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

农艺

农作物生产的技艺
农艺是指农作物的栽培、选种等技艺,包括品种的选育、栽培方式确定、种植制度制定等,与农作物培育生长有关。[1]农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得到了提高,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对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文名:农艺 外文名:agronomy 别名: 研究内容:研究农作物生产技术与原理 学科应用:农业生产 学科门类:农业科学 拼音:nóngyì 注音:ㄋㄨㄙˊㄧˋ 词义:指农作物的栽培﹑选种等技艺。

基本解释

农艺是生产对人类有用的动植物,以及在不同程度上配制供人类使用的产品及其处置(如通过销售)的科学技艺。

引证解释

指农作物的栽培、选种等技艺。

《文汇报》1990.12.20:“今年,金坛县在16.5万亩三麦丰产方上普遍推广免少耕、脚踩条播、稻田套条播新农艺,增产粮食330万公斤。”

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籍中虽无农艺一词,但将农作物的种植栽培视为一种需要传授、学习的技艺,则由来已久。

《汉书·食货志》:“辟土殖谷曰农。”“农”以及“农作”、“农事”、“稼穑”等词,在古代一般即指大田作物的种植。有关此类生产活动的知识、技艺的论述在古籍中屡见不鲜,如汉《白虎通义》“至于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和《尚书·无逸》“乃不知稼穑之艰难”等均是。

“艺”字繁体为“艺”,古字为“秇”,又作“蓺”。《诗经·大雅》“蓺之荏菽”和《孟子》“树蓺五谷”,也都是种植的意思。至于将“农”、“艺”两汉字连成一词,用以专指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可能始自日本。但由于上述历史原因,此词自20世纪初引入中国以后,就很快被广泛接受,成为农业上的通用名词。

以经验和手工劳动为基础,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传统农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光辉的成就,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这不仅反映在浩瀚的历代农业著作中,也体现在自古至今的农民生产实践中,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直至19世纪,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传统农艺才逐渐成为一门科学,称为农艺学或农学。

在以后的近100多年时间里,综合性的农艺学实际上已发生深刻的分化,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学科,如土壤、肥料、农田水利、耕作栽培、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气象、农业机械、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等。

信息技术

应用概况

农艺学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支持。正是由于这几项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才使得农艺学的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下面我们从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级方面的发展来展望一下农艺学的发展前景。

所谓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经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它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

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研究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决策支持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设施工程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

在农业专家系统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利用知识工程的方法研制出的“砂礓黑土小麦施肥计算机咨询系统”。

90年代初,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研制的我国四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的计算机专家系统CCSODS,即“作物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可针对作物品种、自然条件和预期单产目标等参数,提供作物栽培模式图,包括有最佳播期、最适密度、优化的施肥、灌溉、植保等措施的时间、数量等。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ESWCM)”,具有从品种、密度、播期、灌溉、施肥等单项研究到综合技术体系等有关小麦生长发育的系统知识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计算机基于这些知识进行推理,能对小麦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咨询和推理决策。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863计划开始对“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长达10年的滚动支持,共研制出5个智能系统开发平台和20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在全国3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应用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十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以3S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发展较快,并在北京小汤山建立了国家级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研发了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和产品,主要包括GIS平台、变量播种机、变量施肥机、变量喷药机等。此外,新疆和黑龙江等地也在引进和吸收国外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农业的特点,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应用。

应用范围

信息技术在农艺学中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

(2)农业专家系统:如砂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黄土旱塬小麦生产和综合管理专家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小麦、玉米、桑蚕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农业气象专家系统等。

(3)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耕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

(4)作物遥感估产: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国外已提出信息时代的"精确农业"概念。

应用及前景

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

此外,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使农户只要有一台微机终端,通过网络就能够及时获得农业法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产品销售等信息,合理地进行农资购置与产品销售,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

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也有了很大起步。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我国主要用于洪灾、作物病虫灾害、旱灾、土地荒芜沙化监测、森林火灾等。

同时农业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使得农业的各种作业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有时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生物技术应用

农作物和花卉生产

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作物和花卉生产的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改良品质和获得抗逆植物。

在花卉优良品种的培育方面,人们可以将外源基因转入花卉,改变花的颜色、形状及花期的长短等,如澳大利亚销售基因工程淡紫色康乃馨,而后,推出了深紫色康乃馨,这些基因工程花卉已在世界许多地方出售,黄色牵牛花也已培育成功。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也有许多转基因植物出现在展台上。

植物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大量的快速无性繁殖,实现工厂化生产,可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我国已获多种植物“试管苗”,其中经过茎尖脱毒进行组织培养的脱毒苗,世界已有70多种;我国的马铃薯、香蕉、柑桔、葡萄、苹果等经济作物已建立一定规模的脱毒快繁生产基地,其中草莓、无籽西瓜的脱毒快繁试管苗已有出口产品,山葡萄、猕猴桃的试管苗生产有百万株以上。

农业新领域

基因工程不仅提高了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是农业研究的一个研究热点。科研人员希望能用食用植物表达疫苗,人们通过食用这些转基因植物就能达到接种疫苗的目的。已经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出了乙型肝炎疫苗。

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用蛋白同样是研究的热点。科学家已经培育出多种转基因动物,它们的乳腺能特异性地表达外源目的基因,因此从它们产的奶中能获得所需的蛋白质药物,由于这种转基因牛或羊吃的是草,挤出的奶中含有珍贵的药用蛋白,生产成本低,可以获得巨额的经济效益。

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大规模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已经农业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而他们两个的应用只是众多农艺技术的一小部分在我们的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密不可分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正是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才是的农艺学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使得农艺学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

专业培养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业务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师型"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掌握农业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大田作物、园艺作物等高产栽培措施,掌握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达标;具有从事现代农业教学、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的能力。

毕业要求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农业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的专业理论和学科技能;

3.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达标;

4.具有从事现代农业教学、生产、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的能力。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