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锠

郑国锠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植物细胞学家。江苏常熟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博物系。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1]
    中文名:郑国锠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汉族 出生地:常熟 毕业院校: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职业:科学工作者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中科院院士

院士(1980年-2012年)

博士(1950年-2012年)

教授(1951年--2012年)

博士生导师(1981年--2012年)

男,1914年3月生,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1943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1950年底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兰州大学生物系原系主任郑国锠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0月12日15时06分在兰州逝世,享年99岁。

教学科研简介

教学工作

他长期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1978年由教育部授命编写国内第一部《细胞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和草拟《细胞生物学》教材大纲,并成立了教育部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1980年《细胞生物学》第一版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连续印了八万余册,1992年又出了《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已重印五次。编写了实验教材《生物现微技术》。1980年在国内首创细胞生物学专业,并在兰州主持召开了全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成立大会。

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国细胞生物学师资讲习班和实验课班,为国内培养了大量细胞生物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在兰州大学生物系执教五十余年,长期从事生物学基础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32名,这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学术带头人和各单位的领导骨干。

科研工作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长期从事植物细胞融合和细胞工程的研究。在早期他发表的有关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提出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形成为四个单倍体,是国际细胞学公认为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机理之一。在细胞融合(Cytomixis)方面,研究了细胞融合的起因、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近年来又进行了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生物发生的过程及其功能,细胞骨架和核骨架与细胞融合运动的关系的研究。

首先肯定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是自发的正常生理现象,发现核液运动和收缩蛋白与染色体穿壁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而染色体穿壁运动后出现的染色体突变又与核型进化和B染色体的起源有关。1998年发表在Protoplasma杂志上题为“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I纤维素酶的细胞化学定位及其与次生胞间连丝形成的关系”一文,解答了国际上几十年来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即阐明了形成胞间连丝所需的酶出现的时间和部位,受到编委的重视,将该文的一张照片刊登在封面上。

在植物细胞工程方面,指导研究生在花药和未授粉子房培养、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细胞胚的发生、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抗盐作物品种的筛选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曾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持了国家教委的“七五”规划生命科学中的“细胞工程”项目,取得了一些成就,其成果编有《植物细胞工程应用基础研究新进展(1988)》一书。

成果

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编着国内第一部高等教材《细胞生物学》和教学参考书《生物显微技术》分别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甘肃省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编着了《细胞生物学进展》(共三卷),《植物细胞融合与细胞工程·郑国锠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1)。他的科研成果,于1985和1986年二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同时获1999年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部分论著

《细胞生物学》(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

《生物显微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细胞生物学进展》(共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卷:1989.10,第二卷:1991.10,第三卷:1994.10)

《植物细胞融合与细胞工程·郑国锠论文集》(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2)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