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汉语汉字指古地名或姓氏
郝,读作:hǎo。属左右结构汉字。基本字义是古地名,属于今天中国的陕西省鄠邑区和周至县;郝也是中国的姓。华北地区作为姓氏时,另读he(一声)。
  • 中文名:郝
  • 拼音:hǎo
  • 部首:阝,九画,左右结构。
  • 笔顺编号:121323452
  • 词义: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或指姓氏。
  • 五笔编码:FOBH

读音

Hǎo

郝本读作hē,晋、陕、鲁、豫、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e(音调轻声为主),在北京天津周围则读成hǎo,河北南部读作háo,山东部分地区有读作huó,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统一读作hǎo。

笔画编码

郑码:BNOYU:90DD

GBK:BAC2

笔画数:9

释义

名词1、古乡名 [Hao village]

郝,右扶风鄠乡盩厔县。从邑,赤声。——《说文》。朱曰:“在今陕西西安府。”

在今陕西省周至县

2、姓(部分地区作为姓氏念 he,比如山东菏泽地区。)

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郝 hǎo ㄏㄠˇ

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户县和周至县。

赫连,姓氏!

3、法文人名的音译。

4、组词

郝郝 hǎo hǎo

耕土翻地的声音。《尔雅·释训》:“郝郝,耕也。”

郝蝉 hǎo chán

丹参的别名。即郤蝉草。

娄郝 lóu hǎo

指 唐 大臣娄师德、郝处俊。

演变过程

字源

郝字古体为“赤邑”(见《康熙字典》),即左边为赤,赤义有红色、空、光之分;右边为邑,邑为国都、国家、聚集地(县城、城池、乡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释为“赤地千里的国都”或“赤色的国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以“赤色标志的城堡”解释为最有力,相传古代华夏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颜色为帜,其中炎帝部落为赤色,即红色;黄帝部落为黄色。炎、黄部落皆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并成为当时华夏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在各个部落的不断混战与兼并过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过秦岭,进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过黄河进入现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带,仍以赤色为帜,搭屋建城,经过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后到夏开始有文字记录时,这一地区便被记载为“赤邑”,也就是后来的太原郝乡(大概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另外还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陕西,后来也以其居住地“赤邑”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陕西郝氏的说法。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郝(赤邑)”字应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作为专用字一直到今天。据《广韵》载“郝”读音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读黑各切,从音壑(he),所以郝本读作hē,晋、豫、陕、鲁、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读作he(一声),在中原、北京、天津周围则读成hǎo,河北南部读作háo,山东部分地区有读作húo,山西运城地区读作he(四声),全国解放后普通话改革,统一读作hǎo。

方言汇集

◎潮州话:1。何安4(音:壑)姓氏也。

2。思英4(音:色)耕,耕土解散。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音壑。《说文》右扶风鄠盩厔鄕名。

又姓。《广韵》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鄕,因氏。

又《广韵》《集韵》《韵会》?施只切,音释。《尔雅·释训》郝郝,耕也。《注》言耕土解散也。

又《广韵》姓也。《前汉·功臣表》众利侯郝贤。

又人名。《史记·虞卿传》使赵郝约事于秦。《注》音释。

又《广韵》《集韵》?昌石切,音尺。鄕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