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

心理疾病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SM)是一种社交焦虑症,是以患者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中文名:选择性缄默症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Selective Mutism,SM 就诊科室:精神病科

简介

1877年,Kussmaul首先描述了一种以患儿有说话能力,但在一些情况下不能说话为特点的临床功能障碍,命名为Voluntaria,强调患者自发地不说话。

1934年,Tramer将类似病例称为elective Mutism,强调在某些场合患儿选择不说话,美国DSM-IV改用Selective Mutism,意在表明患儿在“精心选择”的场合或情境拒绝说话,强调心理因素可能是SM的主要病因。

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10(ICD-10)将SM定义为具有正常或接近正常言语或语言能力的儿童,在某些特定场合明显由于情绪因素导致言语能力丧失,强调感情障碍是引起SM的重要病因基础。

流行病学

1994年,美国心理学会推测的临床SM患儿不足儿童总数的1%,Kopp、Kamulainen、Bergman等对SM做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发病率在0.2%到2.0%之间,绝大多数患儿持续一年以上,一些研究显示女孩SM患者稍多于男孩,比例为2:1。

中国文献中只有零星的个案报道或在综述文献中提到,尚无流行病学研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SM虽比较少见,患儿绝对数也很大。 

病因学

心理障碍

研究认为,SM和忧虑症密切相关,有专家甚至认为SM就是忧虑症的一种类型。 

行为障碍

行为学家认为,SM是一系列被加强的消极的学习模式所造成的行为问题,是一种“以拒绝说话作为巧妙应对外界环境的惯常反应”。也就是说,缄默状态是患儿处理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表现。行为专家认为患儿的沉默行为是功能性的,主张不良的外界环境是这种状态持续存在的维持因素。因而患儿的这种缄默状态是一种适应行为,而不是病态行为。

智力发育障碍

Kristensen等认为SM和智力发育障碍有关,与妊娠或分娩疾患相关,常合并咀嚼吞咽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及睡眠障碍。焦虑症状可能为认知困难引起,比如,工作记忆障碍容易导致焦虑症状。在完成超过认知能力的认知任务时,患儿个体工作记忆可利用的资源匮乏,焦虑随之加重,于是采取妥协方式(消极的,不说话)完成任务。然而SM患儿通常不存在认知能力低下,Katharina等的研究显示SM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认知功能没有明显的差异。

言语或语言障碍

有研究发现SM患儿存在言语或语言障碍,Kolvin和Fundudis研究证实SM患儿开始说话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而且SM患儿组50%的患儿言语不成熟,而对照组只有9%。 

诊断依据

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FF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治疗方案

选择性缄默症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研究证实行为治疗有显著疗效,可以帮助患儿调节情绪,克服急躁和焦虑,纠正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常用的方法有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脱敏法、录像自我模型法等。

家庭治疗

包括家庭教育和家庭游戏。家庭教育目的是改善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加强家长对SM的认识,给患儿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关系,减少粗暴的呵斥,增加善意的鼓励。家庭游戏,邀请患儿的朋友、同学和老师来家中做客,同患儿一起做游戏,让患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同他们进行交流。来客由熟悉到陌生,由少到多,最终,患儿在学校接触到的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而忽略学校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参与和支持

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鼓励患儿讲话,不取笑其言语障碍,不恐吓捉弄等。在学校组成以老师和部分同学为主的帮助小组,告诉他们配合医师治疗的重要性,了解患儿情况及治疗特点,多与患儿交流,不强求患儿言语应答,鼓励患儿各种形式的回应。课堂上:最初鼓励患儿参与集体回答,回答人数逐渐减少;鼓励患儿单独和老师交流,提前准备要回答问题,然后小范围内由患儿单独回答,老师或同学们用言语诱导、提示、配合患儿回答问题,逐渐将范围扩大。

药物治疗

常使用抗抑郁药物苯异肼、氟西汀等进行治疗。

专家解析

出现选择性沉默症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孩子很敏感,去幼儿园突然打乱了他原来熟悉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

另外,孩子从熟悉的环境突然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他们无法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安全感,不知道如何和周围的人相处。最后一个原因是,孩子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和照顾着的,到了幼儿园,不再是惟我独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师也不会对他特别关注,宝宝能敏感地察觉到各种“待遇”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挫折感,并通过情绪反映出来,出现选择性缄默现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