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

汉语汉字
邦(拼音:bānɡ)是现代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意是指建立土界。后引申为国家、城镇等义。到战国文字中,由会意字变为形声字。[1]
  • 中文名:邦
  • 拼音:bānɡ
  • 部首:阝
  • 五笔:DTBH
  • 仓颉:QJNL
  • 笔画:6
  • 四角号码:57027
  •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90A6
  • 笔顺编号:111352

字源演变

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田,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义。所以“邦”的造字本义就是“封界”。古文字中“封”、“邦”本为一字,古汉语名动相因,所以“封邦建国”的中动词“封”和所“封”的名词“邦”本来是一回事。而在金文中字形的演变又增添了义符“邑”,而表示“封界”之义的“草”和“土” (也即“邦”字的初文)也逐渐演变为仅余“草”字。到了战国文字中,其字形进一步简化,表示“封界”之义的“草”字又演变成为表示草盛意思的“丰”字,所以《说文》云:“邦,国也。从邑,丰声。”这时“邦”就是地道的形声字,看不出原来的造字含义了。甲骨文:“贞:勿?年于邦土。” (《合集》 846)“邦土”读为“邦社”。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古代诸侯封国的称呼

privilege

《论语·颜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盟邦;邻邦

〈文言〉疆界;边界。

boundary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国都;大城镇

capital;city

晋张华《博物志》卷一:“负海之邦,交趾之士,谓之南裔。”

城邦

〈文言〉古真腊国(今柬埔寨)对兄与姊的称呼。

brother;sister

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四:“《花笺录》:真腊国呼兄及姊均为邦。

(Bāng)姓。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邦巽字子敛。

动词

〈文言〉封;分封。

separate

《墨子非攻下》:“唐叔与昌尚邦齐、晋。"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国也。从邑丰声。,古文。博江切。

说文解字注

国也。

《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析言之也。许云:邦、国也;国、邦也。统言之也。《周礼注》又云:邦之所居亦曰国。此谓统言则封竟之内曰国曰邑。析言则国野对偁。周礼体国经野是也。古者城?所在曰国、曰邑。而不曰邦。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周礼》故书。乃分地邦而辨其守地。邦谓土畍。杜子春改邦为域,非也。

从邑。丰声。

博江切。九部。

古文。

从㞢田。之适也。所谓往卽乃封。古文封字亦从之土。

康熙字典

〔古文〕邫《唐韵》博江切《集韵》《韵会》悲江切,音梆。《说文》国也。《周礼·天官》大宰掌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注》大曰邦,小曰国。

又《释名》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书·蔡仲之命》乃命诸王邦之蔡。

又姓。《正字通》明有邦严。

又叶卜工切,音崩。《诗·小雅》以畜万邦,叶上讻。《又》保其家邦。叶上同。

又《大雅》御于家邦。叶上恫,凡《诗》《易》邦字同此音。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声调

四呼

韵系

韵摄

上古音系

广韵

博江

二等

中原音韵

江阳开

江阳

阴平

开口呼

洪武正韵

搏旁

卜公

十七阳

一东

平声

平声

分韵撮要

第十刚讲降角

阴平

方言集汇

◎ 赣语:bɔng1 邦国

◎ 客家话:[海陆腔] bang1 [东莞腔] bong1 [客语拼音字汇] bong1 [陆丰腔] bang1 [宝安腔] bong1 [台湾四县腔] bang1 [客英字典] bang1 [梅县腔] bang1

◎ 粤语:bong1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