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静

郑晓静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晓静,女,汉族,1958年5月出生于武汉市,祖籍浙江乐清,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郑晓静于1978年6月—1982年1月在华中理工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3月—1984年6月在华中理工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84年9月—1987年12月在兰州大学力学系学习(师从叶开沅教授),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1992年06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副教授;1992年6月—2012年7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学部);2012年6月—2017年11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2017年1月—2019年2月,任中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郑晓静主要研究领域为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风沙环境力学。
    中文名:郑晓静 出生地:湖北省武汉 毕业院校:兰州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学部)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8年5月,郑晓静出生于武汉市。

1975年7月,从武汉市第二中学毕业。

1977年4月,在农村入党,在农村参加高考。

1978年3月,被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录取。

1978年06月—1982年01月,在华中理工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03月—1984年06月,在华中理工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4年09月—1987年12月,在兰州大学力学系学习(师从叶开沅教授),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7年12月—1988年,任兰州大学力学系讲师。

1988年—1992年06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1992年06月—2012年07月,任兰州大学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05月—1995年01月,在美国Kentucky大学、Clarkson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1996年03月—1998年11月,任兰州大学科研处处长。

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称号。

1997年底,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年轻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8年11月—2007年12月,任兰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2年07月—2002年10月,在美国Delaware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2007年12月—2012年06月,任兰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兰州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

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学部)。

2012年06月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06月—2017年11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2017年01月—2019年02月,任中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2018年12月起,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超限感知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19年5月起,任觅音计划负责人。

2019年8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2020年4月起,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空间超限探测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0年4月起,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九届学术委员会顾问。

2020年6月29日,郑晓静受聘为西北工业大学极端力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高雷诺数两相壁湍流:建成了大气表面层湍流场野外观测阵列,获得壁湍流雷诺数目前最高且沙尘暴信息最齐全的同步实时观测数据,揭示出大气边界层湍流超大尺度结构若干新的特性和规律及其与颗粒的相互作用;提出的跨尺度方法成功实现了从单颗沙粒运动到数百平方公里沙丘场形成的演化过程定量模拟和沙漠扩展速度的理论预测等。

电磁固体力学:对可变形铁磁结构给出了一组新的磁力表征公式并揭示出其它已有模型所存在的缺陷;建立了超磁致伸缩材料的一组新的力—磁—热多场耦合非线性本构关系并从理论上揭示出原有本构关系所无法给出的此类材料的若干典型特征和规律;从理论上发现了外加电场对纳米线弹性模量的影响,定量给出了这种特性的变化规律等。

板壳非线性固体力学:给出并严格论证了在任意轴对称载荷(含奇异情形)下,卡门圆板方程解的函数表征形式和确定系数的递推公式,实现了级数解、高阶摄动解等解析解的计算机求解;解决了大挠度圆薄板精确求解和近似解析求解的收敛性证明等难题;实现了从圆薄板小挠度线性变形经大挠度非线性变形过渡到强非线性变形的卡门方程的全域解析求解。

学术论著

据2021年3月北京大学官网显示,郑晓静先后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Fronti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NANOTECHNOLOGY》等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4本;目前他引4000余次。

学术论文:

Liu H Y, Wang G H, Zheng X J*, 2019. Amplitude modulation between multi-scale turbulent motions in high-Reynolds-number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861: 585-607.

Hu R F, Zheng X J*, 2018. Energy contributions by inner and outer motions in turbulent channel flows. Physical Review Fluids, 3(8): 084607.

Zhang Y Y, Hu R F, Zheng X J*, 2018. Large-scale coherent structures of suspended dust concentration in the neutral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A large-eddy simulation study. Physics of Fluids, 30(4): 046601.

Liu H Y, Wang G H, Zheng X J*, 2017. Spatial length scales of large-scale structures in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s. Physical Review Fluids, 2(6): 064606.

Wang G H, Zheng X J*, Tao J J*, 2017. Very large scale motions and PM10 concentration in a high-Re boundary layer. Physics of Fluids, 29(6): 061701.

Wang X N, Zheng X J*, Wang P, 2017.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article-laden plane turbulent wall jet and the influence of Stokes numb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92: 82-92.

Wang G H, Zheng X J*, 2016. Very large scale motions in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a field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802: 464-489.

Wang P, Zheng X J*, 2015. Unsteady saltation on Mars. Icarus, 260: 161-166.

Zheng X J*, 2013. Electrification of wind-blown sand: Recent advances and key issues.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E, 36: 138.

Zheng X J*, Zhang J H, Wang G H, Liu H Y, Zhu W, 2013. Investigation on Very Large Scale Motions (VLSMs) and their influence in a dust storm. Science China-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56(2): 306-314.

Duan S Z, Zhu W, Zheng X J*, 2013.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wo-grain-bed collisions in windblown sand transport. Powder Technology, 235: 431-436.

Ye X.Y, Wang D M, Zheng X J*, 2012. Influence of particle rotation on the oblique penetration in granular media. Physical Review E, 86(6): 061304. (IF: 2.366;

Li X C, Xie L, Zheng X J*, 201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ie theory and the rayleigh approximation to calculate the EM scattering by partially charged sand,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 113(3): 251-258.

Wang D M, Ye X Y, Zheng X J*, 2012. The scaling and dynamics of a projectile obliquely impacting a granular medium.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E, 35: 7.

Hu W W, Xie L, Zheng X J*, 2012. Contact charging of silica glass particles in a single collis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1: 114105-114107.

Ma G S, Zheng X J*, 2011. The fluctuation property of blown sand particles and the wind-sand flow evolution studied by numerical method.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E, 34(5): 54.

Zheng X J*, Zhang J H, 2010. Characteristics of near-surface turbulence during a dust storm passing Minqin on March 19, 201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5(27-28): 3107-3112.( 郑晓静, 张静红. 2010年3月19日沙尘暴期间甘肃民勤地区近地表的湍流性质. 科学通报, 55(22): 2235-2240.)

Huang N, Yue G W, Zheng X J*, 2008.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a dust devil and the electric field in i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13(D20): D20203.

Zhu L L, Qiao L, Zheng X J*, 2007.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metal nanowires in a transverse electric field. Nanotechnology, 18(38): 385703.

Zheng X J, Huang N*, Zhou Y H, 2003. Laboratory measurement of electrification of wind-blown sands and simulation of its effect on and saltation movemen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08(D10): D104322. 

科研奖励

据2021年3月北京大学官网显示,郑晓静的研究成果先后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2/3)、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0)、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5、1/10)。

人才培养

主讲课程

据2021年3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网显示,郑晓静先后主讲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板壳理论》和《力学与工程概论》等力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和专业课。

教学成果奖励

据2021年3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网显示,郑晓静先后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所在的团队先后入选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1989年,郑晓静编写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圆薄板大挠度理论及应用》的图书获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荣誉表彰

1988年,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做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2009年,中国科学院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授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工程学部院士。

2017年,周培源力学奖。

社会任职

2011年—2016年,《固体力学学报》主编。

2011年,“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3年—2015年,TWAS工程科学领域独立专家委员会委员和评奖委员会委员。

2015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奖励委员会工程学部主任。

2016年—2018年,TWAS工程科学领域独立专家委员会委员和评奖委员会委员。

2020年6月29日,西北工业大学极端力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人物评价

几十年来,郑晓静始终把中国需要与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献身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努力攻克科学难题,精心培育人才,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

郑晓静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坚持教书育人。在她的感召和推动下,兰州大学力学学科教师大量流失的局面得到扭转,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她作为一名高校校长,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倡导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科研以解决问题为本的治校理念,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中国力学学会评)

郑晓静为提升中国力学研究的影响力作出重要贡献。(国家最高奖获得者曾庆存院士评)

郑晓静为中家科技进步、国防事业发展和西工大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