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

野草莓

蔷薇科草莓属植物
野草莓(学名:Fragaria vesca L.)是蔷薇科、草莓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茎被开展柔毛,稀脱落。3小叶稀羽状5小叶,小叶无柄或顶端小叶具短柄;小叶片倒卵圆形,椭圆形或宽卵圆形,长1-5厘米,宽0.6-4厘米,顶端圆钝,顶生小叶基部宽楔形。花序聚伞状,有花2-4(5)朵,基部具一有柄小叶或为淡绿色钻形苞片,花梗被紧贴柔毛,花瓣白色,倒卵形,基部具短爪;雄蕊20枚,不等长;雌蕊多数。聚合果卵球形,红色;瘦果卵形,表面脉纹不显著。染色体n=14。花期4-6月,果期6-9月。广布北温带,欧洲、北美均有记录;在中国分布于福建、浙江、吉林、陕西、甘肃、新疆、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生于山坡、草地、林下。[2]药理研究表明,野草莓具有收敛、利尿、血管保护、抗菌等作用。中国民间经验认为野草莓叶具有收敛、利尿的功效;中医理论认为野草莓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中文名:野草莓 拉丁学名:Fragaria vesca L. 别名:森林草莓、瓢子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蔷薇科 亚科:蔷薇亚科 属:草莓属 种:野草莓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植物学史

分类学

Lozinskaja根据湖北的标本定名为中华草莓(Fragaria chinensis Lozinsk.),中国植物志编制组没有在该地见到类似标本;Handel-Mazzetti曾将陕西、四川等地的标本定为中华草莓(Fragaria chinensis Lozinsk.),中国植物志编制组检查了这些地区的标本,认为它与欧洲产的草莓不易区分,予以合并;又Kitagawa根据吉林标本定名为深山草莓(Fragaria concolor Kitagawa),认为其特征之差别也不足成立为一个种,因此作为野草莓同物异名处理。

利用史

在中世纪的欧洲,野草莓很受推崇,叶子和根用于治疗腹泻,茎用于疗伤,欧洲各地的遗迹都可发现许多野草莓种子的化石。在欧洲的许多地区,人们经常采集森林中野草莓的果实,在市场销售,13世纪初法国和英国的皇家花园开始栽种,至18世纪,常年开花的野草莓被许多国家广泛引种栽培。主产于美国、波兰和日本。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茎被开展柔毛,稀脱落。3小叶稀羽状5小叶,小叶无柄或顶端小叶具短柄;小叶片倒卵圆形,椭圆形或宽卵圆形,长1-5厘米,宽0.6-4厘米,顶端圆钝,顶生小叶基部宽楔形,侧生小叶基部楔形,边缘具缺刻状锯齿,锯齿圆钝或急尖,上面绿色,疏被短柔毛,下面淡绿色,被短柔毛或有时脱落几无毛;叶柄长3-20厘米,疏被开展柔毛,稀脱落。花序聚伞状,有花2-4(5)朵,基部具一有柄小叶或为淡绿色钻形苞片,花梗被紧贴柔毛,长1-3厘米;萼片卵状披针形,顶端尾尖,副萼片窄披针形或钻形,花瓣白色,倒卵形,基部具短爪;雄蕊20枚,不等长;雌蕊多数。聚合果卵球形,红色;瘦果卵形,表面脉纹不显著。染色体n=14。花期4-6月,果期6-9月。

该种体态性状变化较大,茎、叶柄及小叶下面的毛被疏密不一,有时脱落近于无毛,但该种茎、叶柄被开展的毛,花梗被紧贴柔毛,萼片在果期开展或反折,易于其他种相区别。

产地生境

广布北温带,欧洲、北美均有记录;在中国分布于福建、浙江、吉林、陕西、甘肃、新疆、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生于山坡、草地、林下。

栽培技术

栽培野草莓要选择日照充足的场所、排水良好且具有保水性的土壤。在春天或者秋天种植幼苗,在土表干燥之前大量浇水。发芽之后要时常进行疏苗。夏天的时候要避免夕照,将植株移放到屋檐下等场所。冬天即使将它放置在室外也能生长,还要随时将枯萎的叶子清除掉。

主要价值

野草莓主要含花青素、黄酮、鞣花鞣质、挥发油类成分等。药理研究表明,野草莓具有收敛、利尿、血管保护、抗菌等作用。中国民间经验认为野草莓叶具有收敛、利尿的功效;中医理论认为野草莓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