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

汉语汉字
逃(读táo)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文字。本义是逃亡。后又引申为躲避,还引申为离开的意思。
  • 中文名:逃
  • 拼音:táo
  • 部首:辶
  • 五笔:iqpv(86版)qipi(98版)
  • 仓颉:ylmo
  • 郑码:wvrd
  • 笔顺:341534454
  • 字级:一级字(编号1588)
  • 平水韵:平声四豪
  • 笔画:9
  • 结构:半包围结构
  • 统一码:基本区U 9003
  • 四角:32301
  • 注音字母:ㄊㄠˊ
  • 部外笔画:6

字源演变

“逃”字最初见于战国时期文字。战国时期这个字有两种写法(图1、图2)。图2与图1相比,变得更加的规整。随后发展到《说文》中的小篆文字时期,字形与战国时期文字相比变得更加的宽阔,有人说字形变成这样是为了逃跑,但并没有确实的资料记载。到汉代文字时期(图4),字形已接近于现代楷书书写。后面便没有很大变化,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逃字是形声兼会意字,辶表形旁,兆是声旁,表音。字形左边很像路和脚,意思是逃走;右边为“兆”,代表字音。同时,“兆”有征兆的意思,这里是说人看到危险的征兆后才会逃离。本意为逃亡。现在,“逃匿”“逃敌”“逃遁”等沿用的都是“逃”的本义。此外,这个词还可以引申为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如“逃税”。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逃táoㄊㄠˊ

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跑。~敌。~匿。~遁。~逸。

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避。~难(nàn)。~汇。~税。~世(避世)。

详细释义

迯táo

〈动〉

(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同本义[run away;escape]

逃,亡也。――东汉·许慎《说文》

许由逃之。――《庄子·外物》

恒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喻老》

处于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逃未及远。――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脱身以逃。――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逃闪(逃跑藏匿);逃越(逃走);逃生子(逃妾所生之子);逃犯(逃跑的犯人);逃军(军队主将抛下军队独自逃走;逃兵)

逃避,回避[escape;evade]

少则能逃之。——《孙子•谋攻》

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左传•襄公十年》

无所逃于天地间。——清·黄宗羲《原君》

(5)又如:逃税(逃避纳税);逃会;逃债;逃学;逃刑(逃避刑责)

藏,隐匿[hide]。如:逃禄(隐居不仕);逃世(避世。隐居不仕);逃形(藏身);逃身(逃命;藏身);逃官(隐居不仕);逃山(隐居)

离开[leave]

罢锄用又废,恋乡不忍逃。——唐·司马札《锄草怨》

又如:逃席(宴会中途不辞而去);逃徙(离乡逃奔他处居住);逃酒(逃避饮酒,离席先去);逃伍(充军者逃离部伍)

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break away from]

醉中往往爱逃禅。——杜甫《饮中八仙歌》

又如:逃禅(违背佛教戒律);逃墨(离弃墨子的学说)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徒刀切

亾也。从辵兆声。

说文解字注

亡也。亡逃互训。

从辵兆声。徒刀切。二部。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徒刀切。音陶。《说文》:亡也。《书·牧誓》:乃惟四方,多罪逋逃。注:谓有罪逃亡之人也。

又《广韵》:避也,去也。《史记·吴世家》:季札让逃去。注:谓让位而逃也。《后汉·谢该传》:良才抱璞而逃,所谓往而不返者也。

又通作跳。逸去也。《史记·高祖纪》:项羽围成臯,汉王跳。注:音逃。《前汉·燕王泽传》:跳驱至长安。

又叶田黎切。音题。刘歆《列女赞》:衞君不听,后果遁逃。许不能救,女作载驰。《集韵》:逃,俗作迯,非是。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