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柴胡

银柴胡

石竹科繁缕属植物
银柴胡,植物界,被子植物门,为石科植物银柴胡的根。主产于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原植物生长于干燥草原及山坡石缝中,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忌水浸,以沙质土壤最易生长。味甘、性微寒、归肝、胃经。功效退虚热、清干热。临床用名银柴胡。[1]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超目: 目:石竹目(Caryophyllales),亦称中央胎座目(Centrospermae)。 亚目: 科: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亚科: 族:剪秋罗族(Lychnideae A. Br) 亚族: 属:蝇子草属(Silene L.) 亚属: 组: 亚组: 种:银柴胡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银柴胡 中文别名:蝇子草 英文名: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 lanceolata Bge 分布:分布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生长于干燥的草原、悬岩的石缝或碎石中。

简介

银柴胡出自《本草纲目》;《本草图经》:“柴胡,以银川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而稍紧,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麦门冬而短者;七月开黄花,生丹州结青子,与他处者不类。恨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别说》:“柴胡唯银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长一、二尺,香味甚佳。”《纲目》:“银川,即今延安府神木县,五原城是其废迹。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不易得也。近有一种根似桔。梗、沙参,白色而大,市人以伪充银柴胡,殊万气味,不可不辨。《百草镜》:“银柴胡出陕西宁夏镇。二月采叶,名芸蒿。长尺余微白,力弱于柴胡。”

银柴胡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主根圆柱形,直径1~3厘米,外皮淡黄色,顶端有许多疣状的残茎痕迹。茎直立,节明显,上部二叉状分歧,密被短毛或腺毛。叶对生;无柄;茎下部叶较大,披针形,长4~30毫米,宽1.5~4毫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全缘,上面绿色,疏被短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毛。花单生,花梗长1~4厘米;花小,白色;萼片5,绿色,披针形,外具腺毛,边缘膜质;花瓣5,较萼片为短,先端2深裂,裂片长圆形;雄蕊10,着生在花瓣的基部,稍长于花瓣;雌蕊1,子房上位,近于球形,花柱3,细长。蒴果近球形,成熟时顶端6齿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药品简述

药名:银柴胡

英文名:StarwortRoo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unge[S.Gypsopyiloides Fenzl]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

科属分类:石竹科。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山菜根、山马踏菜根、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丝石竹、霞草、欧石头花、山蚂蚱、锥花丝石竹、线形瞿麦、圆叶丝石竹、蝇子草、鹤草、旱麦瓶草、黄柴胡、铁柴胡。

性味:甘,微寒,无毒。

归经:入肝经、胃经。

功能:清虚热;除疳热。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或入丸、散。

生态环境:生长于干燥的草原、悬岩的石缝或碎石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近年来宁夏的陶乐、平罗、固原、西吉、隆德、彭阳等县试行栽培。

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

采收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

炮制:

1、银柴胡:拣去杂质,去芦,用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鳖血银柴胡:取银柴胡片,置大盆内,淋人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银柴胡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用药禁忌

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服。

化学成分

1、本品含甾体类、黄酮类、挥发性成分及其他物质。

丝石竹根含三菇皂甙,甙元是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从根中分得α-菠甾醇(α-spinasterol)、△7-豆甾醇棕榈酸酯(stigmast-7-enol-palmitate)、呋喃-3-羧酸及黄芩素(wogonin)等;尚含挥发油约1%,油中有糖醇、己酸、2,3-二氧-3,3-二甲基吲哚-1-酮、邻-二苯甲酸丁双酯、α-甲基十六碳烷等。尚含新化合物银柴胡环肽等。

2、银柴胡根中含有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7-豆甾烯醇(stigmast-7-enol),银柴胡环肽Ⅰ(stellaria cyclopetide)Ⅰ),豆甾醇(stigmasterol),α-菠菜甾醇-葡萄糖甙(α-spinasteryl-glucoside),7-豆甾烯醇葡萄糖甙(stigmast-7-enolgluc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药理作用

1、本品有解热作用;还能降低主动脉类脂质的含量,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此外,本品还有杀精子作用。

2、抗菌,降低血清胆甾醇浓度,并可使主动脉类脂质含量降低;皂甙可作用于血浆脂蛋白,阻止胆甾醇的酯化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积,也可以阻止胆甾醇从肠道吸收等。银柴胡可清虚热、除疳热,还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是生产传统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的主要原料。

用药配伍

1、配胡黄连,除虚热;

2、配鳖甲,清退虚热;

3、配南薄荷,辛散风温;

4、配青蒿,善清热透络;

临床应用

1、阴虚发热。本品甘寒益阴,清热凉血,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为退虚热除骨蒸之常用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多与地骨皮、青蒿、鳖甲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2、疳积发热。本品能清虚热,消疳热,故用治小儿食滞或虫积所致的疳积发热,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发焦枯等症,常与胡黄连、鸡内金、使君子等药同用,以共奏消积杀虫,健脾疗疳之效;亦可与栀子、人参、薄荷等同用,如柴胡清肝汤(《证治准绳》)。

3、清骨散(《证治准绳》)治骨蒸劳热:银柴胡4.5g,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甘草1.5g。水2盅,煎至8分,食远服。方中银柴胡退虚热,为君药。

4、柴胡清肝汤(《证治准绳》)治小儿疳疾,烦渴躁急:银柴胡、栀子、连翘、黄芩、人参、川芎、桔梗、甘草、冰片、薄荷。方中银柴胡清疳热,为君药。

5、银甲散(《温症指归》)治温证潮热,身体枯瘦,皮肤甲错,消瘦。

常用配方

1、治骨蒸劳热: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证治准绳》清骨散)

2、治温证潮热,身体枯瘦,皮肤甲错,消索而不润泽者:银柴胡二钱,鳖甲三钱。(《温症指归》银甲散);清胃散《证治准绳》;银甲散《温症指归》

文献论述

1、《本经逢原》:银柴胡,其性味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人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若用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字,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2、《本草便读》:银柴胡,无解表之性。从来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儿府热,大人痨热,大抵有入肝胆凉血之功。

3、《本草正义》:柴胡,古以银州产者为胜。宋之苏颂己有是说,陈承亦谓银夏者最良,然虽有其说,而尚未分用,故濒湖《纲目》仍未显为区别。今之二种分用者,盖即石顽提倡主力。而以今之功用言之,治虚热骨蒸,自有实效,断非北柴胡之升阳泄汗可比;然则古人谓柴胡为虚劳之药者,亦捐银柴胡言之也,赵恕轩《纲目拾遗》,谓热在骨髓,非银柴胡莫疗,用以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及小儿五疳赢热,盖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固虚热之良药。苟劳怯而未至血液枯绝,以此清理虚火之烙的,再合之育阴补脾,尚可徐图挽救,非北柴胡之发泄者所可同日语也。

4、《本草经疏》:治劳热骨蒸。

5、《本草备要》:治疳良。

6、《本草从新》: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小儿五疳赢热。

7、《医林纂要》:坚肾水,乎相火。

8、《本草求原》:清肺、胃、脾、肾热,兼能凉血。洽五脏虚损,肌肤劳热,骨蒸烦痛;湿痹拘挛。

9、《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凉血。洽肺结核潮热。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呈类圆柱形,长15-40cm,直径l-2.5cm,支根多已碎断。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花,纵皱纹。明显,向下渐吴向左扭曲状,疏具孔状凹陷(细根痕),习称“沙眼”。顶端根头部略膨大,密集灰棕黄色、疣状突起的茎痕及不育芽胞,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射线与木质部束相间而致)。气微,味淡、略甘。以根条细长、表面黄白色并显光泽、顶端有“珍珠盘”。质细润者为佳。

显微鉴别

木栓细胞数列至10余列,扁长方形或类方形,棕黄色。皮层窄,为4-8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韧皮部筛管群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以达,导管略作放射状排列,木射线宽至10余列细胞。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尤以射线细胞中为多,尚可见草酸钙簇晶及细小油滴状物。

粉末特征:黄白色。

①草酸钙砂晶极多,散在或充塞了薄壁细胞中;晶体呈三角形、类方形、箭头形、楔形、菱形或不规(根)外则形,直径2-9(-18)μm。

②草酸钙簇晶较多,散在或与砂晶聚集于薄壁细胞中,直径9-3μm。纹和具缘纹孔导管较多,直径9-134μm。④木栓细胞淡棕黄色,壁 薄,微木化。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无水乙醇10ml,浸渍15min,滤过。取滤液2ml,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亮蓝微紫色荧光。

药物应用鉴别

银柴胡,青蒿均为凉血除蒸之品,然青蒿辛香透骨,可使温邪由阴分透达致阳分,故温邪伤营,夜热早凉,用之为宜。且能清热解暑热,疗疟疾寒热,为一味退热之佳品;而银柴胡无清透之力,但能除小儿疳热。

药材主要种类

1、丝石竹(又名:霞草、欧石头花、山蚂蚱)的根,呈略扁的长圆锥形,扭曲不直,长10~22厘米,直径0.7~4.5厘米。根头部常有分叉,有多数小形突起的茎痕。外皮大半已除去,未去净处,具棕白相间的花纹。质坚体重,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多数黄白色花纹交互排列成近似环状,一般为2~4层。气弱,味苦、麻舌,并有刺激性。产于山东、山西等地。

2、锥花丝石竹(又名:线形瞿麦、圆叶丝石竹)的根,呈圆柱形,外皮淡黄色,顶端有多数残茎痕迹。断面黄白色。味甘。产于山西、甘肃、新疆等地。

3、灯心草蚤缀的根,略呈圆锥形,粗约2~4厘米,根头部有多数地上茎残基,近根头部有细横纹。表面灰棕色或淡棕色,栓皮剥落处呈黄色斑痕。断面黄白色,射线较窄。味苦。产于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河北等地。

4、旱麦瓶草的根,呈圆柱状,粗约0.5~2厘米,表面黄褐色,有纵皱纹,根头有小疙瘩。断面类白色。味较淡。商品又称黄柴胡、铁柴胡。产于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等地。

5、蝇子草(又名:鹤草)的根,根部有时有分枝,粗约1~2厘米,根头有时带有地上茎残基,表面浅黄色,有纵纹,仔细观察,纵纹上布有稍突起之横纹。质坚硬,断面淡黄色,较平坦。味微甘、后涩。产于甘肃、陕西等地。本品的全草江苏称为脱力草。

银柴胡柴胡与柴胡,名称相似且均有退热之功。然银柴胡能清虚热,除疳热,尤善治疗阴虚发热、小儿疳热;而柴胡能发表退热,善治外感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

鉴别用药

银柴胡与柴胡,名称相似且均有退热之功。然银柴胡能清虚热,除疳热,尤善治疗阴虚发热、小儿疳热;而柴胡能发表退热,善治外感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

莫把銀柴胡當柴胡案頭上有兩袋藥,皆是銀柴沖劑,分別由四川兩個藥廠生產。經對照袋上的說明,發現"功能與主治"一樣,"用法與用量"也一樣,而處方卻有異。最主要的差異就是:一是柴胡,一是銀柴胡。按照一九九三年版《四川省藥品標準》(中藥成方製劑)載,銀柴沖劑的處方中應為柴胡而非銀柴胡。

銀柴胡和柴胡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中藥材,無論從來源、性狀、化學成分、性味歸經以及功能與主治方面都大相徑庭。

銀柴胡系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乾燥根,含漢黃芩素等化學成分。甘,微寒,歸肝、胃經。能清虛熱,除疳熱。常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小兒疳熱。

柴胡系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主產區在我國北方故稱北柴胡。柴胡中也有南柴胡即指狹葉柴胡(即竹葉柴胡、紅柴胡、硬柴胡),僅限四川、雲南、湖北等地區產銷。柴胡根主含柴胡醇、皂甘等化學成分。苦,微寒,歸肝、膽經。能疏熱,舒肝,升陽。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因銀柴胡形似柴胡,歷史上曾把銀柴胡長期混作柴胡使用。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才逐漸將銀柴胡和柴胡從基源到功能與主治上徹底分開。現時所用銀柴胡與明清以來所用石竹科銀柴胡基本一致,但在使用上不應再同柴胡混用。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严寒,忌水浸。适宜砂质壤上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或秋季条播或穴播,行株距33~40cm,覆土1cm,保持土壤湿润,约10d出苗,苗齐后可间苗1-2次。

田间管理

生长期应中耕、除草、追肥。雨季注意排水。

营养知识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使用提示:内服:煎汤,6至10克;或入丸、散。

银柴胡知识介绍: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银柴胡多年生草本,生于干燥摹及山坡石缝中,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挖根部,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银柴胡根呈类圆柱形,长15至40厘米,直径1至2.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纵皱纹明显,向下渐成左扭曲状,疏具细根痕孔凹陷,习称“砂眼”。顶端根头部略膨大,有疣状突起的茎痕及不育芽苞,习称“珍珠盘”。质而脆,易折断,断面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淡,略甘。

以根条细长,表面黄白色而显光泽,顶端有“珍珠盘”,质细润者为佳。

银柴胡补充信息: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银柴胡适合人群: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慎服。

银柴胡食疗作用:

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归肝、胃、肾经;清润和缓;具有清虚热,除疳热;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

银柴胡做法指导:

1.退热而不苦泄,为清虚热的要药,常与青蒿、地骨皮等药同用。

2.凡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者,多与地骨皮、秦艽、鳖甲、青蒿等相配。

3.若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或久疟不止,体虚低热者,可与白薇、生地、鳖甲、知母等相伍,以益阴退热。

4.凡小儿疳积,日久化热,症见烦渴燥急者,多与栀子、黄芩、连翘等合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