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蕈树

赤水蕈树

金缕梅科蕈树属植物
赤水蕈树(学名:Altingia multinervis W. C. Cheng)是金缕梅科、蕈树属常绿乔木。嫩枝略有柔毛,干后黑褐色;芽体卵形,外侧有短柔毛,有多数鳞状苞片包裹着。叶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上面绿色,干后暗晦无光泽,下面浅绿色,无毛;侧脉10-14对,干后在上面显著或稍突起,在下面明显突起;网脉在上面难见,在下面很明显;叶柄长2-4厘米。雌雄同株,花单生,雄花总状花序,雌花头状(或总状)花序。头状果序圆球形;蒴果几全部藏在头状果序轴内,无宿存花柱,萼齿鳞片状或小瘤状。分布于中国贵州的赤水县,以天台山及二郎坝较为集中。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山脊,以海拔900-12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为常见。喜光,在向阳山坡、山脊或林缘等光照条件较好的灌丛中,幼树较多。赤水蕈树树干端直,木材细密、坚硬,宜于造船、桥梁等用,且抗逆性较强,萌生性较好,可为向阳荒山的造林树种,故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濒危(EN)。
  • 中文名:赤水蕈树
  • 拉丁学名:Altingia multinervis W. C. Cheng
  • 别名:
  • 界:植物界
  • 亚界:
  • 总门:
  • 门:被子植物门
  • 亚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超目:
  • 目:蔷薇目
  • 亚目:虎耳草亚目
  • 科:金缕梅科
  • 亚科:枫香树亚科
  • 族:
  • 亚族:
  • 属:蕈树属
  • 亚属:
  • 组:蕈树组
  • 亚组:
  • 种:蕈树组
  • 亚种:
  • 变种:
  • 品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Cheng,1947
  • 保护级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濒危(EN)

植物学史

赤水蕈树于1938年为植物分类学家钟朴勤于中国贵州赤水天台山采得,后经树木分类学家郑万钧鉴定,认为是蕈树属的新种,并定名为赤水蕈树(1947年),天台山即为模式标本产地。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嫩枝略有柔毛,很快变秃净,有皮孔,干后黑褐色;芽体卵形,长约1厘米,外侧有短柔毛,有多数鳞状苞片包裹着。叶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0厘米,宽4-6厘米,先端渐尖,尾部长1厘米,基部圆或钝,稀为微心形,稍不等侧;上面绿色,干后暗晦无光泽,下面浅绿色,无毛;侧脉10-14对,干后在上面显著或稍突起,在下面明显突起,离边缘3毫米处彼此相结合;网脉在上面难见,在下面很明显,边缘有钝锯齿,或靠近基部全缘;叶柄长2-4厘米。

雌雄同株,花单生,雄花总状花序,雌花头状(或总状)花序。 头状果序圆球形,直径2厘米,有蒴果10-18个;果序柄长2-3.5厘米;蒴果几全部藏在头状果序轴内,无宿存花柱,萼齿鳞片状或小瘤状。 

近种区别

赤水蕈树和细青皮(Altingia excelsa Noronha.)非常接近,只是叶的质地稍厚,侧脉较多,叶的先端不是长尾状。

产地生境

赤水蕈树分布于中国贵州的赤水县,以天台山及二郎坝较为集中。

赤水蕈树分布区的气候为典型的河谷暖热气候,具有春暖夏热,热量条件优越,降水充沛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7-18℃,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300毫米之间,其生长的土壤为在紫色砂页岩上发育的紫色土或紫色黄壤性土,土壤溶液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土层较厚,枯枝落叶层较发育。赤水蕈树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山脊,以海拔900-12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为常见,在局部地段形成以赤水蕈树占优势的森林群落,伴生树种有楠木、甜槠、半枫荷等,由于森林较为郁闭,林下灌木及草本较少,附近空旷地区生有茂密的芒萁及栎类(Quercus spp.)反映了生境中酸性土的特点。赤水蕈树喜光,在向阳山坡、山脊或林缘等光照条件较好的灌丛中,幼树较多。赤水蕈树也较耐贫瘠,抗风性较强。

生长习性

赤水蕈树一般树龄15年时开花,3月上旬开花,花期20天左右。

主要价值

赤水蕈树树干端直,木材细密、坚硬,宜于造船、桥梁等用,且抗逆性较强,萌生性较好,可为向阳荒山的造林树种,故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第一批)——三级保护植物。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濒危(EN)。

种群现状

1938年在赤水天台山、二朗坝发现赤水蕈树当时分布区域约3平方千米,树木高大、数量有6000多株。截至2008年,赤水蕈树数量仅为1740株,分布于中国赤水桫椤保护区的五柱峰、金沙沟和赤水天台山(延伸进中国四川省合江县的天台山区域仅有少数)。赤水桫椤保护区数量为1437株,占总数的82.6%;天台山数量为303株,树径>10厘米的有163株,其余幼树140株;1938年曾发现有赤水蕈树的二朗坝区域,2008年已全部为植竹和杉树林,没有赤水蕈树存在。其他地方未发现。

濒危原因

烧山造林:1972-1976年,同兴林场、官渡林场分别在天台山、二朗坝大造杉树,将成片的赤水蕈树全部砍伐,并进行烧山“炼”土,植被全被火烧尽,可见到的赤水草树最大树桩直径达1.34米,超过1米的就有327根。

人为砍伐:分布于天台山的赤水草树林地,由于树干高大直立、材质优良,成材后农户遂采伐出售;另,当地宜于种植竹子,竹子是生产纸浆的好原料,成材期短,产量高,赤水已建有纸浆厂,农户砍树种竹的多,仅在竹林边留有少量蕈树。

自然繁殖率低:赤水蕈树种子具有香味,鸟类喜食,造成成熟种子少,并且蕈树种子属于浆果,外果肉厚,里面种子裹有种皮,自然落果果肉、果皮腐烂时间长,种子萌芽低,生长又要求酸性土赛,致使自然繁殖率低。

保护建议

加大赤水蕈树珍稀、濒危及保护知识宣传,让生长有赤水蕈树的区域内单位、农民都积极参与保护。

对赤水桫椤保护区的赤水蕈树,实行绝对保护,不准采伐。保护区对树径超过10厘米的赤水蕈树,已进行了挂牌保护。

对天台山国有、集体林区的蕈树,林业部门应给予一定补偿,建立村民共管协会进行管理。

建立赤水蕈树种子繁殖基地,增加种群数量。 

建议赤水蕈树列入国家级保护植物,加强法制保护。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