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年7月28日-1872年4月13日),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 中文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毕业院校:埃尔兰根
  • 职业:哲学家
  • 代表作品:《论死与不朽》
  • 主要成就:
  • 籍贯:巴伐利亚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804年7月28日
  • 去世年月:1872年4月13日

简介

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

对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费尔巴哈提纲》,批判他形而上学唯物主

成长历程

费尔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随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28年,他到纽伦堡附近的埃尔兰根学习了两年自然科学,并任大学讲师,1830年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拥护斯宾诺莎的人死后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他的这种激进思想加上不善演讲,他一直在学术界无法取得成功,并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纽伦堡附近的勃鲁克堡。

1834年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 1839年发表了《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同时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

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发挥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把上帝看成是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会使人相信启示和奇迹,不仅会“损坏和消除人类的最重要的感觉,对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仪式的“圣餐”和献祭,导致“必然的结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他提出一种机械论的唯物主义。他的这本书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出版。

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但這只是口头的,他的所谓有神论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他称之为人道主义的神学,以人为上帝,是力图应用主观的感觉恢复所谓的神性。

在1848年到1849年间,德国各公国中出现的革命运动中,由于他对宗教的抨击,使许多革命党人将他看成英雄,但他自己从没有参加过政治活动,只作过一些演讲,全部精力用在写作上。但他明白地反对君主制度,认为“无限制的君主国乃是无道德的国家”,革命失败后,他公开责骂当时欧洲的反动局势,比做“空间略大的监狱”。1857年出版了《神统》。1860年由于他赖以为生的瓷厂倒闭,他只得离开在勃鲁克堡的家,搬到纽伦堡。

只是由于朋友们的帮助,他才得以出版最后一本书《上帝、自由和不朽》(1866年)。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由于长时间的精力消耗,仅两年后的1872年在纽伦堡去世。

费尔巴哈对反基督教的政论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对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费尔巴哈论纲》,批判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和《基督教的本质》等。

生平与著作

1828年,他到纽伦堡附近的埃尔兰根学习了两年自然科学,并任大学讲师。

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拥护斯宾诺莎等人提出的,“人死后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他的这种激进思想加上不善演讲,他一直在学术界无法取得成功,并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纽伦堡附近的勃鲁克堡。

1834年,费尔巴哈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

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

1839年,发表《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同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

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

1857年,发表著作《神统》。

1860年,由于他赖以为生的瓷厂倒闭,他只得离开在勃鲁克堡的家,搬到纽伦堡。靠朋友的帮助生活。

1866年,费尔巴哈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上帝、自由和不朽》。

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

1872年,费尔巴哈在纽伦堡去世,享年68岁

唯物主义

《黑格尔哲学批判》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一部重要哲学着作,他代表了当时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认识论的根源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的分析批判。他认为人的精神、思想是人脑的属性,是附属于肉体的,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精神和思维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

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上帝,“唯心论直接地将理性神化”,“黑格尔哲学是将思维……当成了神圣的绝对的本质,‘绝对’哲学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学的秘密”。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将精神、思维“外在化”为自然的学说,不过就是改装了的上帝创世说,“从精神里推出自然,意思等于算帐不找掌柜”,“等于从水里做出酒”,“等于用语言呼风唤雨,用语言移山倒海,用语言使瞎子复明”,“等于处女借圣灵而生救世主”。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费尔巴哈所做《宗教的本质》此书及其令人蒙受启发,故贴上第一节以供大观。

人的本质或上帝,我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已经加以阐明。至于那异于人的本质。

不依靠人的本质的实体。亦即那不具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个性的实体,真正说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宗教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要人们相信自己,为追求现实生活而斗争。

对基督教的批判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

费尔巴哈从三个角度批判了基督教

①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

②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

③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

在《论哲学和基督教》中,费尔巴哈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发挥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把上帝看成是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会使人相信启示和奇迹,不仅会“损坏和消除人类的最重要的感觉,对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仪式的“圣餐”和献祭,导致“必然的结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

人本学哲学

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他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①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派出了社会存在。

②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出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

③把人的本质就是为生物学上的本质。

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关于自然的学说

①自然界: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是“非产生、非创造”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

②自然界变化的原因,它的存在和变化使自身原因。

③时空与物质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形式。

④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他说:“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关于人的学说

 ①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有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有是一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

②人是以身体(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所以,以人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实体,是正确理解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前提。

③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后才有理性。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才有生活和真理。由于感性感觉是对客体的特性的反映,因此,只有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主体和思想才能找到通向客体和存在的道路。

④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人与人的感觉和思想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产生,形成和证实的,但是你我之间交往有限,要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就需要把个体和类统一起来,依靠世世代代相传的人类认识。

⑤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认识论

①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他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②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感觉(经验)。他非常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遍地理性认识的作用。

③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费尔巴哈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

④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列宁说,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但是,列宁认为,费尔巴哈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评价

费尔巴哈既不是一位全面的也不是一位严谨的始终如一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很多警句和思想,但却没有留下一种对任何重大问题构想首尾一贯和深思熟虑的立场,而这些重大的哲学问题对他的著作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他的“唯物主义”(叫做自然主义、非原子论的经验主义也许更为恰当)和他的认识论都是解释性的,且可能引起争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他看作是一个思辩的唯物主义者,因为他忽视精神的能动方面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指责他对于实践只是从他的“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马克思用以指庸俗的实践活动的用语)的表现形式去理解。

费尔巴哈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而且直到该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俄国和法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也一直得到公认和受到赏识;他从作为19世纪的主要反神学的人物,而成为20世纪的把人提升为宗教主要内容的神学的主要人物。

费尔巴哈把爱提高到人与人之间统一的原则的高度,把“我”与“你”之间的联系看作是一切人类活动(思维、说话和爱的最基本的内容,这些都受到现代神学家和某些其他坚持技术发展界限的哲学家的欢迎,但却没有引起马克思主义者的多大的兴趣,而费尔巴哈所创的批判探讨方法,即象探索宗教这样的社会机构的始因和作用的那种方法,则被马克思用来分析1843年的状况,这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包含的成分之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