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神

游神

传统风俗活动
游神,或称圣驾巡游、迎佛、抬佛、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在日本习俗中称为神幸祭,是东亚及东南亚民间信仰的信众在神诞日进行的一项仪式。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徒把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沿街巡游,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游行沿途有神偶、舞狮、舞龙、踩高跷、电子花车、地方戏曲及乐队演奏等艺阵表演。
    中文名:游神 外文名: 别名:圣驾巡游、巡境、庙会、游神赛会等 节日时间: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节日起源: 节日活动:祭神、神像出巡、祈福等 节日饮食:拌面、扁肉、肉片、鱼汤、鱼丸、肉燕等 节日意义:热闹、传承文化 设定地点:全国东南地方沿海地区盛行文化 设立机构: 设定时间:每逢神诞日、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 外文名称:Pageant on Immortals、God Pageant Ceremony 类别:传说 起源地区:潮汕地区 、福建地区 性质:人们在喜庆节日里的活动 信仰起源:原始信仰 流行地区:粤西地区、闽台地区、潮汕地区

巡境和绕境

在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用语中,“境”是指一方神祇所管辖的地方,也就是其庙宇的范围之内。当巡游队伍在其庙宇和信仰范围内出巡时,称之为“巡境”;当巡游队伍进入到其它庙宇的范围时,称之为“绕境”。

神偶

神偶是由古代神话人物为原型制作的人偶,有“顺风耳”、“千里眼”、“三太子哪咤”等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

闽台地区特色游神文化

福建省

风俗,各有特色,相互区别,彼此关联;又与莆田、闽南、台湾地区的“妈祖绕境”,龙岩姑田“游大龙”等一些活动具有相似之处。本文所要叙述的是福州连江县颜岐的游神风俗活动。

游神是连江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具有浓烈的道教色彩。农历正月的十五左右,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颜岐村游神以“社”为单位,用大轿抬着主神——五显大帝的神像,以及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无常、将军等竹制的“骨”神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十分热烈。届时村民们顶着竹制“骨”神像,抬着五显大帝走乡串户,进行一系列民俗学上叫“沿门逐疫”的象征仪式,也有更多的人籍此仪式许个愿求神灵帮忙实现梦想,仪式会从傍晚持续到深夜。

游神开始之前,村里各个家族会在自己祖厅摆好贡品,亮起红灯笼,点起贡香,迎接游神队伍的到来。到时妇女会在游神队伍经过的地方“接香”,所谓“接香”,就是在每个神像以及五显大帝前有人捧着香炉,供人们上香;以及用放鞭炮放烟花的方式来迎接。游神队伍的领队为本村颜氏家族最年长者之子,扛着大型琉璃花灯,走在队伍的最前端;走在队伍最后端的是抬着五显大帝的人群,轿子上面挂着抬轿人所属的写有“百子千孙”的灯笼,其前有传统锣鼓队奏乐,后有大鼓大锣之声回旋荡漾。中间依次是孩儿弟(又称胖胖弟和胖胖妹)、黑白无常(一高一矮)、四大将军、太师与书生;他们后面分别跟着不同的“社”的游灯队伍,有一些“社”是装扮成“八仙”、“八将”、“七仙女”;值得一提的是,游神与游灯相结合是颜岐元宵节活动最具特色的地方。由于孩儿弟、黑无常是矮个子,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的比较活泼可爱,孩儿弟是给每家每户拜年的主角色;而四大将军等一些大人物,则表现的比较严肃稳重,主要表现之一是规定走路步伐为“将军步”(可观看PPT作业视频)。列队的神灵,以万世不变的神情巡视着它的“疆土”,保佑着它的村民。从游神队伍最前端到最尾端相隔数里远,游灯队伍的灯火璀璨,从近看首望不到尾;从远看犹如长龙盘踞乡间,十分壮观。

颜岐游神分为正月十二、正月十三两天晚上,十二为绕境,十三位绕寺。绕境主要是在颜岐本境,按原先计划好的路线游行,起点为五显大帝宫(颜岐礼堂内),终点为颜氏祠堂。绕寺是指五显大帝回自己诞生的地方——颜岐湖山寺,即最早五显大帝是供奉在湖山寺里,后来由村里的人迎回,并供奉在村里。听家里人说,那时我们村是与隔壁村争五显大帝的供奉权,后来凭着我们机智与计谋将大帝迎回了村,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大帝的信仰。而且绕寺也充分表明了我们乡人认祖归宗的传统文化意识,这也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可是游神的本质没有变,其所寄托的愿望和意蕴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后人在继承和发展民间风俗遗产的同时,还要深入的去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在个人看来,“游神”这项风俗活动蕴含的文化气息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游神”是福州民间元宵节期间传统的风俗活动,是福州民间文化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福州文化的独特性。其次,“游神”活动大大地增加了节日的氛围,也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这也使得“游神”活动超出了本身作为文化民俗活动存在,突显出了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再次,“游神”深深地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和期盼:

(1)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消灾避邪,财源滚滚的新年愿望。

(2)寄托着认祖归宗,人丁兴旺,社会平安,乡里和谐的族氏期盼。

(3)具有增强族氏凝聚力和促使人们欢聚一团的向心力。

再次,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性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消费需求上;“游神”期间人们花在买烟花爆竹、贡香贡品的钱数不胜数;人们喝酒庆祝,摆设宴席等一些餐桌上的消费也相当巨大;以及一些外地的客人朋友也会慕名而来,亲自目睹“游神”实况,这也增加了村里的旅游收入。

台湾省

台湾的庙会非常之盛,大小庙宇逢神明诞辰、成道日,一年到头都有不同规模的绕境、进香、刈香等祈福活动。庙会绕境的区域,往往呈现该庙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灵庙回祖庙或庄庙前往人群庙进香,则代表不同庙宇的互动关系。

在庙会活动中、除各庙宇神轿外,会有报马仔、路关、仪仗、艺阁、灯笼、凉伞、阵头,常绵延数公里之长。各艺阁、阵头除职业表演团体外,仍有相当数量由各地方民众组织而成。目前亦有各阵头资深艺师前往国中、国小、大学或社区传授宋江阵、十二婆姐、牛犁阵、官将首、八家将等传统民俗阵头。

在南台湾盛行王爷信仰,庙会常结合王船醮仪举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东港迎王平安祭典,南鲲鯓代天府逢王爷诞辰则有连月的进香热潮。中台湾则以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最为著名,北台湾则以三峡祖师庙清水祖师诞辰、艋舺青山宫青山王诞辰、大稻埕霞海城隍庙、大龙峒保安宫庙会等,最为著名。

日本横滨市中华街游神

1911年4月,中华街关帝庙举行了关帝庙在横滨坐镇50周年的盛大庆典。

2011年7月26日横滨中华街庆关帝庙落成150周年上演盛大彩妆游行,马来西亚新山市柔佛古庙游神柔佛古庙主要供奉五位神明,那就是:玄天上帝(大老爷)。洪仙大帝(洪仙公)。感天大帝。华光大帝。赵大元帅。

此外,另有四幅匾额,即敬赠者为“福建众弟子”(1873),“广肇府众”(1873),“客社众信”(1874)及“琼州府众”(1882),或可推断众神进庙时间。庙内尚供奉观音娘娘,风雨圣者,速报爷,皇令爷及英烈神主牌等。

每年农历正月廿日众神出巡,一连三天之游神盛会,为新山市年年循例举行之盛事。柔佛古庙是新山五帮华人共同膜拜的寺庙,它是早期新山华社力量凝聚的核心组织,正如后期的华侨公所,和目前的中华公会,为新山华裔同胞最高的领导机构。

美国费城市唐人街游神

由美国费城市唐人街猴屿民俗文化中心举办的民俗文化节,是费城华埠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之一。该文化节是福建猴屿地区春节后的传统祈福仪式,旨在纪念保护猴屿地区的祖先张氏将军,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增强华裔影响力。

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在猴屿民俗文化中心张文钦董事长和张子爱副董事长的带领下,从位于13街夹Vine街处的文化中心出发,在10街向南拐,直至Arch街的华埠牌坊下。游行队伍汇聚费城、纽约、大华府等地的猴屿乡亲。成员们手持花篮、横幅,有的装扮成将军形象,有的抬着载有神尊神像的轿子;民乐队和舞狮队奏着舞着,展现中华传统民俗;西方管乐队中西合璧,奏响中国民间乐曲,近千人的巡游队伍在华埠警察署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走向巨型舞台前的主祭祀区。

潮汕地区特色游神文化

广东省

在广东省潮汕市,无论是市区还是乡村,新年游神都十分热闹。潮汕地区的游神,一般从年初六开始,一直游到元宵节结束,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游神的风俗。游神的种类各式各样,热闹非凡。有些村庄的游神时间比较长,白天游完本村,晚上接着游神。

湛江市及周边地区在每年新年都会组织游神,当地俗称“游神舞狮大会”。

在潮汕一带,游神活动最隆重的莫过于游“安济圣王”。

游妈祖神也十分隆重,富豪人家往往向妈祖神像赠金戒指、金项链。游街时候,妈祖戴玉佩金,十分荣耀。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妈祖显灵来惩恶扬善的传说。有一次,有个小偷看到妈祖手上戴着金闪闪的戒指,便把它褪了下来。没想到,刚跨出庙门时便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走才好,整个夜里兜着庙子转。三月春寒未去,等到天亮,庙祝出门一看,小偷被冻得缩成一团,龟缩在庙门口。又有一善良的老太婆,每日里到天妃神像面前焚香颂愿,诚心礼拜。天妃感其诚,赐予老太婆戒指一枚。这天,老太婆焚香完毕,刚跨出庙门,便见地上有一枚戒指。老太婆转身入庙,在天妃面前掷杯问示,是否可以拿走戒指,得圣杯。于是老太婆便高高兴兴地拿走了戒指。每当游妈祖神时,围观的人都争拥上前摸神像或者銮轿,以求得来年好运。

浙江省

浙江省温州市,游神(当地人称为抬佛)种类繁多,最典型的要属瑞安莘塍庙会及神像巡游

巡游队伍由花灯、舞龙、戏曲人物、踩高跷、舞蹈队、健美操、村民军乐队等19支队伍组成的表演方队,在乡村巡游闹新春,共同祈福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莘塍庙会是民间纪念先贤治水和疏浚温瑞塘河的祈福活动,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现已列入温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四批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莘塍古时遭受台风、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袭击,先贤们带领村民,开凿河流防洪水、抗旱灾,莘塍沿河也变成了瑞安富庶的地区之一。据莘塍志书记载,唐贞观间,先民围涂农垦,煎盐开荡,塍堤交错,故名莘塍,又名新塍。明嘉靖时称莘塍庄,属清泉乡八、十、十一都。莘塍自古流传着民谣:“正月初一开庙门,初二拜丈人(岳父),初三拜邻舍(邻居),初四拜屋底(自家人),初五圆金,初六上坟,初七无事干,初八燎火盆,初九嬉嬉,初十东堂庙屠大猪。”“东堂庙屠大猪”就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初十的莘塍地方庙会民俗活动。

莘塍庙会民俗活动是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由1600多人组成的巡游队伍边走边舞,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吸引了众多观众。

海南省儋州

元宵佳节也是儋州年俗活动的另一个重点。在明代的方志中,关于元宵活动就有“抬神像出游”的记载。这一天夜里,中和、王五等镇上会举行“迎神”活动,居民们将常年高坐庙堂之上的神像用轿子抬出,在龙狮的伴随下,“迎神”队伍浩浩荡荡沿街巡游,蕴意着神灵将邪恶清扫干净,还人间一片净土。在中和镇,闹元宵还曾经有着一个精彩的活动,那就是“烧梅根”。“梅根”是中和当地百姓闹元宵的独有道具,因形似梅花而得名,它由多达十二、三层烟花人物景观转马灯叠扎而成,每一层的烟花代表一种意思。梅根点燃后,在围观群众的阵阵欢呼中,五谷丰登、天女散花、观音送子等吉祥寓意的画面自下而上地依次迭落,场面无比壮观!

琼中疍家

正月十五游神,是疍家人最为隆重的节日了。在正月十五这天,每条渔船都要出资,疍家人自己买来灯笼纸、竹篾等进行扎灯,鱼型、船型等各式各样的灯笼在灵巧的疍家人手中不断出现。正月十五那天早上,疍家人要从庙里将神像抬出来,然后从三亚南边海路抬着神像一直巡游到三亚水产码头,之后才下船。期间,神像所到之处,要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而附近居住的居民则要焚香祭拜,以求自家一年吉祥。随着神像的不断走动,游神队伍也越来越壮观。疍家人游神,分为陆地游神和海上游神,以祈得来年打渔、生产双丰收。

送灯

“送灯”是文昌春节期间一项农村传统项目,深深寄托着人们在新年伊始祈福于未来的一年中家族吉星高照、添丁发财、平安顺利、心想事成的美好心愿。

文昌的“竹篾花灯”在海南非常出名。“花灯”内部用竹片编织,外面用彩纸手工剪裁而成。灯身上印有大大小小的“福”、“寿”、“喜喜(双喜字)”字和“吉星高照”、“丁财贵寿”、“招财进宝”、“连生贵子”、“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吉利的词语和诗句,还配上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送灯”时,花灯的下部吊着一个长圆形灯笼,在笼底点上一支小蜡烛,烛光一照,极富美感。村民们撑着一盏盏花灯,有寓意年年有余的“鲤鱼灯”、花开富贵的“小花篮灯”、财丁兴旺的“大喜灯”,还有形如酒杯的酒盅灯、形似花瓶的瓶灯等。

文昌各地举行“送灯”活动都没有统一的时间,规模也不一样。文昌市会文镇、重兴镇、文城镇一带的规模比较大,一般都在正月初五到十五期间举行。文昌市会文镇凤会村委会书记、主任石良仲介绍,他们那一带都是从正月初七到十五,以公庙为单位,一个个地方轮流举行。每个公庙的范围大小不一,有些是几个自然村一个公庙,有些是一个村一个公庙,因此宗族人口也不一,有些大一点的,有一百多户,五六百人,游行的时间也比较长,有时游完灯,再进行文艺表演,等到结束时,天已经亮了。“送灯”仪式有几个程序,一般有选“灯头”、制作或购买花灯、“灯头”出门前祭祖、出灯、游灯、文艺表演、集体祭祀、挂(烧)灯等环节。

据了解,每年“做年”前,大家都会将花灯准备好。到了“送灯”当天,日落星出前开始点灯。先送到祖灵位上,祈求祖宗掌着一盏盏花灯显灵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赐福家人;又送到仓库、猪圈、井台等处,以求五谷满仓、打水平安、粮食常吃常有。

闽台特色游神民俗文化案例

青山王,全称青山灵安尊王,是福建泉州三邑惠安县青山的守护神,不仅有山神、行政神的神格,也颇具司法神的职能,相当于三邑的城隍爷,故青山王配祀有判官、阴阳司等诸司幕僚、范谢将军等神,也常常有出巡、暗访等活动,主要目的就是明察辖区善恶,缉捕恶鬼凶神。

每年农历10月「迎青山王」的祭典活动,是艋舺一年一度的盛会,也就是俗称的「艋舺大拜拜」。

坐落于台北贵阳街的艋舺青山宫,创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主祀灵安尊王,简称青山王,与台北龙山寺、清水巖祖师庙并称为为艋舺三大庙,列为三级古迹。

相传清咸丰年间,发生的一场大瘟疫,来自福建泉州惠安县的渔民,奉请故乡青山王神像来艋舺,希望借助神威来弭平瘟疫。罹病者前来祈祷庇佑后,多获痊愈,于是信徒日增并集资建庙,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青山王不仅被视为可消除瘟疫的威灵,也和城隍爷一样,有掌握阴间司法、赏善罚恶的地方守护神。「暗访」指的是神明在夜间出巡,目的是驱逐邪恶瘴疠、探视民间疾苦及缉捕恶鬼凶神。因夜巡是抓鬼除恶的行动,为了防止恶煞跑进来,早期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且大人会禁止孩童观看,催促孩子早早就寝。不过,现在就没有这样的忌讳恶鬼凶神了。

「报马仔」是夜巡绕境队伍里的先锋,任务是探路及报信,且行进时沿途敲锣,告知信众绕境队伍即将抵达。「报马仔」的装扮相当的奇特,头戴斗笠、肩背纸伞、手提铜锣并穿着草鞋,另外还留有八字胡、戴老花眼镜等。报马仔的这一身装扮虽然看起来有点滑,但可是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例如,斗笠与纸伞是让报马仔在赶路时可以遮阳避雨,眼镜是要明辨是非,而两撇翘起的胡子宛若燕尾,有着言(燕)而有信之意。

紧接着「报马仔」的是「土地公轿」,为暗访夜巡队伍的带路使者。各轩社的头旗、西灯、彩牌、鼓亭等参礼。

由大型神偶组成的阵头,是庙会活动代表性的阵头之一,在南部称这种大型神偶为「神将」,在北部则称为「大仙尪仔」。一般来说,神将通常成群结队,很少会单独出现的。青山王出巡时,常见的大仙尪仔有谢将军(七爷)、范将军(八爷)、文判官、武判官等等。

大仙尪仔的身长约有一般人的两倍高,由一人穿套其中扛抬,迈大步行进,让神偶双手呈大幅摆动,以显示其威严。

一高一矮、一白一黑的七爷八爷,为阴间的差使,职责是缉捕恶鬼妖怪,维持阴间秩序,是夜巡暗访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神将。

温文儒雅、粉面的文判官,职责是调查人民的品德、纪录善恶及下定判决,所以可以看到文判官一手持毛笔,一手拿判决书。气势威严、怒目而视的武判官,职务为文判官判决后,负责执行犯人罪行,其背后有五方旗并手持刑具。大仙尪仔的脖子会挂着一串「咸光饼」,这些中间穿孔的圆饼是祈福的平安物,经常可见信众争先恐后的讨「咸光饼」吃,以祈求平安。紧随大仙尪仔阵后的是手持「长脚牌」的「执事队」。长脚牌上除了书写神明的称谓外,还有上肃静、回避等字样。手持铜锣的「清道夫」,是为神明开道的衙役,沿途清理污物、秽气及阴间鬼魂。

「八将团」为青山王的驾前护法,是由八位将军及一名葫芦童子所组成的,因手持枷锁刑具,故称为枷将军、锁将军(各四位)。枷将军为红面,身穿露右肩的红色半衣,锁将军为绿面,身穿露左肩的绿色半衣,八位将军皆头戴官帽,面露獠牙。手持葫芦的童子,相传为白鹤化身,为「八将团」中的引路者,又称引路童子。

「八将团」所持的武器有枷、锁、虎牌,火签,钉槌,大刀,虎头闸及钉板。

这里的「八将团」并非「八家将」,除脸谱、造型与基本成员不同外,动作与步伐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八将团」的动作较「八家将」来的阴柔些。头灯、马头锣及哨角队等,为青山王爷驾前的前导,有指挥、开路,并宣示神明的到来。

最后就是青山王的神轿。为了让神轿能够停留久一点,有些庙宇与坛头会排出哨角队来接驾,并施放炮火与烟瀑,来达成挡轿的效果。夜巡绕境的最后一站返驾青山宫,大仙尪仔返庙前要举行「过火」仪式。过火有清净之意,神像过火代表着邪神不附身,而信众过火表示祈福消灾。大仙尪仔一一返回,青山宫内挤满了观礼的信众。最后青山王也返驾,结束了暗访夜巡之行。

游神赛会与潮汕

“游神赛会”,是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的民俗欢乐活动,时贯古今,域及中外。在欧洲和美洲各地,面向世界的各种狂欢节、游艺节、民俗大游行,纷至沓来,应接不暇,缤纷万象,百技竞呈,鼓动了民心,带动了旅游,振奋了民族精神。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某些小国的支柱性产业。

在中国,自古以来“游神赛会”都是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与交流的一个载体。据记载,黄帝时期就有“百兽率舞”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的时候,“到处莺歌燕舞”之中,舞龙、舞狮、扭秧歌,也还是古代“游神赛会”内容的遗存。

“游神赛会”的根源在乡村,但精华早巳流入城市,成为孕育城市艺术的温床。“游神赛会”是儿童的梦想,是成人的乐园,是老人回味无穷的情味,总之,是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古代社会体制是由天下、国、家、身(个体)组成的。中心是“家”。“天下”是指全民族,是大“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被许多人窜改为“国家”兴亡,是不对的。国是指皇朝政权,改朝换代并不是“天下兴亡”。中央政府、省府州县、区镇乡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等等,都属于行政单位,是“官”定的。老百姓从不干预。民间重视的是基层组织:社会。“人”以名为标志,由人组成家,“家”以姓为标志;由家组成族,“族”以祠堂为标志;由不同的家族组成社,“社”以庙为标志;由社组成会,“会”以市为标志;由“市”组成上级机构县府州。古代的群众活动,以“集市”为限,超过“集市”的为“集会”,官府就要限制干涉了。大一些的“社”还会根据居住地划分为“片”,潮汕有的地方叫“约”。由此可知,“社会”原本指的就是百姓的基层组织。“社会主义”望文生义,一定是为百姓服务的主义。现在提出的“三个代表”“和谐社会”,正是符合这个最原始的意义。

“社”既然是以庙为标志,那么,团结社区内民众的重要手段,自然就是游神赛会。游神是标志神对所辖民众的关怀,赛会是标示民众对神的崇拜。游神要在所有街道“游透”,赛会要求全、求好、求新颖,以表达虔诚的敬意。

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没有“公”字的。国家是皇帝的“家天下”,家族是族长的“家天下”。留给老百姓的公共空间,只有集市和庙宇。也只有这里才是他们表现美的舞台。因此,在“游神赛会”中,可以说集中了民众所有的技艺和活力,也托付了全部的记忆和理想。举办“游神赛会”,包涵了建筑、工艺、美术、厨艺、游艺、戏剧、杂技、音乐、舞蹈、傩艺、特技,包括装饰、绘画、剪纸、面塑、表演等各个流派,涉及布置、组织、统筹、协调、联络等社交技能,而且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钱财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定做到“收支上墙”。每年换届的“理事会”,是群众绝对信赖的组织。老百姓从“游神赛会”的组织工作中可以发现人材,举贤任能。各个家族要在“游神赛会”中争取荣誉,以提高自己家族在社区的威望和地位。

“游神赛会”和民俗节日一样,是社会的“润滑剂”。润滑剂对于国家机器,表面上看似乎可有可无,实际上谁都知道是必不可缺。回想一—下,那段取消了民俗节日的日子,国家机器在“干磨”,经济崩溃,斯文扫地,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是何等尖锐,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冷漠。

民俗活动也是民众奋斗的“加油站”。在苦难深重的旧社会,下层民众只有这些民俗活动,才能给他们带来暂时的欢乐,使他们有点“盼头”继续煎熬下去。现代科学发达的国家中,民俗活动仍然被视为是调节劳资关系的一剂良药。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