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

汉语汉字
车,汉字常用字(一级字),读作chē或者jū,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名词,为有轮子、靠牛马驱动的战斗工具;后引申为有轮子、靠牛马牵引的运输、交通工具等。
  • 中文名:车
  • 拼音:chē;jū
  • 繁体:
  • 部首:车
  • 字码:
  • 五笔:LGNH
  • 仓颉:KQ
  • 郑码:
  • 笔顺:
  • 字级:一级字
  • 平水韵:六鱼
  • 注 音:ㄔㄜ;ㄐㄩ
  • 总笔画数:4
  • 四角号码:40500
  • 统一码:基本区 U+8F66
  • 结 构:单一结构

字源演变

车,甲骨文像某种器械两边各有一个轮子,中间是“甲”形的箱体,表示保护性的设备,人在箱体中可以避免受到攻击。推测最早的“车”是为战争发明的,用于步兵对阵中创造特殊的攻防优势:利用牛马等力畜强的大暴发力和持久的耐力,“车”可以快速进入和脱离敌方阵地,加上“车”的箱体提供某种“装甲”保护,手持戈戟的“车箱战士”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步兵,大大提高攻击威力和防御效果。到春秋战国时代,“车”在大型车战中已成为胜负关键。正是战争的强大驱动力使战车迅速进化成民用的运输、交通工具。郭沫若《卜辞通纂》:二车字一作,一作。前者象双轮一辕,辕端有衡。亦有作者,于衡之两端更有二轭,所以叉马颈者也。观此可证殷人一车只驾二马。有的甲骨文加轭具,表示依靠畜力拉动。有的甲骨文省略箱体也省略轭具,突出“车”的“转轮”特征。金文字形多样化,有的金文强调轭具、(;有的金文在甲骨文简体字形基础上继续简化,以一轮代两轮。如:西周早期至中期车字仍继承繁体全形车字形体,但多省车箱,更有省一轮一箱而剩一轮作者,如果此形省掉一辕一衡双轭,则作车,正与西周中晚期及春秋战国以后的车字同形了。在西周中晚期的师同鼎铭文中有全形的车和省形“车”字。省形的“车”字形体从西周金文省为看。籀文加“戈”,字形像两辆武装战车戈戟相接。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有轮子、靠牛马驱动的战斗工具。隶书承续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车”,利用草书字形整体简化,“田”字形的轮形消失。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車)

chē

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火车。车驾(帝王的马车)。车裂(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俗称“五马分尸”)。前车之鉴。

用轮轴来转动的器具:纺车。水车。

用水车打水:车水。

指旋床或其他机器:车床。

用旋床加工工件:车零件。

方言,转动身体:车身。车过头来。

姓。

详细解释

chē

【名】

(象形。甲骨文有多种写法。象车形。本义: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

同本义〖vehicle〗

車,舆论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说文》。按,横视之肖,或云车少昊时驾牛,奚仲始驾马。

为车。大车、柏车、羊车,皆两辕,驾牛;田车、兵车、乘车,皆一辀,驾马。大车,平地任载车,柏车、山车,羊车、善车也;田车、兵车,乘车,通谓之小车。——《考工记·舆人》

车从马。——《左传·闵公元年》

车斑内外。——《国语·晋语》。注:“车雷也。”

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晓驾炭车辗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开车;安步当车;杯水车薪;闭门造车;螳臂当车;车两(古谓车一乘为一两);车盖(古代车上的伞形车篷。亦指具有此种车篷的车辆);车辐(连接车轮的边缘和车轮中心的直木条);车马辐辏(形容车马拥挤的情况)

特指战车,兵车〖chariot〗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甫《兵车行》

利用轮轴旋转的工具〖wheeledinstrument〗。如:水车;纺车

牙床〖gum〗。如:车辅相依(牙床和颊骨互相依存,比喻事物互相依存)

chē

【动】

乘车〖ride〗

济济群英,车的车,步的步,陆续来了。——清·心青《女界文明灯弹词》

用车床切削或使之成形〖lathe〗。如:车零件;车出一副桌子的腿

用水车升高水位〖usewaterwheeltoliftwater〗。如:车水(用水车排灌)

转动(多指身体)〖turnoneself〗。如:他又车过来对我说,他的背痛

chē

【量】

计算一车所载的容量单位。如:两车干柴

另见jū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广韵》九鱼切。《集韵》《韵会》《正韵》斤於切。并音居。《广韵》:车,辂也。《古史考》: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加牛,禹时奚仲为车正,加马。《书·舜典》:车服以庸。《易·大有》:大车以载。《论语》疏:大车,牛车,平地载任之车也。小车,驷马车、田车、兵车、乘车也。

又山车,自然之车也。《礼·礼运》:山出器车。《疏》:谓其政太平,山车垂钩,不揉治而自员曲也。

又巾车,官名。《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车之政令。注:巾,犹衣也。巾车,车官之长,车皆有衣以为饰,故名。

又公车,署名。《後汉·光武纪》:诏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注:公车令一人,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书及徵召,皆总领之。公车所在,因以名焉。又揭车,香草名。《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注:留夷、揭车,皆香草也。

又覆车,网名。《尔雅·释器》罦,覆车也。注:今之翻车,有两辕,中施罥以捕鸟。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昌遮切,音砗。《说文》:舆轮总名。

又牙车,牙所载也。《左传·僖五年》:辅车相依。注:辅,颊辅。车,牙车。疏:车,牙下骨之名也。或又谓之颔车。辅为外表,车为内骨,故云相依。

又姓。汉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车出入省中,时人谓之车丞相。其子孙因以为氏。

又子车,复姓。《诗·秦风》:子车仲行。

又叶仓何切,音磋。程晓《伏日诗》:平生三伏日,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又?。?hōng,众车声。

说文解字

【卷十四】【车部】

舆轮之緫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凡车之属皆从车。(图A),籒文车。尺遮切。注:(图B),古文。

说文解字注

舆轮之緫名也。车之事多矣,独言舆轮者,以毂辐牙皆统於轮,轼、䡈、轸、轵、轛皆统於舆,輈与轴则所以行此舆轮者也。故仓颉之制字,但象其一舆㒳轮一轴,许君之说字,谓之舆轮之緫名,言轮而轴见矣。浑言之,则舆轮之緫名。析言之,则惟舆偁车。以人所居也。故《考工记》曰:舆人为车。夏后时奚仲所造。《左传》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杜云:奚仲为夏禹掌车服大夫。然则非奚仲始造车也。《明堂位》曰:钩车,夏后氏之路也。《毛诗》元戎传曰:元,大也。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笺云:钩者,钩股曲直有正也。俗本譌甚,今依《释名》及《音义》改正。葢奚仲时车制始僃,合乎句股曲直之法。《古史考》云:少昊时加牛,禹时奚仲加马。强为之说耳。象形。谓象㒳轮一轴一舆之形,此篆横视之乃得。古音居,在五部。今尺遮切。《释名》曰。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屋舍也。韦昭辩《释名》曰:古惟尺遮切,自汉以来,始有居音。按,三国时尙有歌无麻,遮字只在鱼歌韵内,非如今音也。古音读如袪,以言车之运行,不读如居,但言人所居止。《老子》:当其无有车之用。音义去於反,此车古音也。然《考工记》舆人为车,是自古有居音。韦说未惬也。凡车之属皆从车。,籒文车。从戈者,车所建之兵,莫先於戈也。从重车者,象兵车联缀也。重车则重戈矣。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