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眶鸻普通亚种

金眶鸻普通亚种

鸻科鸻属的一种鸟类
金眶鸻普通亚种(学名: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属小型涉禽,是迁徙性鸟类。
    中文名:金眶鸻普通亚种 拉丁学名: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鸟纲 亚纲: 目:鸻形目 亚目: 科:鸻科 亚科: 族: 属:鸻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1789 保护级别:

概述

金眶鸻普通亚种属小型涉禽;羽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常随季节和年龄而变化。

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

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

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

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

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繁殖羽)

额基的细黑纹经眼先和眼周伸至耳羽,形成黑色穿眼纹;前额与眼上的眉纹白色,头顶前部有一宽阔黑斑,其后有一狭细的白纹。头顶后部、枕部及上体主要呈灰砂褐色。

后颈的白色与颏、喉部的白色相连,其后缘以黑色并下延至胸部,形成宽阔完整的黑色领圈。

初级飞羽黑褐色,第1枚的羽干白色;初级覆羽、小翼羽暗黑褐色,羽端缀白;次级飞羽和覆羽与背同色,大覆羽端缘白色;腰和尾上覆羽的灰褐色较浅淡,中央尾羽灰褐,近端渲染黑色;外侧尾羽亦灰褐,具白色端斑及黑色次端斑;最外侧尾羽白色仅在内翈有一黑褐色块斑。

除了胸部的黑色颈圈,下体余部概为白色。腋羽和翼下白色。

雌性成鸟(繁殖羽)

显然不如雄鸟那么黑白分明,黑色的胸带沾染褐色,金黄色的眼圈比较细,不如雄鸟那么显著。

成鸟(非繁殖羽)

白色的前额和眉纹沾染土黄色;头顶、枕部、胸带弥漫着陈旧的黄褐色;但冬季换羽之后很快恢复鲜亮的繁殖羽色。

亚成鸟

如同成鸟的非繁殖羽,前额和眉纹浅黄色;头顶没有黑带,呈灰褐色;上体的沙褐色具黄色羽缘;胸带棕黄色,常在胸前断开。

虹膜暗褐色,眼睑金黄色,形成金黄色的眼圈(成鸟);或者是淡黄色(亚成鸟)。

嘴形直且较细,黑色,下嘴基部略有一点黄色;腿和脚橙黄色或淡粉红色(繁殖期),黄色(亚成体);爪黑褐色。

生活习性

多单个或成对活动于近水的草地、盐碱滩、多砾石的河滩、沼泽和水田等地。常急速奔跑一段距离后,稍事停息,再向前快速奔走。

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亦吃少量草籽等植物性食物;有昆虫(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蜘蛛、螺类、小鱼、蝌蚪等,也有少量杂草籽。

觅食时走走停停,动作较快。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

中国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重庆、四川(乐山、雅安、乾宁、松潘、道孚)、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夏候鸟,旅鸟);长江中、下游(旅鸟);福建、广东、海南、云南(景洪)、台湾、香港(旅鸟,冬候鸟,个别繁殖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河流、湖泊岸边或河心小岛及沙洲上,也见在海滨沙石地上或水稻田间地上营巢。

巢多置于水边沙地或沙石地上,甚简陋,通常由亲鸟在沙地上刨一个圆形凹坑即成,或利用自然凹窝;巢内无任何内垫物,或垫有少许枯草。

窝卵数4枚,偶然3或5枚;卵呈梨形,淡黄褐色,具暗绿或褐色斑点;产卵多在早晨5:00~6:30;孵化期18~22天,幼鸟需要22~25天或更长时间的生长才能够飞行。

有时会一年繁育2次,双亲共同孵化,或仅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能行走,不到1个月即能随亲鸟飞行。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低危(LC)。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