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

汉语汉字
鄙(拼音:b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鄙初文作“啚”,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中,古字形上部像城市,下部为城外的粮仓。到小篆时添加了义符“邑”。从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义就是指城外的粮仓或者农田。鄙字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一般在郊外的远处,因而鄙也指边远之地,引申为粗俗、浅薄之义。
  • 中文名:鄙
  • 拼音:bǐ
  • 部首:阝(右)
  • 五笔:KFLB(86、98)
  • 仓颉:RWNL
  • 郑码:JEJY
  • 笔顺:竖、横折、横、横、竖、竖、横折
  • 字级:一级(编号:2903)
  • 平水韵:上声四纸
  • 注音字母:ㄅㄧˇ
  • 总笔画:13
  • 笔顺编号:2511225251152
  • 四角号码:67627
  • 统一码:U 9119
  • 造字法:会意字、形声字
  • 结构:合体字,上下结构

字源演变

“鄙”的古字是“啚”。“啚”是会意字,甲骨文作图1,图2,上部的“口”像城市,下部字形(“㐭”)像粮仓。在城外所建的粮仓,这就是“啚”。金文(图2)是这一字形的讹变。而《说文》小篆则在甲骨文的字形上又添加了义符“邑”,表示远离城市的聚集地之意。从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义就是指城外的粮仓或者农田。鄙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这种土地一般都在郊外甚至更远,因而“鄙”字的引申义就是边远之地。

在中心城市人的眼中,边远地方人不如都城里的人见得广,行得通,说得好。因此“鄙”作形容词用在人身上,表示他的粗俗。因为处于边远地方的人是粗俗的,因此,可以说乡下人常常受人轻视,这是长期不发达社会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病态。“鄙”用作动词就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鄙”的动词用法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普遍了,后来“鄙”的动词用法固定在书面语中,一直流传到现代,现代汉语中还有鄙弃、鄙薄、鄙夷这些词。

在交际过程中,尽管不可轻易地允许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表示谦恭时是可以使用“鄙”字的。譬如在一些场合还常用鄙人、鄙意这些词,这不是实指他本人的粗俗,而是自称的谦辞。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鄙bǐㄅㄧˇ

1.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师(古官名,周制每县五鄙,「鄙师」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2.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边~。

3.粗俗:~陋。~俗。~夫。~近(庸俗浅近)。

4.轻蔑,看不起:~视。~夷。~弃。~薄。

5.品质低劣:卑~。

6.谦辞,用于自称:~人。~老。~见。

7.吝啬:~吝。~诈(贪吝诈伪)。

详细释义

鄙bǐ

〈名〉

(形声。从邑,啚(bǐ)声。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

同本义[Bi,fivehundredfamilies]

鄙,五酂为鄙。——《说文》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周礼•遂人》

县都之治。——《周礼•宰夫》。注:「五百家为鄙。」

以八卿治都鄙。——《周礼•太宰》。注:「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国五百里,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

命司徒,循行县鄙。——《吕氏春秋》。高诱注:「鄙,五百家也。」

采邑;小邑[city;smallcity]

辩其邦国都鄙。——《周书•职方》。注:「邑曰鄙。」

四鄙入保。——《礼记•月令》。注:「界上邑。」

又如:鄙野(郊外偏远的地方);边鄙残破

边邑;边境[border]

群公子皆鄙。——《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注:「边邑也。」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蜀之鄙有二僧。——清·彭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鄙疆(边境);鄙县(边鄙小县);鄙邑(边城)

郊野;郊外[outersuburbs;outskirts]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鄙生(乡野儒生)

鄙bǐ

〈形〉

小;狭[small;narrow]

询天下之异文鄙(琐屑)事以快言论。——清·刘开《问说》

又如:鄙狭(狭窄);鄙吝(形容心胸狭窄)

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以为鄙吝。——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人贱物亦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鄙朴(朴实粗俗);鄙萎(丑陋而没有精神)

粗俗,庸俗;质朴[vulgar;simple]

性好作诗,词语鄙俚。——《金史•斜卯爱实传》

今之争斗,非鄙(粗俗,低下)也,财寡也。——《韩非子•五蠹》

又如:鄙俚(乡土的、朴实的。也转为粗俗的意思);鄙朴(朴实粗陋);鄙秽(粗俗恶劣)

自称的谦词[my]

鄙夫寡识。——张衡《东京赋》

又如:鄙老(老人自谦之词);鄙事(对自己所做琐事的谦词)

鄙bǐ

〈动〉

视为浅陋[belittle;despise]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四年》

孔子鄙其小器。——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如:鄙笑(轻视而嘲笑);鄙厌(鄙视厌恶);鄙慢(轻视怠慢)

闭目塞听,蔽固不通[beoutoftouchwithreality]。如:鄙蔽(蔽固,不通达);鄙滞(蔽固阻滞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邑部】兵美切(bǐ)

五酇为鄙。从邑,啚声。

说文解字注

五酇为鄙。

段注:见《遂人》,五百家也。又《周礼》:“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按,《大司徒》以邦国、都鄙对言,郑注以“邦之所居曰国,都之所居曰鄙”对言。《春秋》经传鄙字多训为边者,盖《周礼》都鄙歫国五百里,在王畿之边,故鄙可释为边。又引伸为轻薄之偁,而鄙夫字古作啚。《最目》云:“俗儒啚夫,翫其所习。”可证也。今则鄙行而啚废矣。

从邑,啚声。

段注:兵美切。古音在一部,故鄙、否通叚用也。

广韵

方美切,上旨帮‖啚声之部(bǐ)

鄙,陋也。又边鄙也。方美切。四。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鄙·康熙笔画:18·部外笔画:11

古文:?

《广韵》方美切。《集韵》《韵会》补美切。《正韵》补委切。竝音比。《释名》:鄙,否也。小邑不能远通也。《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注:都之所居曰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在畿内者。

又《地官·遂人》:掌造县鄙形体之法,五酇为鄙,五鄙为县。

又《广韵》:边鄙也。《左传·隐元年》: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注:鄙,郑边邑。

又《正韵》:陋也,厌薄之也。《左传·宣十四年》: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老子·道德经》: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又鄙与都对言,朴野也。《淮南子·诠言训》:夫始于都者,常大于鄙。

又鄙与仁对,言不通也。《前汉·董仲舒传》:或仁或鄙。

又啬於财者曰鄙吝。

俗作鄙、?。

音韵集汇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p

i̯əɡ

王力系统

p

ǐə

董同龢系统

p

juəɡ

周法高系统

p

iwəɣ

李方桂系统

p

jiəgx

西汉

东汉

ji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i

齐梁陈北周隋

脂之

jiwe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p

ji

拟音/王力系统

p

i

拟音/董同龢系统

p

jĕi

拟音/周法高系统

p

iei

拟音/李方桂系统

p

ji

拟音/陈新雄系统

p

ǐe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五旨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方美切

pjĕi

集韵

上声

五旨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补美切

piɪ

韵略

上声

补靡切

增韵

上声

补靡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齐微

齐齿呼

全清

pui

中州音韵

上声

齐微

邦米切

洪武正韵

上声

二纸

全清

补委切

pie

分韵撮要

阴上

第三几纪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