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

跟痛症

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疼痛
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是中老年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肾阳不足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跟痛症是跟骨周围不同的组织发生病变弓l起的一组综合症状。跟痛症也常被称为足跟痛。
  • 中医病名:跟痛症
  • 外文名:
  • 别名:足跟痛
  • 就诊科室:外科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英文名:Calcanodynia
  • 季节分布:四季
  • 传染病:否
  •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之一是跟部局部疼痛、肿胀、走路时加重。
  • 并发症: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
  • 发病部位:脚后跟
  • 是否进入医保:是

简介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该病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疗效较佳。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则需行手术治疗。

病因

跟痛症非常复杂,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疾病,根据足跟的不同位置,可以诊断。大部分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以足跟底侧,常见有足底跖筋膜炎、脂肪垫炎、滑囊炎为主。当然还有神经的一些炎症,神经卡压等;

2、如果集中在足跟后方,一般情况下是跟腱炎比较多见,或者跟骨畸形,包括跟骨高压;

3、如果在足跟上方,一般情况下,以跟腱炎最常见

病理

①足跟脂肪垫炎:跟垫发炎,跟骨跖面疼痛、肿胀,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部分高龄患者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

②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发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感染,可引起红肿;

③跟腱周围炎:跟腱区疼痛肿胀、压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踝关节背屈,跖屈可加重疼痛;

④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紧张感,跟骨关节前缘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

⑤跟骨刺:跟骨剌是x线片象,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而是以跖腱膜与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以晨起疼痛较重,稍活动后疼痛减轻,行走过久疼痛加重,跟骨跖面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的特征

诊断依据

本病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可作诊断。但应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一)跟骨骨髓炎:跟骨骨髓炎虽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严重者伴有高烧等全身症状。化验和X光片检查可确立诊断。

(二)跟骨结核: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局部症状明显,肿痛范围较大,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化验及X光片检查可鉴别之。

治疗

该病的发病部位有所不同,但跟痛症是其共同特征。其病理变化是跟部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改变和跟骨骨内压升高。治疗上主要采用针灸、按摩、理疗、外敷活血通络药物,醋酸氢化可的松25mg加1%普鲁卡因2ml或醋酸氢化泼尼松加利多卡因2Tnl痛点局封,使局部无菌性炎症消退。足跟纤维脂肪垫炎可用跟部中间挖空的软鞋垫治疗。滑囊炎经久不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跟骨斜向前下的骨刺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除,并作肌肉附着点移位,对顽固性疼痛者可作跟骨下神经切断。跟骨内高压症者,可行跟骨内、外侧骨刺减压而消除症状。跟骨骨折、骨折畸形愈合、跟骨结核、骨髓炎、骨炎、痛风、肿瘤以及跖管综合症等,均能引起足跟痛,应与上述疾病相鉴别。

中医解析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外敷足部中药浸泡或者是中药浸泡,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中药治疗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

膏药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药能治 中药治疗跟骨痛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等说法。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 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中医分析类型

一、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可以打封闭针,效果快,相对费用便宜。先在疼痛点注射一针,看疼痛情况可以半个月以后加强一针。但封闭针不能保证彻底解决。年轻女性慎用,是激素类药,会导致2-3个周期月经不调,半年内最好不要怀孕。

 “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时间长的可管数年以上,短的数周,视病情轻重,时间长短不定。这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1] 

(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二)取穴与部位:三阴交、阴陵泉、太溪、照海、然谷、昆仑、仆参及患部周围。

(三)主要手法:点、按、压、揉捻、捋顺、侧击等手法。

(四)操作方法:

1.跟骨下止点滑囊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肢膝关节屈曲60°,医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紧张,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侧击。手法的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者先用点按法点按穴位,然后以一手拇指或"丁字器"点按、揉捻痛点,再以擦法及捋顺法沿阳筋膜走行方向进行推擦及捋顺,并使足底发热。

用药原则

1.在门诊治疗者以局部封闭、理疗和外敷活血通络中草药为主,可辅以消炎止痛药.

2.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者可行手术治疗,术后需应用抗生素和支持,对症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生素。

辅助检查

1.对在门诊治疗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中的一项或数项为主;

2.对需住院手术者,则检查专案包括检查框限“A”所有专案;

3.若需与跟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早期跟骨骨髓炎或结核等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注意事项

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间应注意适当的休息,减少负重,控制剧烈运动。症状缓解后,逐渐进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肌的肌力。

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

一、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二、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三、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四、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五、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六、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治疗是疗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