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文国

赵洪文国

中国抗日女英雄
赵洪文国(1881年—1950年),女,满族,汉军旗人,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本名洪文国,夫姓赵,故以赵洪文国知于世,人又多称“赵老太”、“赵老太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协助其三子赵侗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当时被国人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赵洪文国装扮成农妇,潜藏在一个竹夹壁中被俘获。1950年7月16日,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本名:赵洪文国 别名:双枪老太婆 字: 号: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籍贯: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 性别:女 民族:满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81年 去世年月:1950年

人物生平

组建抗日“别动队”

1932年春,“九一八”事变后,赵侗由北平回故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老太太虽年近花甲,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成为抗日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同时恢复战乱解散的赵家堡子小学,在三子赵侗的帮助下,坚持教授国语的教材,抵制日本奴化教育,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决不去做亡国奴,使赵家堡子小学的师生成为抗日的先锋。不久苗可秀于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赵老太太家中,与赵侗共同参加邓铁梅组织抗日武装。

1933年白君实、刘壮飞等来到赵家,在赵老太太和二儿子赵连俊的帮助下于,组建抗日“别动队”,赵侗、赵伟离开邓部,正式成立“别动队”。翌年,苗可秀离开邓部返回赵家,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共同协商将“别动队”改组,于同年2月成立“少年铁血军”。赵老太太,负责购买保存枪支弹药,安排铁血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收集日伪情报等等。很快的队伍发展到基本部队500名,其中大学生占十分之二,师中学生占十分之五,小学生占十分之二,农民占十分之一。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

1934年2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中枢,将赵家16间房屋全部焚烧,30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但赵老太太并未屈服,同年3月赴大孤山等地购买印刷机,在自己筹办的赵家堡子小学组织学生印刷抗日宣传品,然后与儿媳王全一等,潜入凤城、岫岩、庄河、孤山等县城,以少年铁血军的名义张贴散发,一时民气大作,日伪甚为惶恐。

面对日寇始终坚贞不屈

1934年8月,日寇再次突袭赵家堡子,将赵老太太一家六口抓进监牢,株连的赵氏家族和乡亲300多人。赵老太太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敌人无奈,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赵老太太在铁血军的配合下机智假释出狱,并解救出株连乡亲。随后赵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

1935年12月,铁血军由辽南渐次发展到辽东、热河各地,队伍发展到11个方面军11000勇士。赵侗成立了中国第一民众抗日自救政府“辽南临时政府”,铁血军总司令赵侗被公选兼任政府总裁。概略计算,辽南少年铁血军各路连年大小战役300余次,杀敌在4000余,俘日伪军警2000余名。

1940年春,她作为抗日英雄,受到蒋介石的接见,蒋介石与她合影留念,亲书“游击之母”,当时中共驻重庆代表董必武亲到现场祝贺,厚勉有加。

后来,蒋介石为拉拢她,诱之以利,封她为“冀辽边区第二路绥靖总指挥部”中将总指挥,赵老太感激涕零。抗战结束后,赵洪文国带领她的队伍回到东北,追随国民党。辽沈战役结束后,她的武装被打得烟消云散,只好带了家人逃到重庆。

1949年11月25日,离重庆解放还有5天,蒋经国手捧一纸“西南反共游击队第二路绥靖司令委任状”亲来授予赵洪文国。当日,她便带着一些心腹,怀揣着委任状,领了蒋介石亲赠的大批弹药踏上川西平原,准备配合蒋介石搞好成都会战。成都会战国军非垮即降、宋希濂被生擒,但她依然执迷不悟,窜到什邡县三河乡红白场一带潜伏下来。

1950年2月,川西匪乱惑人,赵老太认为天赐良机,纠集了4000多乌合之众起事。她亲率数千匪众向县城进发,企图攻占什邡县城。沿途的反共分子和受欺骗的群众也纷纷加入她的行列,总人数近2万人。队伍还没有到达县城,中途就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迎头痛击。

2月11日清晨,赵老太再次挂帅上阵。她手挥双枪,乘坐滑竿,数万匪众直指什邡县城。县城被围了两天两夜,赵老太展开“政治攻势”,秘密挖掘地道,谁料天降大雨,地道坍塌。惯匪头子王三泰督战的机枪只半天时间就消耗了五箱子弹,但没有一发子弹是射向解放军的,死在他枪口下的土匪尸陈遍野。匪众不得不撤退后,赵老太怀疑王三泰是共产党奸细,把他当众枪毙了。这既是为了欺骗群众,笼络人心,又是为了推卸自相残杀的责任。

4月中旬,赵洪文国带着残匪流窜到绵竹县境内的高桥镇,被解放军夜间突然袭击,一举歼灭。赵洪文国装扮成农妇,潜藏在一个竹夹壁中被俘获。1950年7月16日,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轶事典故

抗日英雄

赵洪文国,14岁目睹了日本侵犯东三省,23岁亲历日俄战争,因而她自幼对侵略者怀有仇恨心里。于是,在家业兴旺后,1929年开始筹办小学,试图让家乡孩子摘掉文盲的帽子,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气节的人,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免受外夷欺凌。1932年春,“九一八”事变后,赵侗由北平回故乡组织抗日义勇军。此时赵洪文国虽年近花甲,但爱国激情不减,不仅变卖家产充作抗日经费,还带领全家为义勇军服务,将自己的家成为抗日军的指挥所和交通站。同时恢复战乱解散的赵家堡子小学,在三子赵侗的帮助下,坚持教授国语的教材,抵制日本奴化教育,教育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决不去做亡国奴,使赵家堡子小学的师生成为抗日的先锋。不久苗可秀于家乡本溪安排好亲人后,亦来到赵洪文国家中,与赵侗共同参加邓铁梅组织抗日武装。

1933年白君实、刘壮飞等来到赵家,在赵洪文国和二儿子赵连俊的帮助下于,组建抗日“别动队”,赵侗、赵伟离开邓部,正式成立“别动队”。翌年苗可秀离开邓部返回赵家,根据抗日形势的需要,共同协商将“别动队”

改组,于同年2月成立“少年铁血军”。赵洪文国负责购买保存武器,安排铁血军的重要军事会议,收集日伪情报等等。很快的队伍发展到基本部队500名,其中大学生占十分之二,师中学生占十分之五,小学生占十分之二,农民占十分之一。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学生军,“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1934年2月,日军得知赵家为少年铁血军中枢,将赵家16间房屋全部焚烧,30年积累的家产毁于一旦,但赵洪文国并未屈服,同年3月赴大孤山等地购买印刷机,在自己筹办的赵家堡子小学组织学生印刷抗日宣传品,然后与儿媳王全一等,潜入凤城、岫岩、庄河、孤山等县城,以少年铁血军的名义张贴散发,一时民气大作,日伪甚为惶恐。

1934年8月,日寇再次突袭赵家堡子,将赵洪文国一家六口抓进监牢,株连的赵氏家族和乡亲300多人。赵洪文国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两个月后,敌人无奈,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拟秘密执行死刑。临刑前赵洪文国在铁血军的配合下机智假释出狱,并解救出株连乡亲。随后赵老太太携年迈丈夫及年幼子女潜往北平,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联络抗日义士,支援少年铁血军。1936年5月,为壮大铁血军,增强抗敌力量,赵洪文国的帮助赴北平的赵侗争取关内各界爱国团体和人士支援,筹集武器,由海道运往东北。

1937年1月,赵洪文国与赵侗和战友得知日寇准备进犯热河,侵占河北,决定在北平组织武装起义,抗击日寇。义举得到杜月笙、史笙赓、沈鸿烈、马占山、张学良诸位先生的热心捐助,以及东北救亡总会的支持。随后从东北调来的优秀军事干部汇聚赵洪文国北平寓所,分布到晋察冀各地进行秘密活动,考察地形,调查民枪,联络平西民团,发展群众基础。赵洪文国开始了紧张的购买运输军火,招募运送游击队员等等准备工作。

1937年7月20日,赵洪文国与赵侗和战友24人在北平临时寓所焚香发誓,而后分两路于深夜出城,在城郊西南白羊城起义,组织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打响了华北民众抗日的第一枪,攻破北平第二模范监狱,解救包括著名共产党领导人在内的千余名犯人,在全国首次击落日机一架,激起中国内外震动。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基本部队有9个支队,外围6个支队的游击队伍,分别驻防在平郊、灵源、怀涞、热河等地,总共计25000人左右。

1937年9月,赵洪文国南下武汉,一面宣传抗战,争取后方各界给予军火支援,一面率领东北青年和两个女儿去河南太行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筹建抗日光复军,当时太行山百姓响应者上万之众。“保卫大武汉”非常时期,赵洪文国发表《对于目前局势的几点意见》,奔走呼号全民抗战,身体力行收复国土,引起国中内外重视。国际著名记者斯诺、爱泼斯坦以及反战同盟成员绿川英子等多次采访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多次发表文章,向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宣传赵洪文国,专门介绍其抗战事迹。其中爱波斯坦在1991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再次披露了赵洪文国为游击队购买运输军火和赵侗将军在河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历史。

晚节不保

在赵洪文国的银发之下,满脸是粗又深的皱纹,就像她在满洲曾经锄犁过的大地一样。1943年3月,赵洪文国与东北同乡国军中将王达,向国府申请批准挑选部分智勇双全、熟悉游击战术的得力干部,深入湖北武汉一代的敌人心脏,使敌人腹背受敌,牵制业已攻到贵州独山,进而围困四川的日寇主力部队。赵洪文国再次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敌后战场。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的前一天,赵洪文国的丈夫客死异乡。尔后,赵洪文国主动辞去国府军政两部和妇女指导委员会等职务,解甲归田,前往北平。

在北平她不顾年迈病弱,四处寻找抗日军烈属,然后上下求助,奔波千里,独自一人冒数九严冬,历时多月,带领抗日军烈属返回东北。回东北后,赵洪文国弃武从商,在丹东和沈阳筹办加工厂,试图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抗日军烈属生活出路。无奈内战骤起,和平建家园希望破灭,赵洪文国返北平隐居。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用高官厚禄收买了她,委任她为“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司令”。1949年,赵洪文国率一师兵力,随溃退的国民党军流窜四川。蒋介石撤离大陆时给她亲笔写下手谕,鼓励她“奋起当年精神,发扬游击经验”,并预祝她“树立新功”。此时已如丧家之犬的赵洪文国感激涕零。她在重庆自封“总统府留守”,并打出“反共军司令”的旗号。当刘邓大军挺进山城时,她露出十足的匪相,在一口气劫掠十几家银行后仓皇北窜。解放军入川先头部队,念其抗战功绩,多次派人劝她明辨是非,回到人民行列。然而她孤行己见。

同年底,赵洪文国率部到正准备通电起义的国民党十六兵团的驻地什邡县,策动少数顽固分子叛变,杀害解放军收编代表孙路平和陈文高。但是兵团的多数官兵并没有跟她走。解放军西南军区又派人冒险会晤赵洪文国,希望她不辜负当年声誉和人民意愿,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1950年春节,赵洪文国策划进行大规模暴乱,派出大批特务在安县和绵竹一带联络叛乱分子。就在正月十一晚赵洪文国召集各路匪首面授暴乱机宜的时候,被解放军一网打尽。赵洪文国当时虽年已古稀,但依然态度顽固,气焰嚣张。同年7月,赵洪文国被西南军区军法处判处死刑,并押至什邡县枪决,时年已70岁。

主要影响

1938年9月间,赵洪文国应邀去广州、香港、南洋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受到著名爱国实业家陈嘉庚等南亚华侨的热烈欢迎,为抗日募集巨额经费和大批物资。在香港与宋庆龄、何香凝的妇女界名流组织火炬游行,宣传抗战,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抗日爱国热情,其场面壮观感人。国民政府为表彰赵洪文国为创建抗日游击队做出的贡献,尊她为:“游击队之母”。一些报刊撰文说,蒋中正与腰插双枪的赵洪文国合影留念,并且结拜为兄妹。蒋夫人宋美龄在三八年妇女节发表文章,称赵洪文国为“全国妇女之楷模”“民族的母亲”,把她比作孟母、岳母。宋庆龄、何香凝、宋霭龄、朱光珍、史良等妇女界名流也纷纷题词赞赵洪文国为“女中模范”、“母教救国”、“求中华民族解放大道自由平等地位,赵洪文国顽强抗敌的精神做领导先锋”。

1938年9月下旬,赵侗由北平取道天津,乘船南下到香港与赵洪文国会面。翌年1月,蒋中正邀请赵洪文国和赵侗到战时首府重庆,一时间重庆市万人空巷,欢迎场面空前热烈。著名剧作家的吴祖光以赵侗和战友苗可秀举义抗日为题材的处女作《凤凰城》,由此而轰动大后方。赵氏一家奋勇抗战的纪录片开始拍摄。1939年3月,赵洪文国亦谢绝了国府赠送的汽车洋房,同时也谢绝了一些社会名流奉劝赵侗将军和战友们留在后方休养生息或出国深造。

赵氏母子二人与东北抗战的老战友再次招募选拔东北爱国知识青年,组织晋察冀游击纵队。百余市县的群众在赵洪文国一家抗战七年的英勇事迹影响下,掀起自愿报名参军抗日的热潮。1939年12月下旬至1940年1月间,年仅28岁的赵侗率部北进途中,突遭偷袭壮烈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赵洪文国的三女儿赵理智,年仅20岁。赵洪文国在极度悲伤之际,依然奔波四川百余市县,为彻底杜绝强行征兵,抓壮丁等的恶习,向国府争取应征抗日青年的荣誉和待遇,呼吁国府注重优抚抗日军烈属,掀起了自下而上的优抚军烈属爱国运动。

历史评价

冯玉祥将军与赵洪文国成为挚友,赞她是“女中豪杰”,“句句英雄话,愧死男儿汉”;爱国人士陶行知先生和著名作家谢冰心女士共同编著了《赵洪文国》一书,并写诗赞道:“东洋出妖怪,中国出老太。老太捉妖怪,妖怪都吓坏!说起赵老太,谁个不崇拜?要想中国好,学学赵老太!”;

著名作家茅盾在赠送赵洪文国的条幅上抒发感慨:“是新中国贤母的典型,亦是新中国新女性的良师,耽于享乐的后生对之应当愧死。”;著名法学家黄右昌先生在《题赠赵母》中有这样的诗句:“气概黄河三万里,名开青史五千年,闻风可使懦夫立,抗建相期猛着鞭。”;国际知名记者和国际评论家宋庆龄的好友金仲华说:“听斯诺先生谈赵老太的故事,北平劫狱西山报信,一个老妇人冲破了敌人重重警戒线,一个中学生正领导游击队,以为是个神话,见了赵老太南来,游星岛日报,登六层楼台健步如飞,才相信了这个现实,赵老太和赵侗,象征着持久抗战中一个游击的新阶段,愿中国的母亲都学赵母,愿中国的男儿都学赵侗。祝愿赵母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