妇人、胖小孩、弹琴仕女、吹箫少女、持物的男女老少、骑狮、骑马人等等。各种动物也很多,有威武的狮子,笨拙的大象,善走的奔马,勇猛的小狗,机敏的小兔,肥笨的小猪,温顺的绵羊,欢跃的小鸟等等,还有鸡、鹅、鸭等。这些雕塑都以简练手法塑造,虽然精细不足,但不失准确传神的形态,真是神态活现,令人喜爱。

根据款识鉴定

长沙窑陶瓷的款识是鉴定和研究古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反映古陶瓷的年代、窑口、档次、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古陶瓷自身的范围。例如,唐长沙窑器物中出现的“卞家小口天下第一”和“郑家小口天下有名”的款识,能使我们知道“卞家”和“郑家”是唐代长沙窑中两个产品质量好、经济实力强的窑户,从中也能领会到那时陶瓷业的商品竞争已客观存在。

在传统经验方法的基础上,从社会大文化的视野,利用诸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字学、天文历法、陶瓷史、美术史、书法史以及商品价值学等,形成一个围绕古瓷器的相关知识群,用这种知识群来过滤检验被鉴定的古瓷器的所有表象和信息、剔出赝品破绽之处予以揭示否定。

长沙彩

为了响应湖南省委省政府打造湖南“文化强省”的号召,湖南省考古学会、长沙窑研究会于2012年4月14日在长沙市潇湘华天大酒店召开2012年长沙窑研讨会,专门邀请了河南、河北、浙江、江苏、江西、广东、北京、上海等古陶瓷、文化大省的专家学者、收藏家与会,共同商讨新发现的长沙窑瓷器和长沙窑蕴涵的历史价值,提出了全新的“南青北白长沙彩”的学术观点,全方位多层次向世人展示长沙窑烧造器物所具有的人文内涵。确立长沙窑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遗址公园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再造一个“唐城”,通过此窑城,折射出大唐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让人领略一个昌盛的时代,一个国内国外多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时代,一个善于借鉴吸收并创新发展的时代,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激情的浪漫时代。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