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汉语汉字
乡(拼音:xi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二人面对着盛满食物的器皿,表示二人相向而食。乡的本义是相对饮食,泛指聚餐,是“飨”的初文。由相对而食引申为趋向、朝向。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向”。乡又指方才、从前,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曏”,简化作“向”。乡又指行政区划名称。现代的“乡”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后引申指家乡。有人认为,上古时期,同族的人往往聚族而食,因此乡引申出“乡邑”的含义。[1]
  • 中文名:乡
  • 拼音:xiāng
  • 繁体:鄉
  • 部首:乙
  • 五笔:XTE
  • 仓颉:VVH
  • 笔顺:553
  • 字级:一级(0073)
  • 平水韵:下平七阳
  • 笔画:3
  • 部首笔划:1
  • 四角号码:20202
  • 异体字:郷、鄊、鄕、?、?、?
  • 造字法:会意字
  • 统一码:基本区 U 4E61
  • 结 构:合体字,独体结构
  • 四角号码:2020₂

文字源流

会意字。乡的繁体字写作图8,其甲骨文作图1,这一字形也是“卿”和“飨”的古文。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象飨食时宾主相向之状。古公卿之卿、乡党之乡、飨食之飨,皆为一字,后世析而为三。”实际上还有方向之向,古代也写作乡。一字而四兼,这在汉字中极为少见,这与乡字的造字时的结构密切相关。由甲骨文的乡字逐渐分解而成的乡、飨、向、卿四字,前三字读音的声调不同,形义也有交叉,但却各有专用。甲骨文的乡字均表示两人相对而食,义为宴飨、祀飨,即用食物招待宾客或祭祀鬼神、祖先。由两人相对而食又引申为向着、朝着。后在乡字下加一向字,成为图9,这一字形现简化为“向”。

公卿之卿与乡党之乡原本也是同一个字。杨宽《古史新探》:“‘乡’,和‘飨’,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况。”“乡邑的称‘乡’……实是取义于共食”“是用来指自己那些共同饮食的氏族聚落的。”“在金文中‘乡’,和‘卿’的写法无区别,本是一字。”“‘卿’,原是共同饮食的聚落中‘乡老’的称谓,因代表一‘乡’而得名。进入阶级社会后,‘卿’便成为‘乡’的长官的名称。”

金文“乡”作图2、3,与甲骨文结构相似。这个字发展到小篆阶段,便在甲文、金文的左右两边的人字上各加了一个口字,右边跪坐的人上加一个口字,变成了“邑”字,左边也加一口成为邑字的反形,同样也是对称的,这应是根据当时乡是行政区划的一级单位这一意义加以改造而成的。许慎就是按照字形中有邑字来解说乡字。隶书和楷书将中间的食器写成“良”字,左部的“邑”变为简体的“乡”了,右邑变为“阝”了。汉字简化时根据“偏旁替代”和“局部删除”的原则,把繁体的“乡”简化为“乡”。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xiāng

名词

周代行政区划名,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春秋齐行政区划名,郊内二千家为一乡。

《国语·齐语》:“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

《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

春秋战国楚制行政区划名,二千家为一乡。

《鹖冠子·王鈇》:“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扁(甸)为乡,乡置师。”

汉代行政区划名,万户为乡。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唐、宋迄今县级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

township

《旧唐书·食货志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方之《乡长买笔》四:“清早,周红贞就跑到乡里来了。”

乡镇

区域;地方。

place

《诗经·小雅·采芑》:“于彼新田,于彼中乡。”

《孔子家语·辩乐》:“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城。”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行吧?’代笔人问。‘行。’王氏用外乡口音低低答应。”

乡村,泛指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区。

countryside

葛洛《卫生组长》:“韩医生下乡来就是为老百姓治病的么?”

乡村;穷乡僻壤;鱼米之乡

自己家庭世代居住和本人生长的地方。

native place

《礼记·儒行》:“君子之学也博,其行也乡。”

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霁野回国了,昨天见过,但他说也许要回乡一次。”

家乡;同乡;背井离乡

指某种境界;情况。

聂夷中《饮酒乐》诗:“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

比喻辈类。

《礼记·缁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

指身体上的穴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古官名。乡大夫的略称。

《国语·齐语》:“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上》:“乡,亦官名,与宰、族、虞、衡同例。”

乡饮酒礼的略称。

《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

xiàng

名词

同“向”。窗户。

window

《仪礼·士虞礼》:“祝从,启牖乡如初。”

同“向”。方向;方位。

direction

《荀子·成相》:“武王怒,师牧野,纣卒易乡启乃下。”

张衡《东京赋》:“规天矩地,授时顺乡。”

同“向(曏)”。从前,原先。

past;before

《荀子·儒效》:“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

动词

同“向(曏)”。面向,朝着。

face to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效次,乡师而哭。”

《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

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

toward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

同“向”。趋向。

《汉书·成帝纪》:“间者,民弥惰怠,乡本者少,趋末者众,将何以矫之?”

同“向”。向往;景仰。

revere

《礼记·祭义》:“飨者,乡也,乡之然后能飨焉。”

同“向”。偏向,偏爱。

《管子·形势》:“风雨无乡,故怨怒不及。”

介词

同“向”。表示动作的方向、对象等。

to

《汉书·武帝纪》:“祠神人于交门宫,若有乡坐拜者。”

连词

同“向”。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if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乡亡桓公,星遂至地,中国其良绝矣。”

xiǎng

动词

通“飨(享)”。享用。

《汉书·文帝纪》:“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百姓不与焉,是重吾不德也。”

通“响”。回声。

《汉书·董仲舒传》:“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形声也。”

《汉书·天文志》:“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部】许良切(xiāng)

国离邑①,民所封乡②也。啬夫别治③。封圻之内六乡④,六乡治之。从?⑤皀⑥声。

〖注释〗①国离邑: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国者,都也。谓离都邑稍远之地。”②封乡:承培元《引经证例》:“封犹聚也;乡,归乡(xiàng)也。”③啬夫别治:承培元《引经证例》:“汉制也。《百官表》:‘十亭一乡。’乡大者有三老、啬夫、游徼;乡小者则止置啬夫。啬夫职听讼、收赋税之事者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乡)又有啬夫分别治之也。”④六乡:徐锴、段、桂、朱、王均作六卿。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乡大夫职》日:‘每乡卿一人。’”⑤?(xiàng):巷道。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从二邑又同相向。”“两邻望衡对宇,中央阙然为道,故日邻道。居南者北向,居北者南向,故反一邑以见意。”⑥皀(xiāng)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当许慎之时,音香。”

说文解字注

国离邑。

段注:离邑,如言离宫别馆。国与邑名可互偁,析言之则国大邑小,一国中离析为若干邑。

民所封乡也。

段注:封犹域也,乡者今之向字。汉字多作乡,今作向。所封谓民域其中,所乡谓归往也。《释名》曰:乡,向也,民所向也。以同音为训也。

?夫别治。

段注:别彼列切,别治谓分治也。《百官公卿》表曰: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盗贼。司马彪《百官志》曰:乡置有秩三老游徼,乡小者置啬夫一人。《风俗通》云:啬者,省也。夫,赋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赋。按;许不言三老游徼者,举一以该其二,亦谓乡小者但置啬夫,不置三老游徼也。

从?,皀声。

段注:许良切,十部。

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段注:按封圻上当有周礼二字,上云啬夫别治,言汉制。此云六乡六卿治之,谓周礼也。封圻即邦畿。《周礼》:方千里曰国畿。六乡地在远郊以内,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许先举汉制。后言周礼者,许书凡言郡县乡亭皆汉制。《汉表》云: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许全书所举某县、某乡、某亭皆在此都数之中。广韵

许良切,平阳晓 ‖乡声阳部(xiāng)

郷,郷党。《释名》曰:“万二千五百家为郷。郷,向也,众所向也。”又姓,出《姓苑》。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 鄕·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10

《广韵》许良切。《集韵》《韵会》《正韵》虚良切,竝音香。《释名》:乡,向也,众所向也。《广韵》: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前汉·食货志》: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是万二千五百户也。

又上声。《韵会》《正韵》竝许两切,与响同。《前汉·董仲舒传》:如影乡之应形声。

又《字汇补》:与飨通。《前汉·文帝纪》:尃乡独美其福。

又去声。《集韵》《正韵》许亮切。与向同。《礼·曲礼》:则必乡长者所视。又:请席何乡。

又《尔雅·释宫》:两阶间谓之乡。注:人君南乡当阶间。

又窗牖名。《礼·明堂位》:刮楹达乡。疏:每室四户八窗,窗户皆相对。

又《仪礼·士虞礼》:祝从启牖乡如初。注:乡,牖一名也。疏:北牖名乡,乡亦是牖,故云一名也。

又《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来者从后,故往者谓之乡者,往日谓之乡日。《论语》: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

又姓。《集韵》:通作向。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全字写在竖中线部位。首笔㇜(撇折)居上居中;起笔竖中线,横段在横中线上方;第二㇜(撇折)笔程长于第一个㇜(撇折),横段在横中线下方。长撇起笔于横中线上侧,斜行至左下格,撇尖超出上面折点。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x

i̯aŋ

王力系统

h

ǐaŋ

董同龢系统

x

jaŋ

周法高系统

x

jaŋ

李方桂系统

h

jang

西汉

东汉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阳唐

jɑŋ

北魏后期北齐

阳唐

jɑŋ

齐梁陈北周隋

阳唐

j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x

i̯aŋ

拟音/王力系统

h

ǐa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x

jɑ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x

iɑ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x

ja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x

ǐɑŋ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摄韵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阳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许良切/许两切

xjɑ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阳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虚良切

xiɑŋ

去声

四十一漾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许亮切

xiɑŋ

增韵

平声

虚良切

上声

许两切

去声

许亮切

中原音韵

阴平

江阳

齐齿呼

全清

xiaŋ

中州音韵

平声

江阳

希江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七阳

全清

虚良切

xiaŋ

上声

十七养

全清

许两切

xiaŋ

去声

十七漾

全清

许亮切

xiaŋ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