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冠周

邱冠周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冠周,1949年2月2日出生,汉族,广东大埔人,工学博士,矿物工程学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党委常委,中南大学副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体学术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发展项目(973项目)生物冶金项目首席科学家。1978年,邱冠周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1978年到1987年就读于中南工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邱冠周晋升为教授;1987年到1992年期间任中南大学副系主任、系主任;1992年起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南大学副校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长期致力于中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1]
    中文名:邱冠周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大埔 毕业院校:中南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学术代表作:《颗粒间相互作用与细粒浮选》、《冷固结球团直接还原》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性别:男 政党:中国共产党

人物经历

1949年2月2日,邱冠周出生,籍贯广东大埔。

1955年在银江昆仑小学读书。

1963年考上大埔中学。

1968年至1970年,邱冠周在广东大埔银江中学任教师。

1970年至1972年,邱冠周在广东大宝山铜冶炼厂工作。

1972年至1976年,邱冠周在广东矿冶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矿物工程系矿物加工专业学习。

1976年至1978年,邱冠周在广东大宝山矿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

1978年至1981年,邱冠周中南矿冶学院矿物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1年至1992年,邱冠周在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981年至1987年,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毕业。

1987年,邱冠周任中南大学系副主任;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至1992年任中南大学系主任。

1992年12月至2000年4月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1993年,邱冠周被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系副主任、主任。

2000年4月至2010年4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1年,邱冠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邱冠周长期致力于中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研究,在细粒及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邱冠周长期从事复杂细粒矿物分选理论及新工艺、无机非金属矿物资源的深加工、矿物资源的生物提取、浸矿微生物选育与遗传工程、浸矿分子生物学原理、极端环境工业微生物、废水的生物处理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为解决中国矿产资源的高效、无污染、短流程加工利用的技术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有色、黑色、非金属矿物加工领域。

邱冠周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等科技攻关重点项目3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

邱冠周对复杂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的系统研究,使硫化矿浮选由pH值、药剂的二维控制发展为pH值--药剂--电位三维控制技术,使我国1/3的铅锌矿每年增收1.264亿元,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针对我国铁矿资源特点,开发出"铁精矿冷固结球团煤基直接还原新工艺",属国内外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评为98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已投资1.5亿元建厂试生产;针对我国微细矿物资源特点,提出了"颗粒间相互作用与细粒浮选"的学术观点,得到国际选矿学术委员会主席Forsberg院士撰文评述,并用于微细粒浮选,取得显著经济效益,针对低品位铜矿石特点,培育出五种浸矿工程菌,并转让一种获纯利1千万元,完成大宝山矿生物堆浸工业试验,列为国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工程,研究成果评为200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论文著作

出版专著5部,其中2部获中国图书奖,国外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7篇,论文被SCI 引用732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32次,单部著作最高被引用138次。

主要论文

1.分子筛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矿产综合利用,1996,(5)

2.硫化钠诱导浮选的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1996,5(3)

3.面向21世纪的矿物加工[J].科学中国人,1997,(5)

4.钛铁矿富集方法评述[J].矿产综合利用,1998,(5)

5.浸矿细菌的育种及工业应用[J].国外金属矿选矿,1998,35(6)

6.萃取有机相对浸矿细菌的影响[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32(3)

7.从矿物直接提取技术的工业化看资源材料一体化的发展前景[J].中国工程科学,2003,5(4)

8.影响纳米CeO2沉淀法合成的工艺因素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5,23(3)

9.ZnO掺杂纳米CeO2的共沸蒸馏法合成[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35(A02)

10.新型浮选剂的合成及对硫化铜矿的应用研究[J].中国矿山工程,2006,35(2)

11.生物因素对次生硫化铜矿堆浸过程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17(2)

12.两株不同铁氧化细菌合成的沉淀差异性分析[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17(3)

13.高纯纳米氧化钽的制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36(2)

14.新型浮选剂JT-235与异戊基黄药混合联用试验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27(2)

主要专著

《颗粒间相互作用与细粒浮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冷固结球团直接还原》中南大学出版社

科研获奖

1.《铁精矿冷固结球团煤基直接还原新工艺》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998)

2.《细粒选择性絮凝—分散与浮选控制的界面力理论》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3.《德兴低品位硫化铜矿细菌浸出提铜工业化实验研究》获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4.《硫化矿电位调控理论与实践》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0)

5.《低品位铜矿和锌矿复合催化剂及改良菌种生物浸出新技术》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

6.《硫化矿浸出专属菌种的筛选和遗传改良技术》获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7.《我国铜矿生物提取专属菌种选育及提铜产业化应用》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2)

8.《铜铅锌锡矿细粒浮选新技术—粗粒的载体-中介-助凝作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4)

9.《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

10. 《基于微生物基因功能与群落结构分析的硫化矿生物浸出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

荣誉表彰

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博士;

评选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专家;

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突出贡献奖;

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获湖南省“光召”科技奖。

社会任职

先后曾任《Frontiers in Bioleaching》杂志主编、第19届国际生物冶金大会主席、国际生物湿法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评审组专家,湖南省颗粒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材料学部副主任、生物冶金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大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颗粒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务。

人物评价

62岁的邱冠周是广东大埔人,中南大学培养出的我国第一位矿物加工博士。在30多年的科研探索中,为解决我国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问题立下汗马功劳,并在低品位硫化矿的生物冶金、细粒矿物浮选、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和铁矿直接还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新浪新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