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

重访

带有纪录片元素的历史类专题节目
《重访》是CCTV-10播出的一档带有纪录片元素的历史类专题节目。在4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将镜头对准历史尘埃中的焦点与疑点,史海钩沉,触摸一段尘封的记忆。重访中出现的人物和景象,通过伴有同期声的历史影像与当下采访纪实影像对比、通过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对比、通过鲜活人物的幼年形象与中老年形象的对比,展现人物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凝结成一种揪心的生命厚重和岁月匆匆的悲剧体验,冲破观众脆弱的心理防线,唤起了观众的共鸣。《重访》以某一典型集体事件为基础,选择的采访对象往往是具有某一群体的代表性,在地点上具有接近性,通过多名被采访者的口述,捕捉尽可能收集到的文本资料、实物等细节,从点、线、面的三方联系,立体式还原故事内容,勾连社会变革讲述人物故事,同时也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关注个人命运,挖掘时代背景在人物身上的体现,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国家/地区:中国 类型: 主持人: 主要嘉宾: 制作公司: 播出频道:CCTV-10 导演: 每集长度: 在线播放平台:央视网 中文名称:重访 重播时间:每周六11:20 24:50

栏目简介

《重访》,是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CCTV-10)播出的一档带有纪录片元素的历史类专题节目。在40分钟的时间里,制作组将镜头对准历史尘埃中的焦点与疑点,史海钩沉,触摸一段尘封的记忆。通过当天的寻访与考证,口述与记录,再现一段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前尘往事,让模糊的历史渐渐清晰,令观众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从历史的尘埃中发现焦点与疑点,在当天的重访中捕捉答案与真相。

亮点

重访亲历者:今昔视听和跨越时空的双重对比

怀旧是每个人都难以摆脱的心结,是所有纪录片的法宝。首先,《重访》的片头设计上独具匠心。片头曲选用婉转伤感的轻音乐,伴随着几声炮响,多幅黑白照片与镜头剪辑,组成穿梭时光的空间,周总理、农民、记者等人物黑白剪影,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庞就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随着一张张黑白照片层叠飘落在印有两只脚印的金色沙滩上,镜头落定。节目一开始就奠定了怀旧与追忆的栏目基调。

《重访》大量运用数十年今昔对比,产生强烈的视听冲击。重访中出现的人物和景象,通过伴有同期声的历史影像与当下采访纪实影像对比、通过黑白照片与彩色照片对比、通过鲜活人物的幼年形象与中老年形象的对比,展现人物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凝结成一种揪心的生命厚重和岁月匆匆的悲剧体验,冲破观众脆弱的心理防线,唤起了观众的共鸣。《重访》通过镜头前人物的口述,填补宏观历史影像中无法纪录的细节,以柔化刚,真实动人。前后影像的巨大反差和今昔同期声的对比再现,使《重访》具有其它纪录片所无法比拟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瞬间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产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心灵震撼。

《重访·北京春节场环城赛》中,在展现首届比赛参赛选手风貌时,编导选用了当时还是高中生的蓬铁权在寒风中劲跑的黑白影像:结实修长的身材、豪迈优美的步伐,展现出主人公年轻时的飒爽英姿。而紧接着观众看到的,却是数十年后头发花白的蓬铁权老人的彩色画面。黑白与彩色、少年与老人,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和急速的时空穿梭感,产生了《重访》无法抗拒的表现力与震撼力。

关注群体:个人命运与集体记忆相辅相成

《重访》作为一种带有延续性新闻特质的纪录片,对节目的时效性、制作和播出时间都提出一定要求。新影厂现保存了约42000本胶片、42万分钟长度的纪录电影资料,为《重访》提供了以旧翻新再创作的广阔空间。

不同于其它同类型栏目,《重访》在选题上没有单一地选择个别历史伟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更多的是关注某一群体,关注一段很多人共同经历过的、并至今影响着他们生活的事件。《重访》以某一典型集体事件为基础,选择的采访对象往往是具有某一群体的代表性,在地点上具有接近性,通过多名被采访者的口述,捕捉尽可能收集到的文本资料、实物等细节,从点、线、面的三方联系,立体式还原故事内容,勾连社会变革讲述人物故事,同时也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关注个人命运,挖掘时代背景在人物身上的体现,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作为新办的周播类节目,《重访》每期节目大约需要2个月的制作周期。在早期的选题乃至制作过程中,《重访》也曾出现过选题零乱、节目储备不足、精彩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时代笑声>系列节目制作相对粗糙,《丝路漫行》系列、《赤水河》等改编节目,与其他纪录片并无太大区别,淡化了《重访》栏目的特色。

注重策划:前期制作与后期播出相互配合

1、注重过程性

《重访》注重还原历史细节,揭示历史真相,解开历史之谜,真正实现“重访过去的历史,纪录今日的重访”。如《六十年代的自动化》、《莫让年华付水流》和<在中国留学>等节目,选择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热点话题,展现当时的百姓生活。《重访》把搜集线索时充满失望与欣喜、艰难和曲折的探访过程展现给观众,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既留住观众,又打动观众。即使节目的事件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和传奇色彩,也能凭借细节引领观众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因为唯有触及人物性格、命运的元素才可能引发人们心灵的共鸣。

以《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为例,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于1956年大年初三首次举办。针对这一新中国历史上举办次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群众体育项目,编导们充分把握其群众参与性,体现人文关怀。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节目没有选择表现活跃、曝光度较高的首届冠军张威作为展现对象,而选择了校园英雄蓬铁权、工人崔云海、自强不息者李燕琨,他们是当时蓬勃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人体育的代表,既有典型性和故事性,又具大众性。这体现了纪录片平实朴素、关注民生的平民视角。这样的平民视角也体现在关注非专业体育院校上。纪录片对在环城赛中站有一席之地的专业体育院校——中央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一笔带过,着重展现推广学校体育、工人体育的北京矿业学院,关注业余长跑爱好者的体育生活。

2、注重情感性

这里的情感性主要指时代精神。如首期<重访·红旗渠>中解说词中所述:“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一个时代总要有时代精神”,《重访》着重展现新中国50到80年代的时代特色和百姓生活,呼唤人们重新审视,重塑当下时代精神,这体现了《重访》栏目承袭央视十套科技频道一贯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访》还原当代青年20多年来的成长环境,从民生角度诠释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革,这些影像不仅仅是当代青年成长成熟的鲜活记忆,也成为年轻一代直观真切地感受父辈们青春岁月的平台从而勾勒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烙印,找寻属于当代年轻人的历史归属感,《重访》无形中帮助人们填补代沟,拉近隔代人之间的距离,成就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所呼唤的一种凝聚力。《重访》起到一个总结历史、整合社会的功能。

3、注重时效性

这里的时效性是指在有特殊意义、纪念意义的时间里播出节目。如纪念北京春节环城赛50周年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关注唐山地震孤儿的《好大一个家》、纪念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广交会》等。这类节目选择既有纪念性又有群众性的历史事件,以历史上事件发生和现实相重合的时间点上作为新闻点,实现《重访》延续性新闻的纪录。这类节目对时效性要求高,在节目的筹划运作上要求更强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因而也往往最能打动人,凸显和放大其播出效果。另一方面,《重访》也制作了一些时效性不强的文化艺术类节目,如《春蕾》、《神奇傀儡》、《浓情歌仔》等,这些节目播出时间灵活,可以配合时效性强的节目的播出,保证节目储备,确保栏目连贯播出。

所获荣誉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第三届“纪录•中国”评奖活动中,《重访》栏目被评为十大金牌栏目。

播出时间

首播:周日11:20

重播:下周六11:20;下周日00:50。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