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

农村留守妇女

丈夫长期离开而独自留居农村的已婚妇女
农村留守妇女指的是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活动,自己留居农村的已婚妇女。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20年间,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做生意,我国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她们的丈夫长期在外打工,那些原本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作与家庭赡养,都由女方一肩承担。农村“留守妇女”面临“三重”、“四少”、“五偏”的难题。
    中文名:农村留守妇女 外文名: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释义:留居农村的已婚妇女

简单介绍

农村留守妇女指的是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它活动,自己留居农村的已婚妇女。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20年间,青壮年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做生意,我国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但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所以,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

社会现象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人数已达4700万,相当于韩国人口总数,人数之多令人乍舌。她们的丈夫长期在外打工,那些原本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作与家庭赡养,都由女方一肩承担。如今,留守问题已成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远离土地、进城打工。而在农村则留下了一支庞大的“386199(即妇女、儿童、老人)”留守部队。其中,妇女成为留守大军的“顶梁柱”,她们的生存状态不仅关乎农村的发展与稳定,亦会波及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心态。一旦后方“起火”,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可能波及城市的稳定。

农村“留守妇女”面临“三重”、“四少”、“五偏”的难题。“三重”即体力劳动重、抚养任务重、精神负担重。“四少”是社会活动少,世面见得少、经济开销少、夫妻见面机会少。“五偏”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教育子女能力偏差、与老人关系偏差、身体及心理状况偏差。其状况正如词人左河水在《蝶恋花·农民工之妻》中所曰:

“一捆家书同枕宿,抱抱读读,魂系山村妇。黑夜梦迎千百度,远天望尽东南路。花谢花开寒与暑,高卷窗帘,对月遥相顾。春种秋收农事复,相思更比耕田苦。”因此,农村留守妇女的痛苦需要整个社会的感知,更需社会的关怀。

解决方法

应完善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用工单位也需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逐步推行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给外出农民工带薪探亲权。另外,需要鼓励引导发展妇女互助组织,在农村逐步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行动,成立“妇女家政服务中心”,减轻留守妇女劳动强度;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提高留守妇女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保障留守妇女合法权益。北京学者认为,应在全国范围设立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解决留守妇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当前最现实方法就是将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出台更多硬性扶持政策,为留守妇女提供适当的就业、生活帮助。

不良影响

身兼多重角色,劳动强度大,健康受损。由于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不得不担起干农活的重任。她们不仅要起早贪黑地操劳于田间地头,还要抽空照顾老人和孩子。农忙时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累得直不起腰,即使身体不好也得硬扛。

既主内又主外,能力精力有限,疏于子女教育。留守妇女承担着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双重负担,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丈夫常年在外,形成不是单亲的“单亲家庭”,孩子缺少父爱,母亲无暇照料,这种情形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许多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重养不重教,甚至一味迁就、溺爱,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性格的畸形发展,使之成为“问题孩子”。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留守妇女头疼不已。

精神空虚孤单,情感易于抛锚,家庭危机四伏。由于男人不在家,留守妇女普遍缺少安全感。她们既担心老人、小孩和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也担心疾病、灾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担心身在花花世界的丈夫抛妻弃子当“陈世美”。留守女人除了忙农活照顾孩子和老人外,成年累月与寂寞相伴,一两年甚至三年五载难见丈夫,长期“守活寡”,有些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留守妇女有“三怕”

农村妇女留守家中,更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她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苦不堪言。最让她们痛苦的是对丈夫的“三怕”:

一怕打工白忙活。丈夫在外打工不容易,就怕他辛辛苦苦换来的是欠工资、打白条,白辛苦一场空。二怕在外遭意外。人在外,最怕碰上大病小灾。守家的妇女格外担心,外出打工的男人若把身体弄垮了或出意外事故,家里的顶梁柱便倒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三怕感情出危机。夫妻长年分居,缺少沟通、交流,容易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渐产生差距,出现感情“隔离带”。近些年来,这部分群体较高的离婚率,成为人们忧思的一个社会问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