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

汉语汉字
“跛”有两种读音:“bì”和“bǒ”。“跛[bì] ”是站立时重心放在一只脚上,在古人看来是对人很不恭敬的一种站姿;“跛[bǒ]”是腿或脚有病,跛脚的人很难站正。[1]
  • 中文名:跛
  • 拼 音:bǒ
  • 释 义:腿或脚有毛病
  • 出 处:《说文》
  • 英文翻译:Lame

汉字释义

【释义】瘸:~脚。~子。~行。跛脚|跛行。~鳖千里(喻本身条件再差,只要不懈努力,终能获得成功)。

跛 <动>

(形声。从足,从皮,皮亦声。“足”指行走。“皮”本指“动物皮张”,转义为“弹性起伏”。“足”与“皮”联合起来表示“好像行走在动物皮张上”。本义:瘸。腿或脚有毛病,走路高一脚低一脚)同本义

跛,行不正也。――《说文》

立毋跛。――《礼记·典礼上》

眇能视,跛能履。――《易·履卦》

此独以跛之故。――《淮南子·人间训》

又如:跛足(脚残废有病。同跛脚、瘸腿);跛蹇(一脚残废);跛蹩(跛行);跛蹶(失足跌倒)

跛 <名>

瘸腿的人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梅尧臣《田家语》

又如:眇跛(瞎子与瘸子)

中医解释

瘸腿;行不正。《素问·脉解篇》:“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素问·刺禁论》:“刺膝膑出液,为跛。”

词组

跛鳖千里

《淮南子·说林训》:“跬步不休,跛鳖千里。”意思是跛脚的鳖也能行走千里。比喻只要不懈地努力,即使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就。

跛bì 1.站立时重心偏于某一足上。古时认为是一种不恭敬的举止。

汉英互译

◎跛

lameness

集汇

【酉集中】【足字部】

〔古文〕?【唐韵】布火切【集韵】【韵会】【正韵】补火切,从音播。【说文】行不正也。一曰足排之。【篇海】足偏废。【易?履卦】跛能履。【礼?问丧】跛者不踊。【谷梁传?成元年】衞孙良夫跛。 又【广韵】【集韵】【韵会】彼义切【正韵】兵媚切,从音贲。偏任也。【礼?曲礼】立毋跛。【注】跛,偏也。又【礼器】有司跛倚以临祭。【注】偏任为跛,依物为倚。 又【集韵】滂禾切,音颇。人名。【类篇】楚有薳跛。

相关谜语

“跛”为谜底的谜语

彼此各取一半(打一字)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㝿《唐韵》布火切《集韵》《韵会》《正韵》补火切,?音播。《说文》行不正也。一曰足排之。《篇海》足偏废。《易·履卦》跛能履。《礼·问丧》跛者不踊。《谷梁传·成元年》衞孙良夫跛。

又《广韵》《集韵》《韵会》彼义切《正韵》兵媚切,?音贲。偏任也。《礼·曲礼》立毋跛。《注》跛,偏也。

又《礼器》有司跛倚以临祭。《注》偏任为跛,依物为倚。

又《集韵》滂禾切,音颇。人名。《类篇》楚有薳跛。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