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至

宾至

杜甫所作的七言律诗
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上半写宾至,四句诗开合断续、错综照应,极尽变化之能事。下半写留宾,语意明快俊爽,温醇得体,豪放中自见毁勤之意,其间也明显流露出作者那一种文人高士的清高性格。
  • 作品名称:《宾至》
  • 作者:杜甫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作品体裁:
  • 作品别名:《有客》
  • 外文名称:Guest to
  •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基本内容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翻译:

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

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

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啊,

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

尊贵的你屈尊停留这破草房整日,让我很不自在,

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

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

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

杜甫有理想有才华,又是名门之后,心里也是有点傲的。他自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一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混得差,他可以接受;但混得如此差,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妻子儿女一年到头跟自己挨饿挨锇,自己一事无成,无官无钱无粮无自尊。穷人少有朋友,地位低下的人少有朋友,杜甫又穷又地位低下,所以,有朋友远道而来看望自己真是又惊又喜,难以自已。他的激动、他一辈的压抑、他长久没有说话的朋友以至于突然语无伦次,都是可以理解了。

注意,古人无通讯工具,走亲串友都是突然到的。有朋自远方来,惊喜。(当然,穷人有时也怕来客人,我们应该理解,我希望富人看望穷朋友时,一定自己带足酒菜。也许,富人不屑看望穷朋友)

曹操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只因为他是宰相。而杜甫,潦倒一生年老多病行将入土了,他怎么奋斗?他找谁奋斗?他奋斗什么?他还有没有必要奋斗?

远方的朋友啊,你说,我自己还能做什么呢?惭愧惭愧啊。

误读此诗的人可能是过于幸福的人。我很感动于大作家妥斯托耶夫斯基在长篇名作《罪与罚》中对穷人的心理把握之到位。

读一读契诃夫的《苦恼》吧,贫困的老车夫的儿子死了,可是,坐车人都没有闲心听他唠叨,他只能对着老马认真地倾诉。

而杜甫,大概也只能在这个朋友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与激动,暂时抚平一下久皱的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比李白孤独得多。

这首《宾至》比《客至》的情感更浓烈。《客至》是喜,《宾至》是悲,这一“喜”一“悲”,都反映了作者的潦倒与孤独,与伤感的关系只有先后之别。(商丘一高 张艳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诗中的来宾,大约是个地位较高的人,诗人对来访的贵客表示了感谢之情,言辞较为客气。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写惊讶之情。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

名家点评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九:“僻居老病,不意人来。客以文章之契,跋涉江干,意亦诚矣。公先为谦己之语,而复尽款洽之情。”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清˙顾宸:“此诗,词人身价,高士性情,种种具见。”

朱翰:“如聆其謦款,如见其仪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