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运动心理以竞技运动、大众健身、体育教育三大领域为经,以各领域有关的研究范围及实际应用现状为纬,勾划出了运动心理学环球发展趋势。竞技运动领域谈及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研究方法等研究方面的现状,以及如何促进运动员的个人发展、如何促进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等实际应用方面的现状;大众健身领域谈及的内容包括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可能机制、锻炼的心理前因、锻炼的心理效益、锻炼与身心健康、锻炼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内容;体育教育领域谈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以及心理训练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1]
  • 中文名:运动心理学
  • 外文名:Sports Psychology
  • 类别:运动训练类
  • 主管部门:
  • 适用领域:竞技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教育

概述

运动心理学也叫体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要提高体育运动成绩,运动心理学的成果对于教练员与运动员是极为重要的。

产生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这个学科进入科学的行列。

1920~1940年,苏联、德国美国等国都对运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运动心理学受到广泛重视,大多数国家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立运动心理学会并召开专门会议,有关的文章和书籍也大量问世,使这门科学得到迅速发展。

内容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技能学习、竞赛心理、运动对人的意义、从事运动的动机,以及运动员之间、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运动员和观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训练和运动心理治疗方法等等。20世纪初期,研究的问题多集中在技能学习上,包括学习的分配、保持和迁移等,而后深入到运动行为的理论方面。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通过研究逐渐形成运动行为的信息程序论,层次控制论、行为系统模式论等理论学说。随着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健康心理学的发展,运动行为的研究更深入到运动心理学联系着技能学习与控制和技能发展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也从实验室的对单个动作的研究,发展到联系运动实践、提高运动效能的研究。随着运动实践的发展更进一步扩大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发展到有关认识,解释和主动影响运动行为的研究,也就是提高运动效能的理论性研究。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是优秀运动员,也有青少年运动员;它也研究群众体育中的心理学问题。

各国体育界近年来对运动员心理训练和运动员的心理选拔越来越重视。因为在运动水平越来越接近的竞赛中,心理因素对竞赛的胜败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致使心理测量和心理诊断学被广泛运用,各种心理训练方法不断出现。

由于运动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例如是否应将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分开还存在着不同看法。

20世纪80年代,武汉体育学院首先开办运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宣告中国运动心理学经历“文革”后重新兴起。中国运动心理学鼻祖邱宜均主持了一系列运动心理学课题的研究,其中“优秀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近十年来,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迅速,各大体育院校均设立了相关专业。对运动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方面,中国取得的成果多停留在介绍国际先进理论,并进行适应于中国体育活动环境的改良上,对于体育运动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水平较低。

方法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它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的观察,而且运动员别人可以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3种。

1、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测定反应时的实验,操纵的变量是某种声音或颜色的光,借助的是反应时测定装置。

该方法的优点:实验者能够有效地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该方法的缺点:人为的痕迹过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需要有昂贵的实验仪器。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指由实验者在自然的条件下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操纵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在自然班级的条件下,对实验组被试采用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对照组被试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以便证明哪一种教学方法更为优越,这种实验就属于自然实验法。

该方法的优点:被试的反应比较真实自然。

该方法的缺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条件难于控制得完全一致。

3、准实验

准实验法,是指在某些自然情景下将实验室实验作一些变通处理,但仍然利用真正的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来收集资料而形成的实验。例如,考察体育锻炼对减轻潜在的焦虑的作用,需控制有氧锻炼的项目、持续的时间、并记录被试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测量焦虑的水平等指标,这属于准实验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使用起来有一定的灵活性。

该方法的缺点:对变量的操纵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场研究法

现场研究法是指到实际的现场进行询问或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对被试进行控制,不对被试施加影响。也就是说,实验者到现场去询问或观察时不操作任何变量。所以,它作为研究现实问题的一种方法而被广泛采用。

在现场做观察记录时,要做到客观、不带主观的倾向。必要时,可以通过录象、照相、录音、遥测等手段来作详细而又真实的记录。为获得详尽、全面的观察资料,事先可以编制好观察记录表,明确规定观察哪一种或哪几种行为,每次观察多长时间,两次观察之间要间隔多长时间。此外,事先练习作记录的方式,心理测试图使能够很快而又不漏地把被试的行为反应记录下来。

该方法是研究从事体育活动者心理现象的最简单方法。其缺点是研究者对所观察的事项不能随意地加以控制或操纵,现场条件在不断地变化着,观众和教师等因素常常左右着研究结果。因此,从现场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不容易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结论的科学性难于保证。

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标准化的个性测验、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焦虑情绪测验等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测定范围和作用。在采用心理测验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地选择测量工具。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一般要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者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来实施。

具体运动心理学研究时,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和课题内容来确定。为使研究成果更接近实际,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常常同时选用几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以一种方法为主)。

研究

传统运动心理学观点认为,高水平运动主要反映在信心、注意和动机方面的变化但这些心理结构是怎样为什么会作用肌肉运动并不清楚。神经科学通过研究大脑活动过程把心理学与身体运动质量连接起来,从运动功效的角度解释“心理—运动”的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Neuroscience)在运动心理学中的研究心理测试图开始于对自我控制运动(如射击等)的探索,这些研究主要采用脑电图谱(EEG)的分析对左、右脑半球进行运动有关的信息解释。

在近20年来,研究主要围绕心理运动功效进行探索体现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物理学、基因学、生理学、工程学和生物力学等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在训练实践中,虽然我们对训练计划非常清楚,但实际运用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随着脑对身体作用的研究发展在运动心理学领域逐渐形成了“运动神经哲学”(Neuro2PhilosophyofSport)的研究旨在通过探索心理因素怎样作用肌肉活动和运动过程的质量寻求更有效的方法指导交流和增强教练领导的信心。

认知神经科学方法中的EEG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具有语言功能对认知有直接的影响。而右半脑主要与非语言的视觉空间过程有关。运动心理学家运用EEG的方法来描述运动员大脑的工作情况,通过对EEG时间的光谱分析观察脑半球活动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发现当优秀运动员在注意集中时左颞T3区的EEG的Α强度要相对大于右半球的同一区,由此得出优秀运动员的注意会产生更低的脑电活动。

Kerick博士运用EEG分析测试美国军队射手在进行“敌”、“友”辨别射击时的大脑活动,结果支持了优秀射手的脑活动更经济的说法。另外,研究发现,当个体面对失败的情景时,大脑左前区域活动相对表现为朝向任务执行,而大脑右前区的活动则表现为回避的行为。还有研究发现,大脑前区在解剖上相连的一些下脑边缘扁桃结构也会影响情绪的行为。

有关动机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深部脑结构对情绪反应的图谱非对称度量的方法(即正值影响积极的动机,而负值影响消极的动机)结果发现运动员在压力条件下,前沿非对称性显著减小。进一步对前沿非对称性与运动成绩的相关分析发现,成绩差的运动员显示了更低的非对称性。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基础,Hatfield博士在2005年的第11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上提出了心理运动功效的认知神经科学模式。心理学家该结构模式主要描述了当缺乏下皮层过程的控制时可能会导致情绪影响边缘结构,从而产生上级皮层的协助过程被阻断,形成运动链活动的滞后。

如果此时运动皮层“忙”于执行边缘过程的输入不一致的行为就会产生。同时,这种边缘执行过程控制缺乏还会引起协助过程和比较注意的负荷增加。因此,该模式解释了大脑皮质过程失调引起运动低功效机制,它为运动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心理过程作用神经肌肉运动的概念测试基本模型。

Hatfield博士认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应该运用运动控制理论,通过测试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精练这个结构预测模式,有关理论的发展还将依赖于数学、工程和物理的技术来探索大脑工作状态。

相关协会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是由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组成的公益性、学术性团体。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北京体育大学,现有会员约300人。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团结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服务于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大众健身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定期主办的学术活动有: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中国运动员备战参赛奥运会心理训练论坛(逢奥运会年举办)、竞技体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应用研讨会、电生理和生物反馈技术研讨会、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系列暑期研修班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